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西湖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岸水协同修复的生态强化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38482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岸水协同修复的生态强化处理系统,包括:位于岸上串联设置的人工湿地系统和生态缓冲带;布置在水域靠近岸边区域、通过连接线连接、可移动的多个人工浮岛系统,人工浮岛系统带有用于监测水质的水质传感器,连接线上设有可随连接线松弛或绷紧而收拢或铺展的光催化材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岸上与水体治理技术之间的联动,可通过水质传感器在污染浓度高时自动感应启动多组人工浮岛系统向远离岸边方向移动,带动光催化材料铺展开以增大接触面积和处理范围,作为一种新型的水面型智能生态缓冲带,起到强化光催化效果。起到强化光催化效果。起到强化光催化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岸水协同修复的生态强化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受污染地表水治理及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岸水协同修复的生态强化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针对受污染水体的治理思路很多还是停留在单项技术或简单的技术工艺组合方面,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点源污染控制技术,仅仅是在污染的末端进行了针对性治理、修复(如公开号为CN 105461072 A的专利技术等),且对受纳水体水质提升的贡献和作用、治理的必要性等还有待于商榷。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目前还是缺少系统的治理思维,没有正确认识山水林田湖草是个统一的有机体。
[0003]因此,在现阶段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和水安全的新要求下,有必要针对性地开展岸上、水体及过渡带的协同治理与研究,并耦合新的监测、预警及治理、修复技术工艺,形成一套智能化岸水协同的生态强化处理系统,实现水质稳定达标及显著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以及传统治理与修复技术碎片化、单一化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岸水协同修复的生态强化处理系统。本技术实现了岸上与水体治理技术之间的联动,可根据水质的变化实时预警和自动化控制各个处理系统的工艺参数,做到工况操作的精细化管理,节约能耗和延长不同工艺处理单元的使用寿命;可通过水质传感器在污染浓度高时自动感应启动多组人工浮岛系统向远离岸边方向移动,带动光催化材料铺展开以增大接触面积和处理范围,作为一种新型的水面型智能生态缓冲带,起到强化光催化效果。
[0005]一种岸水协同修复的生态强化处理系统,包括:
[0006]位于岸上串联设置的人工湿地系统和生态缓冲带;
[0007]布置在水域靠近岸边区域、通过连接线连接、可移动的多个人工浮岛系统,所述人工浮岛系统带有用于监测水质的水质传感器,所述连接线上设有可随所述连接线松弛或绷紧而收拢或铺展的光催化材料。
[0008]本技术的岸水协同修复的生态强化处理系统工作时,可根据水质传感器监测得到的水质情况和目标水质要求,操控助推系统推动人工浮岛系统发生位置移动,在水质情况较差和/或目标水质要求较高时,人工浮岛系统向外扩散,连接线展开绷紧,进而带动连接线上的光催化材料铺展,提高水处理效果,在水质情况较好和/或目标水质要求较低时,人工浮岛系统聚拢,连接线回拢,进而带动连接线上的光催化材料收拢。
[0009]作为优选,所述岸水协同修复的生态强化处理系统还包括布置在水域的沉水植物。所述沉水植物优选为苦草、菹草、黑藻、狐尾藻、眼子菜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种植密度优选为5~20株/m2。
[0010]作为优选,所述岸水协同修复的生态强化处理系统还包括控制系统,用于接收所
述水质传感器监测到的水质信号并据此控制所述助推系统启停。
[0011]本技术的生态强化处理系统中,人工湿地系统和生态缓冲带的规模可根据水质要求设定,位置顺序和数量也可根据实际条件设定。所述人工湿地系统优选为表流、潜流、复合垂直流、模块化构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所述生态缓冲带可根据具体地形设置为湖库型、饮用水保护型、湖滨型、景区型、河口型、林地型、鱼塘型、农田型、村落型、地下水保护型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0012]作为优选,所述人工浮岛系统上种植有挺水植物。所述挺水植物优选为千屈菜、再力花、鸢尾、纸莎草、美人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种植密度优选为9~15株/m2。
[0013]所述水质传感器可为溶解氧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氨氮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0014]所述水质传感器可安装在所述人工浮岛系统侧向并伸入水中。伸入水中的深度可根据需要设置。
[0015]作为优选,所述人工浮岛系统包括用于推动所述人工浮岛系统的助推系统和用于为所述助推系统提供能量的动力系统。
[0016]所述助推系统可为防水的螺旋桨机,如标准化小型螺旋桨机、自制备的小型螺旋桨机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0017]所述动力系统可为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交流电源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0018]所述光催化材料优选为网状光催化材料、围网内的悬浮颗粒状光催化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所述光催化材料上可负载和/或掺杂不同物质改性。
[0019]所述的岸水协同修复的生态强化处理系统,岸上可设有固定楔子,通过牵引线与所述人工浮岛系统连接。所述固定楔子起到固定作用,可安装在人工湿地系统和/或生态缓冲带中,材料、形状等不限。所述牵引线为牵引固定人工浮岛系统用,材质及长度不限。
[0020]本技术的岸水协同修复的生态强化处理系统中,所述连接线为连接人工浮岛系统及光催化材料用,材质及长度不限。
[0021]本技术的岸水协同修复的生态强化处理系统在处理不同污染源来水(如污水处理厂、养殖废水等)时,可通过水质传感器监测得到的水质情况和/或目标水质要求启动多组人工浮岛系统向远离岸边方向移动,带动光催化材料铺展开以增大接触面积和处理范围,强化光催化处理修复效果。
[002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优点包括:
[0023]1)综合采用了人工湿地系统、生态缓冲带、人工浮岛系统、光催化、智能化监测与控制等技术,强化处理和修复受污染水体,确保水质达标;
[0024]2)实现了岸上与水体治理技术之间的联动,根据水质的变化实时预警和自动化控制各个处理系统的工艺参数,做到工况操作的精细化管理,节约能耗和延长不同工艺处理单元的使用寿命;
[0025]3)通过水质传感器在污染浓度高时自动感应启动多组人工浮岛系统向远离岸边方向移动,带动光催化材料铺展开以增大接触面积和处理范围,作为一种新型的水面型智能生态缓冲带,起到强化光催化效果。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实施例的岸水协同修复的生态强化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实施例的岸水协同修复的生态强化处理系统中多个人工浮岛系统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28]图中:1

