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田玲榕专利>正文

本草热熏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2723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5: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本草热熏罐,包括一注塑成形的空心热罐,热罐内层具有一层空心内腔,空心内腔于热罐内壁的顶部区域开设有连通至内部空腔的顶部开孔,空心内腔于热罐底部罐口的边缘内壁上开设有若干个连通至内部空腔的底部开孔;并在热罐的罐腰靠下的区域于外层内置或外置安装有发热装置,发热装置对罐腰靠下的区域内的空心内腔内部气流加热,发热装置为可更换的外置发热装置或内置于热罐外层内的内置加热装置,热罐的罐口边缘处放置一块可拆卸的海绵垫片,热罐在使用时在海绵垫片上方、热罐内部放置有草本袋。实现了保持调养效率和温度、草本效率不降低的前提下增加了用罐时间的延长,缩减了成本,提高了调养效果,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户的使用体验。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草热熏罐


[0001]本技术涉及中医用具的
,尤其涉及本草热熏罐。

技术介绍

[0002]拔火罐是祖国传统医学的调养器具,但现有的拔火罐都是用一个空的小罐,加热后贴在人的皮肤上,利用小罐内的负压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但随着时间推移,小罐内的温度降低,调养效果降低,需要再次加热,且现在的拔火罐不能与草本调养相结合,而且拔罐时,罐口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容易造成皮肤损伤。而另一方面,目前具有将草本包放入火罐内进行调养的方法,这种方式,能有效的将草本组分以气态形式与皮肤进行接触,从而达到调养的目的,草本也能充当热源的作用进行热调养,例如专利技术人技术的田系外治法之药罐热调养排补法,就是基于专利技术人的技术专利CN01107304开展的,改变了以往只产生负压拔罐的做法,突破传统将名贵中草本植物置于创新技术的八味经络橡胶罐中,利用橡胶耐热保温的特点,将草本随热力渗透皮肤,兼顾药、湿、热、熏、负压为一体,作用于人体14条经脉的七经八脉,达到整体调理调养的目的,调养效果已有很大的提升和进步,专利技术人在十多年的行医使用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也在使用中逐步发现了这类方法的器具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弊端,如草本包内的有效物质与皮肤接触率低,降温快等问题,或多或少影响了调养的质量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专利技术人经过研发设计,现提出了升级改进型产品,有效的解决了降温快,草本接触率低的问题。具体的,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4]本草热熏罐,包括一注塑成形的空心热罐(1),热罐(1)由罐身(11)、罐腰(12)和罐口(13)构成,热罐(1)内层具有一层空心内腔(2),所述空心内腔(2)于热罐(1)内壁的顶部区域开设有连通至内部空腔的顶部开孔,所述空心内腔(2)于热罐(1)底部罐口(13)的边缘内壁上开设有若干个连通至内部空腔的底部开孔;并在热罐(1)的罐腰(12)靠下的区域于外层内置或外置安装有发热装置,所述发热装置对罐腰(12)靠下的区域内的空心内腔(2)内部气流加热,所述发热装置为可更换的外置发热装置或内置于热罐(1)外层内的内置加热装置,所述热罐(1)的罐口(13)边缘处放置一块可拆卸的海绵垫片,所述热罐(1)在使用时在海绵垫片(3)上方、热罐(1)内部放置有草本袋。
[0005]进一步的,罐腰(12)的底部具有由外向内收拢的回旋斜部,回旋斜部的上部为向外扩的上斜部,下部为向内收拢的下斜部。
[0006]进一步的,海绵垫片(3)的边缘呈圆台状边缘,放置于罐口(13)上方的罐腰(12)内部的所述回旋斜部区域上,所述圆台状边缘的侧表面与所述回旋斜部的下斜部内壁相互适配,使得海绵垫片(3)能搭载固定在回旋斜部的下斜部内壁上。
[0007]进一步的,发热装置安装在罐腰(12)的上斜部的外层内或外层外部。
[0008]进一步的,发热装置为外置加热装置时,罐腰(12)的上斜部的外层外侧壁上开设
有内陷且环形分布的安装槽,用和安装槽形状相适配的环形自加热贴片放置在安装槽上。
[0009]进一步的,自发热贴片为内置焙烧硅藻土、铁粉、铝粉、焦炭粉、活性炭、盐混组成;或内置有生石灰、碳酸钠混合组成,浇水使用,并在使用期间在热罐(1)外侧套装一个保护外罩。
[0010]进一步的,发热装置为内置加热装置时,为内置安装在罐腰(12)的上斜部的外层内侧壁上的加热电阻丝,并通过导线外接至外部电源。
[0011]进一步的,热罐(1)的罐身(11)区域的外层壁的厚度低于罐腰(12)及以下区域的外层壁厚度,且罐身(11)顶部的区域层壁最薄。
[0012]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介绍:本热力罐在使用过程中虽然呈负压状态,但其内腔里还是有很多空气,本调养原理也是利用热空气与草本袋释放的草本类物质混合后与皮肤接触进行调养,常规时长在15

