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清污机器人,属于河道清漂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可在水平行进的浮体,所述浮体上设置有用于打捞机构,该打捞机构可上下转动的装配于浮体的前端部,该打捞机构位于浮体上方的一端部与浮体之间还设置有伸缩机构以便于控制打捞机构的升降;所述打捞机构的两侧所在浮体上还设置有聚料机构;所述聚料机构包括铰接于浮体上的摆动臂,该摆动臂铰接于浮体上后可沿水面方向摆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打捞装置打捞过程中对于两侧的漂浮物不能够有效的进行聚料的问题,打捞机器人在打捞的行进过程中能够跟随打捞效果进行实时聚料,同时结合打捞机构可转动或者可升降的结构设计,有效的便于操作者对打捞装置进行实时观察。时观察。时观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清污机器人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清污机器人,属于河道清漂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首先,在目前的漂浮物打捞装置中,利用打捞船的进行打捞的过程中,在聚料的过程中,打捞装置通常是直接进行对水面漂浮物进行打捞,而在打捞时,主要是针对正前方的漂浮物进行打捞,而对于两侧的漂浮物不能够有效的将漂浮物聚拢到有效打捞区域,即使现在有摆动机构作为辅助,而在打捞的过程中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因此,对于摆动机构的要求也需要实现持续摆动实现聚料的效果。
[0003]其次,在传统的打捞装置或者清漂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上,通常采用打捞装置的打捞端部会延伸至水面下,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是在浮体上进行操作,基于整个装置的体积,操作者很难清晰识别靠近浮体附近水面情况,尤其是打捞结构还位于水面下,在浮体行进的过程中,由于操作者不便于观察容易导致打捞机构碰撞河岸,在整个装置的设计上,需要考虑到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也需要避免该盲区造成对清污装置的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清污机器人,该清污机器人结合聚料机构以及打捞机构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实现清污装置在行进的过程中可同步进行聚料,也在打捞结束后也提升打捞机构以便于操作者观察打捞机构的情况。
[0005]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清污机器人,包括可在水平行进的浮体,所述浮体上设置有打捞机构,该打捞机构可上下转动的装配于浮体的前端部,该打捞机构位于浮体上方的一端部与浮体之间还设置有伸缩机构以便于控制打捞机构的升降,该打捞机构位于浮体上方的端部下方所在浮体还设置有漂浮物收纳机构,所述打捞机构的两侧所在浮体上还设置有聚料机构,所述聚料机构包括铰接于浮体上的摆动臂,该摆动臂铰接于浮体上后可沿水面方向摆动,该摆动臂还设置有用于摆动臂来回摆动的摆动驱动机构,该摆动臂的端部还设置有可转动的聚料刷。
[0007]进一步的,所述该摆动驱动机构包括作为驱动的电机,所述电机通过减速箱连接有转动机构,转动机构与摆动臂之间铰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的端部偏心铰接在转动盘上。
[0008]进一步的,所述聚料刷包括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连接有转动轴,该转动轴上设置有多排竖直方向的柔性刷。
[0009]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机构为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一端部通过减速箱连接电机的转子,另一端部设置有柱体,所述连杆的一端部设置有套筒并可套设在柱体上。
[0010]进一步的,所述转动机构为转动盘,所述转动盘的侧壁或者转动盘偏心的位置上设置有柱体,所述连杆的一端部设置有套筒并可套设在柱体上。
[0011]进一步的,所述打捞机构的中部下侧与浮体对应位置设置有连接耳板,连接耳板
上设置有通孔,并通过销轴实现装配。
[0012]进一步的,所述打捞机构的中部下侧的两侧均设置有连接耳板,浮体对应位置也设置有连接耳板。
[0013]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机构为伸缩杆,其一端部与打捞机构铰接,另一端部与浮体铰接,通过伸缩机构以控制打捞机构的升降。
[0014]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机构为2个,且分别设置于打捞机构的两侧,以避免伸缩机构影响打捞机构打捞漂浮物。
[0015]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机构为液压缸伸缩杆。
