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野生大豆栽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38527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大豆栽培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野生大豆栽培装置,包括栽培箱、储液箱、搅拌装置、输液管、收集槽、培育箱和分液管。其中,储液箱设于栽培箱的顶端面上;储液箱的下端具有与储液箱相连通的出液管;搅拌装置设于储液箱上;输液管的一端与出液管的下端相连通;另一端穿过栽培箱的顶端向栽培箱的底端延伸;输液管的两侧均设有位于栽培箱内的收集槽;每个收集槽的上方均连接有一个培育箱;每个培育箱的上方均设有与输液管相连通的分液管;分液管的长度方向上均匀设有若干个浇灌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野生大豆栽培装置能够使得培育箱内各个位置的培养液浓度基本保持一致,提高了该野生大豆栽培装置的实用性。野生大豆栽培装置的实用性。野生大豆栽培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野生大豆栽培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大豆栽培
,特别是涉及一种野生大豆栽培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原始祖先种。自然条件下生长的野生大豆在遗传方面从未受到人为选择的影响,因此很多丰富的功能基因并没有因为人为的选择而丢失,这些基因很可能是大豆生存中多迫切需要的关键性基因。野生大豆资源中的高蛋白、多抗、广适应性和繁殖系数高的优良材料可以直接用于栽培大豆的优质、抗病、高产育种研究,野生大豆还是大豆系统发育和演化研究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大豆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遗传基础,为了加快大豆的生长速率,需要先将大豆的幼苗使用栽培装置进行栽培,等待幼苗生长到一定的程度,再将其转移到土壤中,大大提高大豆的存活率。
[0003]但是现有的野生大豆栽培装置存在向土壤中加入营养液容易导致各个位置处营养液含量差距较大,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向土壤中加入营养液容易导致各个位置处营养液含量差距较大以及不便工作人员使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够使得培育箱内各个位置的培养液浓度基本保持一致且实用性较好的野生大豆栽培装置。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方案:
[0006]一种野生大豆栽培装置,包括栽培箱;所述野生大豆栽培装置还包括:
[0007]储液箱,其设于所述栽培箱的顶端面上;所述储液箱的下端具有与所述储液箱相连通的出液管;
[0008]搅拌装置,其设于所述储液箱上且用于自动搅拌储液箱内的水和营养液均匀混合;
[0009]输液管,其一端与所述出液管的下端相连通;另一端穿过所述栽培箱的顶端向所述栽培箱的底端延伸;
[0010]收集槽;所述输液管的两侧均设有位于所述栽培箱内的收集槽;
[0011]培育箱;每个所述收集槽的上方均连接有一个所述培育箱;
[0012]分液管;每个所述培育箱的上方均设有与所述输液管相连通的所述分液管;所述分液管的长度方向上均匀设有若干个浇灌口。
[0013]进一步地,所述搅拌装置包括:
[0014]电机架,其设于所述储液箱的一侧;
[0015]电机,其设于所述电机架上;
[0016]转轴,其一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
[0017]搅拌叶,其与所述转轴的另一端连接。
[0018]进一步地,所述输液管的两侧均设有若干个收集槽;若干个所述收集槽沿所述输
液管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0019]进一步地,所述培育箱包括箱框体、钢丝网、盖布、底盖和固定圆杆;所述箱框体具有一个腔体;所述钢丝网设于所述腔体内;所述盖布铺设于所述钢丝网的顶端面上;所述底盖相配合嵌入所述箱框体的下端;所述固定圆杆穿过所述箱框体与所述底盖连接。
[0020]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收集槽的上方均通过一个可拆连接组件连接所述培育箱;所述可拆连接件包括导向滑槽和导向嵌部;两条所述导向滑槽分别设于所述收集槽两端的顶面上;两个所述导向嵌部分别设于所述培育箱的两端且分别与两条所述导向滑槽相配合,并对应相配合嵌入所述导向滑槽内以连接所述培育箱。
[0021]进一步地,所述收集槽上设有与所述收集槽的槽腔体相连通的排水管;所述出液管上连通有第一阀门;所述排水管上连通有第二阀门。
[0022]进一步地,所述培育箱的正面设有把手杆。
[0023]进一步地,所述出液管的下端与输液管的一端通过管接头螺纹连接在一起。
[0024]进一步地,所述栽培箱内壁的两侧均设置有若干个日光灯,若干个日光灯沿所述栽培箱内壁的上下方向均匀分布;所述栽培箱的前面通过合页铰接有箱门。
