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8456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齿轮马达。该齿轮马达具有:第1锥齿轮,其绕第1轴线旋转;第2锥齿轮,其与所述第1锥齿轮啮合,绕所述第2轴线旋转;壳体,其支承所述第1锥齿轮和所述第2锥齿轮;以及马达主体,其向第1锥齿轮或第2锥齿轮中的任意一方传递动力。所述壳体具有:第1筒部,其沿着所述第1轴线延伸,收纳所述第1锥齿轮;第2筒部,其沿着所述第2轴线延伸,收纳所述第2锥齿轮;以及角部,其设置在所述第1筒部和所述第2筒部的交叉部。所述角部具有沿着所述第1轴线和所述第2轴线延伸的固定板部。所述壳体在所述固定板部处固定于外部部件。述固定板部处固定于外部部件。述固定板部处固定于外部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齿轮马达


[0001]本技术涉及齿轮马达。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精密化,正在进行更加薄型且高输出的齿轮马达的开发。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将马达的旋转动作转换为直动动作的滑动机构的齿轮箱装置。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47589号公报
[0004]作为动力的传递机构,可以采用使旋转轴的方向变换的机构。作为使旋转轴的方向变换的机构,已知有锥齿轮机构。在锥齿轮机构中,要求提高交叉的轴彼此的位置精度。然而,在配置于小型的精密设备的齿轮马达中,由于驱动时的力而在保持各轴的壳体上产生变形,从而动力的传递效率有可能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一个方式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抑制锥齿轮机构的壳体的变形的齿轮马达。
[0006]本技术的第1方式提供一种齿轮马达,其特征在于,该齿轮马达具有:第1锥齿轮,其绕第1轴线旋转;第2锥齿轮,其与所述第1锥齿轮啮合,绕第2轴线旋转;壳体,其支承所述第1锥齿轮和所述第2锥齿轮;以及马达主体,其向所述第1锥齿轮或所述第2锥齿轮中的任意一方传递动力。所述壳体具有:第1筒部,其沿着所述第1轴线延伸,收纳所述第1锥齿轮;第2筒部,其沿着所述第2轴线延伸,收纳所述第2锥齿轮;以及角部,其设置在所述第1筒部和所述第2筒部的交叉部。所述角部具有沿着所述第1轴线和所述第2轴线延伸的固定板部。所述壳体在所述固定板部处固定于外部部件。
[0007]本技术的第2方式的齿轮马达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的齿轮马达中,所述角部具有与所述第1轴线垂直的第1板部,在所述第1板部上设置有沿着所述第1轴线延伸的支承轴部,在所述第1锥齿轮的前端面开口了供所述支承轴部插入的支承孔。
[0008]本技术的第3方式的齿轮马达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的齿轮马达中,所述角部具有与所述第2轴线垂直的第2板部,在所述第2锥齿轮的前端面具有朝向所述第2板部突出的突起,所述突起以所述第2轴线为中心呈半球状突出并与所述第2板部点接触。
[0009]本技术的第4方式的齿轮马达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至第3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齿轮马达中,该齿轮马达还具有轴承,所述第2锥齿轮具有:齿轮主体部;以及轴部,其从所述齿轮主体部沿着所述第2轴线延伸,被所述轴承支承为能够旋转,在所述第2筒部的内部设置有对所述轴承进行保持的轴承保持部。
[0010]本技术的第5方式的齿轮马达的特征在于,在第4方式的齿轮马达中,该齿轮马达具有垫圈,该垫圈在所述第2轴线的轴向上配置于所述轴承与所述齿轮主体部之间。
[0011]本技术的第6方式的齿轮马达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至第3方式的任意一个
方式的齿轮马达中,所述壳体具有彼此接合的壳体主体和盖部,所述第2筒部在沿着所述第2轴线的接合面处被分割为所述壳体主体和所述盖部,所述第2筒部的端部嵌入至设置于连结部件的插入孔中。
[0012]本技术的第7方式的齿轮马达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至第3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齿轮马达中,该齿轮马达具有与所述第1锥齿轮连接的行星齿轮机构,所述马达主体经由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向所述第1锥齿轮传递动力。
[0013]根据本技术,提供能够提高马达主体与行星齿轮机构的同轴度的齿轮马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的剖视图。
[0015]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传递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0016]标号说明
[0017]1:齿轮马达;9:连结部件;9a:插入孔;11:第1锥齿轮;11d:支承孔;12:第2锥齿轮;12a:第2齿轮主体部(齿轮主体部);12b:轴部;12d:突起;13:壳体;13A:壳体主体;13B:盖部;13p:接合面;14:第1筒部;15:第2筒部;15d:轴承保持部;17:角部;17a:第1板部;17b:第2板部;17c:固定板部;17p:支承轴部;18:垫圈;19:轴承;20:马达主体;30:行星齿轮机构;36:筒部;J1:第1轴线;J2:第2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进行说明。另外,本技术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技术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
[0019]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
[0020]后述的第1轴线J1沿Y轴方向延伸,第2轴线J2沿X轴方向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以X轴方向作为上下方向、以+Z侧作为上侧、以