[0016]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本技术的一种清污机器人解决了传统打捞装置打捞过程中对于两侧的漂浮物不能够有效的进行聚料的问题,通过本设计的聚料机构,打捞机器人在打捞的行进过程中能够跟随打捞效果进行实时聚料,同时结合打捞机构可转动或者可升降的结构设计,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打捞装置在整个过程中,其打捞端部都位于水下的问题,从而有效的便于操作者对打捞装置进行实时观察。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聚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第一摆动臂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本技术打捞机构铰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标记:1
‑
浮体、2
‑
打捞机构、3
‑
漂浮物收纳机构、4
‑
聚料机构、41
‑
摆动臂、411
‑
第一摆动臂、412
‑
第二摆动臂、413
‑
销轴、414
‑
弹性元件、415
‑
拦漂栏、416
‑
上杆体、417
‑
下杆体、42
‑
摆动驱动机构、41
‑
驱动电机、422
‑
减速箱、423
‑
转动机构、424
‑
连杆、43
‑
聚料刷、5
‑
漂浮物收纳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
[002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6]实施例
[0027]一种清污机器人,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可在水平行进的浮体1,所述浮体上设置有打捞机构2,该打捞机构2可上下转动的装配于浮体的前端部,该打捞机构位于浮体上方的一端部与浮体之间还设置有伸缩机构3以便于控制打捞机构的升降,该打捞机构位于浮体上方的端部下方所在浮体还设置有漂浮物收纳机构5,所述打捞机构的两侧所在浮体上还设置有聚料机构,所述聚料机构4包括铰接于浮体上的摆动臂41,该摆动臂铰接于浮体上后可沿水面方向摆动,该摆动臂41还设置有用于摆动臂来回摆动的摆动驱动机构42,该摆动臂的端部还设置有可转动的聚料刷43。
[0028]本实施例中,首先,结合打捞机构通过伸缩机构可实现升降的功能,在打捞机构可升降的结构设计基础上,在清污机器人需要对水面的漂浮物进行打捞时,打捞机构的打捞端部位于水面的下方以便于漂浮物的打捞,在行进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对水面漂浮物进行的打捞,在打捞完成轴,通过伸缩机构控制打捞机构的转动,使得打捞机构的打捞端部提升出水面,在离开水面后整个装置在操作者进行操作时能够有效的观察到打捞机构的打捞端部的情况,从而在行进和靠岸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避免打捞机构碰撞的问题,从而有效的提升了打捞机构的使用寿命;其次,针对该聚拢机构的设计有效的改善了聚料机构的功能,以及在打捞机器人打捞过程中,能够实现同步的行进和聚料的效果,而在之前,以公开专利文件,申请号:201721581850.0,作为对比,本结构与其结构的设计在摆动驱动结构的设计上具有完全不同的设计构思,原设计是采用伸缩杆可以实现摆动,而伸缩杆在实际运用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清污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在水平行进的浮体(1),所述浮体上设置有打捞机构(2),该打捞机构(2)可上下转动的装配于浮体的前端部,该打捞机构位于浮体上方的一端部与浮体之间还设置有伸缩机构(3)以便于控制打捞机构的升降,该打捞机构位于浮体上方的端部下方所在浮体还设置有漂浮物收纳机构(5),所述打捞机构的两侧所在浮体上还设置有聚料机构,所述聚料机构(4)包括铰接于浮体上的摆动臂(41),该摆动臂铰接于浮体上后可沿水面方向摆动,该摆动臂(41)还设置有用于摆动臂来回摆动的摆动驱动机构(42),该摆动臂的端部还设置有可转动的聚料刷(4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清污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该摆动驱动机构(42)包括作为驱动的电机(421),所述电机(421)通过减速箱(422)连接有转动机构(423),转动机构(423)与摆动臂(41)之间铰接有连杆(424),所述连杆的端部偏心铰接在转动盘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清污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料刷(43)包括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连接有转动轴,该转动轴上设置有多排竖直方向的柔性刷。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清污机器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彬,张宁,舒波,尹延震,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东方水利智能装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