人工湿地系统;2

生态缓冲带;3

人工浮岛系统;4

沉水植物;5

光催化材料;6

水质传感器;7

助推系统;8

固定楔子;9

牵引线;10

连接线;11

挺水植物;12

污水处理厂;13

养殖厂;14

人工浮岛系统;15

人工浮岛系统;16

人工浮岛系统;17

动力系统;18

人工浮岛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操作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按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岸水协同修复的生态强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岸上串联设置的人工湿地系统和生态缓冲带;布置在水域靠近岸边区域、通过连接线连接、可移动的多个人工浮岛系统,所述人工浮岛系统带有用于监测水质的水质传感器,所述连接线上设有可随所述连接线松弛或绷紧而收拢或铺展的光催化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岸水协同修复的生态强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岸水协同修复的生态强化处理系统还包括布置在水域的沉水植物,所述沉水植物为苦草、菹草、黑藻、狐尾藻、眼子菜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种植密度为5~20株/m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岸水协同修复的生态强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岸水协同修复的生态强化处理系统还包括控制系统,用于接收所述水质传感器监测到的水质信号并据此控制所述助推系统启停。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岸水协同修复的生态强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湿地系统为表流、潜流、复合垂直流、模块化构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所述生态缓冲带根据具体地形设置为湖库型、饮用水保护型、湖滨型、景区型、河口型、林地型、鱼塘型、农田型、村落型、地下水保护型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令为黄丹萍易路李凌
申请(专利权)人:西湖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