20分钟内,前3分钟内,草本袋本身的温度能达到55

65度之高,但随着时间延后至8分钟以后,温度降至30度以下,热调养效果欠佳,甚至失效,另一方面,气流因发热聚集在腔体上部,并非与皮肤进行有效的接触,所以,热罐调养的最佳时间仅仅在前5分钟,但是频繁的更换和操作,不仅浪费了草本材料,也加大了工作成本,也降低了用户的调养体验,如何在延长时间的前提下,保证调养效果和质量,是本技术的目的。专利技术人经过研发设计,在罐壁内部设置了一层内腔即空心内腔,内腔可以是呈全通腔体,也可以是若干条腔道,其主要目的是连通顶部开孔和底部开孔形成气流通道。海绵垫片的主要作用是隔绝草本袋直接与皮肤接触的可能,也用于承载草本袋,同时也能够透气,底部开孔设置在海绵垫片的下方或其边缘周围,是基于海绵垫片的摆放位置而定,但都能使得气流渗透海绵垫片与皮肤进行接触,草本袋是置于罐腰部位,罐腰是承接罐身和罐口的中间桥梁,一旦超过5、6分钟后,热气体一般聚集在罐身上方,无法对皮肤产生接触流动,因此,在本技术的结构设计中,利用空心内腔和顶部开孔和底部开孔形成承上启下的气流通道,在5分钟或8分钟以后,利用环形自加热贴片或加热电阻丝的电加热方式,对罐腰区域的空心内腔局部加热(加热温度在70度左右,需要注意安装防护罩使用),使得处于该部分的空气受热后上升,进入罐身区域的空心内腔里,而这部分的空心内腔壁厚很薄,受外界温度影响降温快,使得在罐身顶部的空气降温后从顶部开孔流回罐身内,继续下沉经过草本袋,与草本袋释放的草本类物质接触混合下渗透过海绵垫片与皮肤形成接触再从底部开孔进入空心内腔层,由于罐腰区域的空心内腔局部加热,使得其内部的空气实现了微动循环,受热上升的气流会带动底部的气流从底部开孔被吸入,因此成为不断运动态的气流循环过程,实现不断的将草本袋上部的热源和草本类物质向下引导与皮肤进行接触,有效提高了草本袋热源的利用率,也促进了内部气流的循环运动,将更多的草本袋释放物质效率提升,达到更好的草本调养效率,延长了热罐持续时间,可以从5

8分钟延长到15

20分钟,实现了保持草本植物挥发物质的使用效率和温度、草本物质释放不降低的前提下增加了用罐时间的延长,缩减了成本,提高了调养效果,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0013]说明书附图
[0014]图1为本技术本草热熏罐的结构立体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本草热熏罐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本草热熏罐的立体仰视图;
[0017]图4为本技术本草热熏罐的使用状态原理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本草热熏罐使用环形自加热贴片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19]其中:1热罐、11罐身、12罐腰、13罐口、2空心内腔、21顶部开孔、22底部开孔、3海绵垫片、4草本袋、23上斜部、24下斜部、25安装槽、26环形自加热贴片、27加热电阻丝。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本草热熏罐,包括一注塑成形的空心热罐(1),热罐(1)由罐身(11)、罐腰(12)和罐口(13)构成,其特征在于:热罐(1)内层具有一层空心内腔(2),所述空心内腔(2)于热罐(1)内壁的顶部区域开设有连通至内部空腔的顶部开孔(21),所述空心内腔(2)于热罐(1)底部罐口(13)的边缘内壁上开设有若干个连通至内部空腔的底部开孔(22);并在热罐(1)的罐腰(12)靠下的区域于外层内置或外置安装有发热装置,所述发热装置对罐腰(12)靠下的区域内的空心内腔(2)内部气流加热,所述发热装置为可更换的外置发热装置或内置于热罐(1)外层内的内置加热装置,所述热罐(1)的罐口(13)边缘处放置一块可拆卸的海绵垫片(3),所述热罐(1)在使用时在海绵垫片(3)上方、热罐(1)内部放置有草本袋(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草热熏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罐腰(12)的底部具有由外向内收拢的回旋斜部,回旋斜部的上部为向外扩的上斜部(23),下部为向内收拢的下斜部(2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本草热熏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垫片(3)的边缘呈圆台状边缘,放置于罐口(13)上方的罐腰(12)内部的所述回旋斜部区域上,所述圆台状边缘的侧表面与所述回旋斜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玲榕
申请(专利权)人:田玲榕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