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钻井平台泥浆防喷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38567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热钻井平台泥浆防喷溅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盖板和溢流管,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一侧铰接在一起,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另一侧的外部设置有锁紧组件;在第一壳体的顶部和底部、第二壳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半圆状的盖板,在每个盖板上分别挖设有半圆状通孔,在每个半圆状通孔的内壁上分别挖设有弧状插孔,在每个弧状插孔内分别设置有刮泥组件,在第二壳体外侧面的底部设置有溢流管,且溢流管直通第二壳体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解决钻井行业钻具拆卸提升过程钻杆内泥浆四溅现象,保护钻井现场干净整洁,并大大改善冬季野外施工钻井平台湿滑且容易结冰现象,提高了作业环境,保护施工作业人员人身安全。员人身安全。员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热钻井平台泥浆防喷溅装置
[0001]

[0002]本技术涉及一种泥浆防喷溅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地热钻井平台泥浆防喷溅装置。
[0003]
技术介绍

[0004]钻井行业在对钻具进行拆卸、提升的过程中时,钻杆内会出现泥浆四溅现象,从而使钻井现场泥泞不堪,尤其是在冬季进行野外施工时,会使钻井平台湿滑且容易结冰,从而给施工人员的工作带来了隐患。
[0005]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地热钻井平台泥浆防喷溅装置,有效解决钻井行业钻具拆卸提升过程钻杆内泥浆四溅现象,保护钻井现场干净整洁,护施工作业人员人身安全。
[0007]本实用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8]一种地热钻井平台泥浆防喷溅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盖板和溢流管,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为两个相同的壳体,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呈对称状分布;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一侧铰接在一起,在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另一侧的外部设置有锁紧组件;在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和底部、第二壳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半圆状的盖板,在每个盖板上分别挖设有弧状通孔,在每个所述弧状通孔的内壁上分别挖设有弧状插孔,在每个所述弧状插孔内分别设置有刮泥组件,在所述第二壳体外侧面的底部设置有溢流管,且溢流管直通第二壳体内部。
[0009]位于所述第一壳体顶部的盖板和第二壳体顶部的盖板形成一个截面为圆形的盖板;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底部的盖板和第二壳体底部的盖板形成一个截面为圆形的盖板;位于第一壳体顶部盖板上的弧状通孔和位于第二壳体顶部盖板上的弧状通孔呈对称状分布,且形成一个截面为圆形的通孔;位于第一壳体底部盖板上的弧状通孔和位于第二壳体底部盖板上的弧状通孔呈对称状分布,且形成一个截面为圆形的通孔。
[0010]所述第一壳体两侧的内壁上均匀的设置有至少六个凸点,且每个凸点对应第二壳体两侧内壁的位置处设置有相匹配的凹孔。
[0011]所述锁紧组件由定位柱和绳子组成,在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外壁上分别对应设置有四个定位柱,且左、右相邻的定位柱之间通过绳子缠绕固定在一起。
[0012]所述刮泥组件为四个,且每个刮泥组件分别由弧状插板和刷毛组成,在所述弧状插孔内插设有相匹配的弧状插板,在所述弧状插板的内壁上设置有刷毛;在所述弧状插板上及对应盖板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定位孔,且弧状插板和盖板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
[0013]所述弧状插孔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板,且每个连接板对应盖板内壁的位置处挖设有连接板凹槽。
[0014]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形成一个内部中空的柱状结构。
[0015]本技术的积极有益效果是:
[0016]1、本技术通过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一侧铰接在一起,在第一壳体和第二
壳体的另一侧设置锁紧组件,并在第二壳体的下部设置溢流管,使整个柱状壳体内形成一个密闭的环境,再通过设置在弧状插板内壁上的刷毛,有利于将钻杆外壁上的泥浆刮去,泥浆顺着溢流管流出,避免出现泥浆喷浆的情况,保证了作业环境的安全性。
[0017]2、本技术的弧状插板和盖板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便于后期根据刷毛磨损程度来进行检修或更换,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0018]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安装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
[0022]图3中,A表示为钻杆。
[0023]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0025]参见图1

