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变化水位的两栖动物穿堤迁徙通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0390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适应变化水位的两栖动物穿堤迁徙通道,包括穿堤连通涵和可浮动的诱导生境平台,穿堤连通涵进口处两侧分别设有固定导轨,诱导生境平台靠近穿堤连通涵的两侧分别设有滑动圈,滑动圈滑动连接在固定导轨,诱导生境平台靠近穿堤连通涵的一端铰接有活动连接板,活动连接板远离诱导生境平台的一端的底部设有滚轮,沿滚轮的轨迹设有滑行轨道,诱导生境平台的底部设有一道防倒灌闸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在水位变化情况下为两栖动物提供穿堤的迁徙通道,防止水流倒灌。防止水流倒灌。防止水流倒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适应变化水位的两栖动物穿堤迁徙通道


[0001]本技术涉及迁徙通道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自适应变化水位的两栖动物穿堤迁徙通道。

技术介绍

[0002]为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及确保社会经济生产,人类沿江河、渠、湖、海岸边或行洪区、分洪区、围垦区边缘修筑了堤防、护岸等各类挡水结构,部分结构高度大、坡度陡、结构材料硬质,形成了水陆之间的刚性屏障,阻断了两栖动物的迁徙通道,严重影响两栖动物生息繁殖,降低了动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为减少人工结构对自然动物迁徙影响,进行建设时应进行动物生境通道构建及恢复,在现有技术中,在两栖动物水陆迁徙通道恢复领域,相关技术研究较为缺乏,一般采用沿河间隔一定距离布置缓坡、穿堤管涵、选用多孔隙粗糙化的护岸材料、在直立堤岸种植攀援与垂挂植物等常规措施。
[0003]上述方案存在缺陷:无法满足动物顺利穿过堤岸结构、提供动物避难场所、适应河道水位变化、防止水流倒灌等多种功能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适应变化水位的两栖动物穿堤迁徙通道,可以在水位变化情况下为两栖动物提供穿堤的迁徙通道,防止水流倒灌。
[0005]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6]一种自适应变化水位的两栖动物穿堤迁徙通道,包括穿堤连通涵、可浮动的诱导生境平台和防倒灌闸门,所述穿堤连通涵设于堤防中,所述穿堤连通涵进口处两侧堤防岸墙分别设有固定导轨,所述诱导生境平台靠近所述穿堤连通涵的两侧分别设有滑动圈,所述滑动圈滑动连接在所述固定导轨,所述诱导生境平台靠近所述穿堤连通涵的一端铰接有活动连接板,所述活动连接板远离所述诱导生境平台的一端的底部设有一对滚轮,所述滚轮平接于所述穿堤连通涵的平行段,沿所述滚轮的轨迹设有滑行轨道,所述防倒灌闸门设置在所述诱导生境平台的底部并紧临所述穿堤连通涵入口处。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穿堤连通涵进口段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收纳闸门井,所述收纳闸门井位于所述防倒灌闸门的正下方,所述收纳闸门井与所述防倒灌闸门相适配。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倒灌闸门四周均设有橡胶。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诱导生境平台为空心结构,所述诱导生境平台为轻质材料件。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诱导生境平台面层为下凹结构。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倒灌闸门为轻质材料件。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穿堤连通涵的进口段为斜段结构,出口段为平段结构。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穿堤连通涵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0014]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1、通过可浮动的诱导生境平台,可以适应不同的水变化,满足两栖动物在各种水位条件下,通过诱导生境平台和活动连接板进入穿堤连通涵,保证了两栖动物在水生繁殖地和陆生栖息地之间的迁徙,同时为动物提供避难场所,避免迁徙活动受人类活动的干扰。
[0016]2、通过防倒灌闸门和防倒灌闸门所设置的橡胶,从而防止水流倒灌,进一步地保证了两栖动物在水生繁殖地和陆生栖息地之间的迁徙,且无需人工操作,仅需定期检修,运行成本极低;通过收纳闸门井,不仅可以用于收纳防倒灌闸门,而且增强了防倒灌闸门的稳固性,提高了防倒灌闸门防止水流倒灌的效果。
[0017]3、诱导生境平台为空心结构,诱导生境平台和防倒灌闸门为轻质材料件,从而保证诱导生境平台的浮力;诱导生境平台面层为下凹结构,可在下凹结构处种植水生植物,使两栖动物能够准确找到穿堤连通涵。
