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的三相线出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1849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5: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电机的三相线出线结构,接线盒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四板体、底板和盖板,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与第四板体均设置于底板一侧端面,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与第四板体首尾相连围成一内部空间,第一板体或第三板体朝向汽车底盘或旋变盖,第二板体或第四板体上开设有出线孔,出线孔与内部空间相连通,盖板盖合于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及第四板体上并封闭内部空间,高压三相线通过出线孔插入内部空间;采用从接线盒的侧面横向出线结构,使高压三相线与绕组三相线彼此垂直设置,不仅无需增加接线盒的体积,有助于电机小型化,同时出线结构也不会受到汽车底盘和旋变盖的阻挡。线结构也不会受到汽车底盘和旋变盖的阻挡。线结构也不会受到汽车底盘和旋变盖的阻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的三相线出线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出线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电机的三相线出线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新能源汽车用电机普遍通过接线盒实现高压三相线与电机绕组三相线的连接。如果以电机的接线盒为参考,接线盒为电机的正上方,那么高压三相线出线方式主要为上下出线,或者前后出线,即出线方向与电机轴平行。
[0003]然而,向上出线或者前后出线时,由于接线盒上方为汽车底盘,拆卸空间狭小,且视野不佳,给拆装三相线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需将整个电机拆卸下来后再拆装三相线,不利于生产装配以及后期维护调试。
[0004]而采用向下出线时,由于接线盒下方是电机旋变盖,旋变盖中部具有一前凸的台阶,向下出线会受到旋变盖的阻挡,需要增加接线盒的长度保证高压三相线进线时能避开旋变盖。这就导致接线盒体积变大从而使电机整体长度增加,不利于电机小型化。
[0005]因此,如何设计电机的出线机构,使高压三相线出线时不会受到底盘和旋变盖阻挡,成为了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高压三相线出线时不会受到底盘和旋变盖阻挡的电机的三相线出线结构。
[0007]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的三相线出线结构,包括设置于电机的旋变盖上的接线盒以及插入接线盒内的高压三相线,接线盒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四板体、底板和盖板,底板连接于旋变盖,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与第四板体均设置于底板一侧端面,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与第四板体首尾相连围成一内部空间,第一板体或第三板体朝向汽车底盘或旋变盖,第二板体或第四板体上开设有出线孔,出线孔与内部空间相连通,盖板盖合于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及第四板体上并封闭内部空间,高压三相线通过出线孔插入内部空间。
[0008]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高压三相线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电机轴垂直设置。
[0009]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绕组三相线,绕组三相线插入接线盒且一端伸入内部空间内,绕组三相线的端部与高压三相线的插入端电性连接,绕组三相线与高压三相线的延伸方向彼此垂直。
[0010]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第二板体上开设第一半孔,第一半孔朝向盖板延伸并贯穿第二板体侧面;盖板包括主板和侧板,主板朝向第四板体的一侧与第四板体铰连接,主板朝向第二板体的一侧连接侧板,侧板与第二板体抵接,侧板上开设第二半孔,第二半孔朝向底板延伸并贯穿侧板侧面,第二半孔与第一半孔相连通。
[0011]更进一步优选的,第二板体的宽度不大于主板与底板之间的间距。
[0012]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限位组件,限位组件设置于第二板体或第四板体远离内部空间的一侧,且限位组件设置于出线孔所在的位置,限位组件内穿置高压三相线,限位组件用于限制高压三相线位于接线盒内的部分相对于接线盒移动。
[0013]更进一步优选的,限位组件包括基座、筒体、帽体、环体和销杆;基座设置于第二板体或第四板体远离内部空间的一侧,基座上开设通孔,通孔与出线孔相连通;筒体设置于基座上且与通孔相连通;帽体可选择性的与筒体远离接线盒的一端抵接并固定于筒体上;环体设置于帽体内且能够相对于帽体转动,环体内穿置高压三相线,环体内壁设有阻尼件,阻尼件紧贴于高压三相线外表面并限制高压三相线相对于接线盒移动;销杆一端固定连接于环体朝向筒体的一侧,销杆另一端沿高压三相线的延伸方向滑动插接于筒体内。
[0014]更进一步优选的,筒体外周壁与帽体内周壁螺纹连接。