图3,一种地热钻井平台泥浆防喷溅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盖板3和溢流管12,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为两个相同的壳体,且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呈对称状分布;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一侧铰接在一起,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另一侧的外部设置有锁紧组件;在第一壳体1的顶部和底部、第二壳体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半圆状的盖板3,在每个盖板3上分别挖设有弧状通孔4,在每个弧状通孔4的内壁上分别挖设有弧状插孔7,在每个弧状插孔7内分别设置有刮泥组件,在第二壳体2外侧面的底部设置有溢流管12,且溢流管12直通第二壳体2内部。
[0026]位于第一壳体1顶部的盖板3和第二壳体2顶部的盖板3形成一个截面为圆形的盖板;位于第一壳体1底部的盖板3和第二壳体2底部的盖板3形成一个截面为圆形的盖板;位于第一壳体1顶部盖板3上的弧状通孔4和位于第二壳体2顶部盖板3上的弧状通孔4呈对称状分布,且形成一个截面为圆形的通孔;位于第一壳体1底部盖板3上的弧状通孔4和位于第二壳体2底部盖板3上的弧状通孔4呈对称状分布,且形成一个截面为圆形的通孔。
[0027]第一壳体1两侧的内壁上均匀的设置有至少六个凸点10,且每个凸点10对应第二壳体2两侧内壁的位置处设置有相匹配的凹孔11。
[0028]锁紧组件由定位柱5和绳子6组成,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外壁上分别对应设置有四个定位柱5,且左、右相邻的定位柱5之间通过绳子6缠绕固定在一起。
[0029]刮泥组件为四个,且每个刮泥组件分别由弧状插板13和刷毛15组成,在弧状插孔7内插设有相匹配的弧状插板13,在弧状插板13的内壁上设置有刷毛15;在弧状插板13上及对应盖板3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定位孔8,且弧状插板13和盖板3通过螺栓9固定在一起。
[0030]弧状插孔7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板14,且每个连接板14对应盖板3内壁的位置处挖设有连接板凹槽7

1。
[0031]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形成一个内部中空的柱状结构。
[0032]上述描述中,第一壳体和其顶部、底部的盖板为一体式结构,第二壳体与其顶部、底部的盖板为一体式结构,通过绳子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外部的定位柱栓紧在一起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是完全闭合在一起的。
[0033]上述描述中,分别在每个盖板的弧状插孔7内插设相匹配的弧状插板13,并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使用时,在溢流管处连接软管,将软管另一端放置泥浆收纳池中,当钻杆A从
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两端的弧状通孔穿过时,钻杆外壁的泥浆通过刷毛15被刮去,同时,刷毛不会对钻杆外壁造成损害,然后泥浆通过溢流管流至软管内,最后流入泥浆收纳池中。
[0034]本技术有效解决钻井行业钻具拆卸提升过程钻杆内泥浆四溅现象,保护钻井现场干净整洁,并大大改善冬季野外施工钻井平台湿滑且容易结冰现象,提高了作业环境,保护施工作业人员人身安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热钻井平台泥浆防喷溅装置,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盖板(3)和溢流管(1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为两个相同的壳体,且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呈对称状分布;所述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一侧铰接在一起,在所述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另一侧的外部设置有锁紧组件;在所述第一壳体(1)的顶部和底部、第二壳体(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半圆状的盖板(3),在每个盖板(3)上分别挖设有弧状通孔(4),在每个所述弧状通孔(4)的内壁上分别挖设有弧状插孔(7),在每个所述弧状插孔(7)内分别设置有刮泥组件,在所述第二壳体(2)外侧面的底部设置有溢流管(12),且溢流管(12)直通第二壳体(2)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热钻井平台泥浆防喷溅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顶部的盖板(3)和第二壳体(2)顶部的盖板(3)形成一个截面为圆形的盖板;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底部的盖板(3)和第二壳体(2)底部的盖板(3)形成一个截面为圆形的盖板;位于第一壳体(1)顶部盖板(3)上的弧状通孔(4)和位于第二壳体(2)顶部盖板(3)上的弧状通孔(4)呈对称状分布,且形成一个截面为圆形的通孔;位于第一壳体(1)底部盖板(3)上的弧状通孔(4)和位于第二壳体(2)底部盖板(3)上的弧状通孔(4)呈对称状分布,且形成一个截面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祥营程新科胡旭鹏郭胜刘小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河南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