[0018]4、穿堤连通涵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了穿堤连通涵的牢固性和实用性;穿堤连通涵的进口段位斜段结构,有助于两栖动物通过穿堤连通涵。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临水侧立视图;
[0020]图2是本技术在高水位期剖面图;
[0021]图3是本技术在低水位期剖面图。
[0022]图中:1、穿堤连通涵;2、诱导生境平台;3、活动连接板;4、防倒灌闸门;5、收纳闸门井;6、固定导轨;7、滑动圈;8、堤防岸墙;9、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24]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涉及的“上”“下”等方位词均相对于附图视角而定,仅仅只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够理解为对技术方案的限制。本文所使用的“第一、第二...”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或顺序。
[0025]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自适应变化水位的两栖动物穿堤迁徙通道,包括穿堤连通涵1、可浮动的诱导生境平台2和防倒灌闸门4,穿堤连通涵1设于堤防中,两栖动物通过穿堤连通涵1,可以在水生繁殖地和陆生栖息地之间的迁徙,同时为动物提供避难场所,避免迁徙活动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诱导生境平台2具有较强的漂浮力,能够承受自然界两栖动物的重量,诱导生境平台2始终漂浮在水面上,穿堤连通涵1的进口处两侧堤防岸墙8分别设有固定导轨6,诱导生境平台2靠近穿堤连通涵1的两侧分别设有滑动圈7,滑动圈7滑动连接在固定导轨6,诱导生境平台2带动滑动圈7,使滑动圈7可以沿着固定导轨6上下运动,诱导生境平台2靠近穿堤连通涵1的一端铰接有活动连接板3,通过铰接结构,活动连接板3可以自由地绕着诱导生境平台2上下转动,活动连接板3远离诱导生境平台2的一端的底部设有一对滚轮9,滚轮9平接于穿堤连通涵1的平行段,沿滚轮9的轨迹设有滑行轨道(图中未示出),活动连接板3通过滚轮9在滑行轨道上滑动,有效地减小了活动连接板滑动时的摆动,防倒灌闸门4设置在所述诱导生境平台2的底部并紧临所述穿堤连通涵1入口处。滚轮9当水位上升时,诱导生境平台2带动防倒灌闸门4,防倒灌闸门4随诱导生境平台2上升而上升,从而在穿
堤连通涵1的进口处形成一道挡水屏障,有效地防止了水流倒灌。
[0026]具体的,当水位从低水位上升至低于或等于平行段的高度时,诱导生境平台2在浮力的作用下,诱导生境平台2带动滑动圈7,使滑动圈7沿着固定导轨6向上运动,此时活动连接板3会随着诱导生境平台2的向上运动而向下转动,且通过滚轮9朝着陆面的方向滑动;当水位从平行段的高度上升至高水位时,诱导生境平台2在浮力的作用下,诱导生境平台2带动滑动圈7,使滑动圈7沿着固定导轨6向上运动,此时活动连接板3会随着诱导生境平台2的向上运动而向下转动,且通过滚轮9朝着水面的方向滑动。当水位从高水位下降至高于或等于平行段的高度时,诱导生境平台2带动滑动圈7,使滑动圈7沿着固定导轨6向下运动,此时活动连接板3会随着诱导生境平台2的向下运动而向上转动且通过滚轮9朝着陆面的方向滑动;当水位从平行段的高度时下降至低水位时,诱导生境平台2带动滑动圈7,使滑动圈7沿着固定导轨6向下运动,此时活动连接板3会随着诱导生境平台2的向下运动而向上转动且通过滚轮9朝着水面的方向滑动。穿堤连通涵1进口处的底部与顶部的高度满足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变化水位的两栖动物穿堤迁徙通道,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堤连通涵(1)、可浮动的诱导生境平台(2)和防倒灌闸门(4),所述穿堤连通涵(1)设于堤防中,所述穿堤连通涵(1)进口处两侧堤防岸墙(8)分别设有固定导轨(6),所述诱导生境平台(2)靠近所述穿堤连通涵(1)的两侧分别设有滑动圈(7),所述滑动圈(7)滑动连接在所述固定导轨(6),所述诱导生境平台(2)靠近所述穿堤连通涵(1)的一端铰接有活动连接板(3),所述活动连接板(3)远离所述诱导生境平台(2)的一端的底部设有一对滚轮(9),所述滚轮(9)平搭于所述穿堤连通涵(1)的平行段,沿所述滚轮(9)的轨迹设有滑行轨道,所述防倒灌闸门(4)设置在所述诱导生境平台(2)的底部并紧临所述穿堤连通涵(1)入口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变化水位的两栖动物穿堤迁徙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堤连通涵(1)进口段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收纳闸门井(5),所述收纳闸门井(5)位于所述防倒灌闸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茂洁陈俊昂黄利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