Y侧作为下侧来进行说明。另外,第1轴线J1的轴向一侧为+Y侧,轴向另一侧为

Y侧。第2轴线J2的轴向一侧为+X侧,轴向另一侧为

X侧。
[0021]另外,本说明书中的上下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设定的方向,并不限定使用齿轮马达1时的姿势。
[0022]图1是齿轮马达1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1例如搭载于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齿轮马达1具有马达主体20、行星齿轮机构30以及锥齿轮机构10。
[0023]<马达主体>
[0024]马达主体20是PM型的步进马达(Permanent Magnet stepping motor:永磁步进马达)。马达主体20沿着第1轴线J1延伸。马达主体20整体呈以第1轴线J1为中心的圆柱状。
[0025]马达主体20具有:转子21,其绕第1轴线J1旋转;定子22,其隔着气隙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1;马达壳体27,其收纳转子21和定子22;第1滑动轴承41;以及第2滑动轴承42。
[0026]定子22具有多个端子引脚25p。端子引脚25p从马达壳体27的缺口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端子引脚25p与省略图示的基板连接。从基板经由端子引脚25p向定子22提供电力。
[0027]转子21具有沿着第1轴线J1延伸的轴29和圆筒状的转子磁铁28。转子磁铁28通过粘接剂固定于轴29。
[0028]马达壳体27具有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1和定子22的筒状部27c、位于筒状部27c的
+Y侧的开口的第1底板部27a、以及位于筒状部27c的

Y侧的开口的第2底板部27b。在马达壳体27上固定有定子22。第1底板部27a和第2底板部27b例如通过焊接分别与筒状部27c接合。
[0029]第1底板部27a和第2底板部27b呈沿着与第1轴线J1垂直的平面的板状。从第1轴线J1的轴向观察时,第1底板部27a和第2底板部27b为圆形。
[0030]第1滑动轴承41和第2滑动轴承42将轴29支承为能够旋转。第1滑动轴承41保持于第1底板部27a。第2滑动轴承42保持于第2底板部27b。
[0031]<行星齿轮机构>
[0032]行星齿轮机构30相对于马达主体20位于第1轴线J1的轴向一侧。行星齿轮机构30与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齿轮马达,其特征在于,该齿轮马达具有:第1锥齿轮,其绕第1轴线旋转;第2锥齿轮,其与所述第1锥齿轮啮合,绕第2轴线旋转;壳体,其支承所述第1锥齿轮和所述第2锥齿轮;以及马达主体,其向所述第1锥齿轮或所述第2锥齿轮中的任意一方传递动力,所述壳体具有:第1筒部,其沿着所述第1轴线延伸,收纳所述第1锥齿轮;第2筒部,其沿着所述第2轴线延伸,收纳所述第2锥齿轮;以及角部,其设置在所述第1筒部和所述第2筒部的交叉部,所述角部具有沿着所述第1轴线和所述第2轴线延伸的固定板部,所述壳体在所述固定板部处固定于外部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角部具有与所述第1轴线垂直的第1板部,在所述第1板部上设置有沿着所述第1轴线延伸的支承轴部,在所述第1锥齿轮的前端面开口了供所述支承轴部插入的支承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角部具有与所述第2轴线垂直的第2板部,在所述第2锥齿轮的前端面具有朝向所述第2板部突出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百濑阳介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