[0015]本技术的一种电机的三相线出线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采用从接线盒的侧面横向出线结构,使高压三相线与绕组三相线彼此垂直设置,不仅无需增加接线盒的体积,有助于电机小型化,同时出线结构也不会受到汽车底盘和旋变盖的阻挡,便于对接线盒内的三相线进行维护,提高了工作效率。
[0017](2)设置盖板与接线盒其中一侧的板体铰连接,且盖板的侧板与对应的接线盒一侧板体上分别开设两个半孔以穿置高压三相线,能够在盖板开启后,更方便的拆卸和维护三相线,同时也不会妨碍将三相线固定于接线盒内。
[0018](3)设置限位组件以限制高压三相线位于接线盒内的部分相对于接线盒移动,从而对高压三相线进行了位置锁止,避免高压三相线能够相对于接线盒随意抽动而损坏。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电机的传统出线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图A为后出线结构,图B为前出线结构,图C为上出线结构,图D为下出线结构;
[0021]图2为本技术的出线结构的立体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出线结构的侧视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的接线盒的正视图;
[0024]图5为本技术的接线盒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立体图;
[0025]图6为本技术的接线盒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0026]图7为本技术的限位组件的剖视图;
[0027]图8为本技术的图7中S处的放大图。
[0028]图中:1、接线盒;101、内部空间;102、出线孔;103、第一半孔;104、第二半孔;11、第一板体;12、第二板体;13、第三板体;14、第四板体;15、底板;16、盖板;161、主板;162、侧板;2、旋变盖;3、高压三相线;4、绕组三相线;5、限位组件;51、基座;511、通孔;52、筒体;53、帽体;54、环体;541、阻尼件;55、销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如图1所示,结合图2和图3,本技术的一种电机的三相线出线结构,包括设置于电机的旋变盖2上的接线盒1以及插入接线盒1内的高压三相线3,还包括绕组三相线4和限位组件5。
[0031]其中,接线盒1包括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第三板体13、第四板体14、底板15和盖板16。
[0032]底板15连接于旋变盖2,从而将接线盒1安装于电机上,绕组三相线4从电机内出线并插入接线盒1内。
[0033]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第三板体13与第四板体14均设置于底板15一侧端面,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的三相线出线结构,包括设置于电机的旋变盖(2)上的接线盒(1)以及插入接线盒(1)内的高压三相线(3),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盒(1)包括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第三板体(13)、第四板体(14)、底板(15)和盖板(16),所述底板(15)连接于旋变盖(2),所述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第三板体(13)与第四板体(14)均设置于底板(15)一侧端面,所述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第三板体(13)与第四板体(14)首尾相连围成一内部空间(101),所述第一板体(11)或第三板体(13)朝向汽车底盘或旋变盖(2),所述第二板体(12)或第四板体(14)上开设有出线孔(102),所述出线孔(102)与内部空间(101)相连通,所述盖板(16)盖合于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第三板体(13)及第四板体(14)上并封闭内部空间(101),所述高压三相线(3)通过出线孔(102)插入内部空间(1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的三相线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三相线(3)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电机轴垂直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的三相线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绕组三相线(4),所述绕组三相线(4)插入接线盒(1)且一端伸入内部空间(101)内,所述绕组三相线(4)的端部与高压三相线(3)的插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绕组三相线(4)与高压三相线(3)的延伸方向彼此垂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的三相线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12)上开设第一半孔(103),所述第一半孔(103)朝向盖板(16)延伸并贯穿第二板体(12)侧面;所述盖板(16)包括主板(161)和侧板(162),所述主板(161)朝向第四板体(14)的一侧与第四板体(14)铰连接,所述主板(161)朝向第二板体(12)的一侧连接侧板(162),所述侧板(162)与第二板体(12)抵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明望杨建金昆喻泽文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理工通宇新源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