[0025]进一步地,所述栽培箱的底面上连接有万向轮,所述万向轮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所述万向轮以矩形阵列的形式连接在栽培箱的底面的左右两侧。
[0026]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27]本技术通过在栽培箱上设置储液箱、储液箱、出液管、搅拌装置、输液管、收集槽、培育箱、分液管、浇灌口,在储液箱中加入水和营养液后,利用搅拌装置将水和营养液的混合溶液进行均匀搅拌,形成培养液,然后培养液经过出液管、输液管、分液管,再从若干个浇灌口流出,均匀进入培育箱,从而能够使得培育箱内各个位置的培养液浓度基本保持一致,提高了该野生大豆栽培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9]图1是本技术的野生大豆栽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是本技术的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3是本技术的培育箱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4是图1所示的A部的放大图。
[0033]图5是图1所示的B部的放大图。
[0034]图中包括:
[0035]栽培箱1、顶盖11、储液箱2、出液管21、搅拌装置3、电机架31、电机32、转轴33、搅拌叶34、导流孔341、输液管4、收集槽5、培育箱6、箱框体61、腔体611、钢丝网62、底盖63、固定圆杆64、盖布65、分液管7、浇灌口71、可拆连接组件8、导向滑槽81、导向嵌部82、第一阀门9、第二阀门10、把手杆12、管接头13、日光灯14、万向轮15、支撑杆16、排水管17、箱门18。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若出现这些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8]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野生大豆栽培装置,包括栽培箱1;所述野生大豆栽培装置还包括储液箱2、搅拌装置3、输液管4、收集槽5、培育箱6和分液管7。其中,储液箱2设于所述栽培箱1的顶端面上;具体的,栽培箱1具有一个可拆卸的顶盖11,储液箱2设于所述顶盖11的顶面上。所述栽培箱1的前面通过合页铰接有箱门18。储液箱2的下端与顶盖11之间的两端均连接有支撑杆16,以增强储液箱2的稳定性。所述储液箱2的下端具有与所述储液箱2相连通的出液管21;所述出液管21上连通有第一阀门9;搅拌装置3设于所述储液箱2上且用于自动搅拌储液箱2内的水和营养液均匀混合;输液管4的一端与所述出液管21的下端相连通;具体的,所述出液管21的下端与输液管4的一端通过管接头13螺纹连接在一起;输液管4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栽培箱1的顶端向所述栽培箱1的底端延伸;该输液管4为不锈钢管;所述输液管4的两侧均设有位于所述栽培箱1内的收集槽5;每个所述收集槽5的上方均连接有一个所述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野生大豆栽培装置,包括栽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野生大豆栽培装置还包括:储液箱,其设于所述栽培箱的顶端面上;所述储液箱的下端具有与所述储液箱相连通的出液管;搅拌装置,其设于所述储液箱上且用于自动搅拌储液箱内的水和营养液均匀混合;输液管,其一端与所述出液管的下端相连通;另一端穿过所述栽培箱的顶端向所述栽培箱的底端延伸;收集槽;所述输液管的两侧均设有位于所述栽培箱内的收集槽;培育箱;每个所述收集槽的上方均连接有一个所述培育箱;分液管;每个所述培育箱的上方均设有与所述输液管相连通的所述分液管;所述分液管的长度方向上均匀设有若干个浇灌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大豆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包括:电机架,其设于所述储液箱的一侧;电机,其设于所述电机架上;转轴,其一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搅拌叶,其与所述转轴的另一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大豆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管的两侧均设有若干个收集槽;若干个所述收集槽沿所述输液管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野生大豆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箱包括箱框体、钢丝网、盖布、底盖和固定圆杆;所述箱框体具有一个腔体;所述钢丝网设于所述腔体内;所述盖布铺设于所述钢丝网的顶端面上;所述底盖相配合嵌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芦思佳石文茜李雅如孔令平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