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2659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5: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冲击扳手,其包括机身和握柄,所述握柄呈长条状结构,所述握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机身的外周面,所述握柄的另一端沿所述机身的轴线方向延伸设置。该冲击扳手将握柄的延伸方向设置为与机身的轴线方向一致,当手握持在握柄上时,与L形结构的冲击扳手相比,手的施力部位更靠近冲击扳手的轴线,减小了冲击扳手作业时的翻转力矩,用户在操作冲击扳手时更加平稳,提高作业质量。特别是当用户的作业面高过用户的胸部时,该冲击扳手操作的便捷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另外,握柄呈长条形,可以提供多个可握持的位置,方便用户调整握持部位以获得最舒服的握持效果。握持部位以获得最舒服的握持效果。握持部位以获得最舒服的握持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冲击扳手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冲击扳手。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冲击扳手包括机身和把手,把手连接在机身上,形成L形结构。当用户握持到把手上时,由于把手大致垂直机身设置,使得手的握持方向也与机身大致垂直,这就导致手的施力部位与冲击扳手的轴线的距离较远。当用户单手操作时,容易使冲击扳手产生一个翻转力矩,导致机器不稳或作业质量不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常用户采用如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双手操作,一只手握住手柄,另一只手扶住机身,以保持冲击扳手平稳;第二种方式,冲击扳手斜打,将冲击扳手与工作面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以消除翻转力矩。若采用第一种方式,用户的双手被占用,操作不便且费力。若采用第二种方式,由于冲击扳手斜打,螺钉极容易歪斜或从工件表面蹦出,影响作业质量。由此可见,用户使用L形结构的冲击扳手时,用户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冲击扳手的作业时操作不便的缺陷,提供一种冲击扳手。
[0004]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5]一种冲击扳手,其特点在于,其包括机身和握柄,所述握柄呈长条状结构,所述握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机身的外周面,所述握柄的另一端沿所述机身的轴线方向延伸设置。
[0006]在本方案中,该冲击扳手将握柄的延伸方向设置为与机身的轴线方向一致,当手握持在握柄上时,与L形结构的冲击扳手相比,手的施力部位更靠近冲击扳手的轴线,减小了冲击扳手的翻转力矩,用户在操作冲击扳手时更加平稳,提高作业质量。特别是当用户的作业面高过用户的胸部时,该冲击扳手操作的便捷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另外,握柄呈长条形,可以提供多个可握持的位置,方便用户调整握持部位以获得最舒服的握持效果。
[0007]较佳地,所述握柄的两端皆连接于所述机身。
[0008]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提高握柄与机身连接的稳固性。
[0009]较佳地,所述握柄包括相互连接的握持部和弯折部,所述握持部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弯折部,所述弯折部沿朝向所述机身的方向弯折,以使所述握持部与所述机身之间形成容置腔。
[0010]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容置腔用于容纳操作员的手指,便于操作员抓握握持部。
[0011]较佳地,所述握柄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弯折部,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沿所述机身的轴线方向延伸设置,所述连接部的一侧面贴合并连接于所述机身的外表面。
[0012]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握柄通过连接部连接于机身,连接部增大握柄与
机身的连接面积,使得握柄连接牢固。连接部可固定连接于机身,连接部也可通过螺栓或螺钉连接于机身。
[0013]较佳地,所述握柄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纹。
[0014]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增大握柄的粗糙度,增大摩擦力,防止手在握柄上打滑。
[0015]较佳地,所述机身包括中空的壳体、电机和齿轮箱组件,所述壳体罩设于所述电机并连接于所述齿轮箱组件的一端,所述电机的电枢轴连接于所述齿轮箱组件,所述齿轮箱组件的另一端设置有输出轴。
[0016]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壳体用于保护电机,壳体还将电机与齿轮箱组件固定。齿轮箱组件由多个现有的齿轮组成,齿轮箱组件的传动比可根据需要设置。若齿轮箱组件的传动比大,则输出轴的转速就高于电机的转速,输出轴的扭矩就小;若齿轮箱组件的传动比小,则输出轴的转速低于电机的转速,输出轴的扭矩就大。
[0017]较佳地,所述冲击扳手还包括开关部件和控制板,所述开关部件和所述控制板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开关部件电连接于所述控制板,所述控制板电连接于所述电机,所述开关部件、所述控制板沿所述电机的轴线方向堆叠设置,所述开关部件包括按钮,所述按钮穿过所述壳体,并露出于所述壳体的表面。
[0018]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机身的径向尺寸更小,相应的握柄设置的位置也更靠近输出轴的轴线,减小冲击扳手作业时的翻转力矩,用户在操作冲击扳手时更加平稳,提高作业质量。
[0019]较佳地,所述冲击扳手还包括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和所述齿轮箱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机身的两端,所述电池包卡合连接于所述壳体的端部,所述电池包的电源线穿过所述壳体并电连接于所述控制板。
[0020]在本方案中,卡合连接的电池包便于用户拆装。电池包和齿轮箱组件设置在机身的两端,有利于平衡机身的重量。
[0021]较佳地,所述握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齿轮箱组件的外表面。
[0022]在本方案中,齿轮箱组件通常为强结构处,其重量较大,握柄连接在齿轮箱组件上,使得握柄的握持位置更靠近冲击扳手的重心处,便于用户手持。
[0023]较佳地,所述握柄具有铰接端和连接端,所述铰接端铰接于所述机身,所述连接端活动连接于所述机身,所述连接端可沿所述机身的径向方向摆动,所述按钮设于所述连接端处,所述握柄通过所述连接端沿所述机身的径向方向摆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按钮。
[0024]较佳地,所述握柄的长度不小于50mm。
[0025]较佳地,所述壳体的材质为塑料。
[0026]在本方案中,塑料材质的壳体具有延展性,若冲击扳手跌落,能够吸收一定的冲击,可对壳体内的部件形成保护;同时塑料壳体具有较好的绝缘效果。
[0027]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技术各较佳实例。
[0028]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该冲击扳手将握柄的延伸方向设置为与机身的轴线方向一致,当手握持在握柄上时,与L形结构的冲击扳手相比,手的施力部位更靠近冲击扳手的轴线,减小了冲击扳手作业时的翻转力矩,用户在操作冲击扳手时更加平稳,提高
作业质量。特别是当用户的作业面高过用户的胸部时,该冲击扳手操作的便捷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另外,握柄呈长条形,可以提供多个可握持的位置,方便用户调整握持部位以获得最舒服的握持效果。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冲击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机身1
[0033]壳体11
[0034]电机12
[0035]齿轮箱组件13
[0036]输出轴131
[0037]开关部件14
[0038]按钮141
[0039]控制板15
[0040]电池包16
[0041]握柄2,铰接端2a,连接端2b
[0042]握持部21
[0043]弯折部22
[0044]连接部23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技术,但并不因此将本技术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0046]如图1

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冲击扳手,该冲击扳手包括机身1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机身和握柄,所述握柄呈长条状结构,所述握柄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机身的外周面,所述握柄的另一端沿所述机身的轴线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握柄包括相互连接的握持部和弯折部,所述握持部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弯折部,所述弯折部沿朝向所述机身的方向弯折,以使所述握持部与所述机身之间形成容置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柄的两端皆连接于所述机身。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柄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弯折部,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沿所述机身的轴线方向延伸设置,所述连接部的一侧面贴合并连接于所述机身的外表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柄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纹。5.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包括中空的壳体、电机和齿轮箱组件,所述壳体罩设于所述电机并连接于所述齿轮箱组件的一端,所述电机的电枢轴连接于所述齿轮箱组件,所述齿轮箱组件的另一端设置有输出轴。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平周翔
申请(专利权)人:锐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