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气囊补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38228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4: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气囊补气装置,其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外侧的气囊、以及将壳体与气囊相连通的输气管,其中所述壳体包括位于其内且具有压力传感器的控制板、受控制板控制的气泵、以及向控制板和气泵提供动力的电源,且所述压力传感器通过实时检测输气管的气压来调整气泵的工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通过实时管理气囊压力,保证气囊封闭效果,减少工作耗时,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人身安全,也便于随身携带。便于随身携带。便于随身携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携式气囊补气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便携式气囊补气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是指利用高浓度氧气在高压的条件下对患者进行治疗,氧舱是一种特殊的通气装置。舱体是密闭圆筒,通过管道、控制系统将纯氧或者净化压缩空气输入,将气管切开病人置于1.5~2.5倍大气压(0.15Mpa~0.25Mpa)下的氧舱内给予纯氧治疗,成功改善患者的血氧含量,利于昏迷患者苏醒。研究表明,HBO对重度颅脑外伤、一氧化碳中毒、中暑患者进行治疗,可提高机体热耐受能力,减缓机体恶性高热,降低压力受体反射敏感性,从而缓解脑损伤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0003]高压氧治疗实施治疗的时间为120min,脑损伤患者行高压氧治疗时,往往通过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高压氧环境下,气管套管气囊压力下降,引起气囊瘪塌,从而导致气囊上方的分泌物通过气囊间歇进入下呼吸道,引起吸入性肺炎。业内有观点认为,在进入高压氧舱前将气管套管气囊内的空气抽出,注入4~5ml生理盐水,然而,由于水的重力作用,向低垂处聚集,且受体位的影响较大,气囊封闭效果不稳定,而且在抽气注水的过程中,会引起部分气囊上方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引起微误吸。因此急需一种便于管理气囊压力的便携式气囊补气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气囊补气装置,通过实时管理气囊压力,保证气囊封闭效果,减少工作耗时,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人身安全,也便于随身携带。
[0005]本技术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气囊补气装置,其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外侧的气囊、以及将壳体与气囊相连通的输气管,其中所述壳体包括位于其内且具有压力传感器的控制板、受控制板控制的气泵、以及向控制板和气泵提供动力的电源,且所述压力传感器通过实时检测输气管的气压来调整气泵的工作。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如下附属技术方案:
[0007]所述输气管具有与压力传感器相连通的第一气路、和与气泵相连通的第二气路。
[0008]所述输气管为软性材料。
[0009]所述第一气路的截面积小于第二气路的截面积。
[0010]还包括设置在壳体表面且与控制板相连的开关、设置在控制板上且至少部分裸露在壳体外侧的若干个指示灯。
[0011]所述气囊的最高工作压力为0.2MPa。
[0012]本技术的第二技术方案是:一种便携式气囊补气装置,其包括控制模块、与控制模块相连并获得气压数据的压力传感模块、与控制模块相连并受其控制的气泵模块、以及向控制模块、压力传感器和气泵模块提供动力的电源,且所述压力传感模块通过实时检
测气压数据来调整气泵模块的工作。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如下附属技术方案:
[0014]还包括与控制模块相连并指示工作情况的指示模块。
[0015]本技术优点是:通过实时管理气囊压力,保证气囊封闭效果,减少工作耗时,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人身安全,也便于随身携带。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7]图1是本技术中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0018]图2是本技术中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0019]图3是本技术中第二实施例的功能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实施例:如图1

2所示,本技术揭示一种便携式气囊补气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其包括壳体100、设置在壳体100外侧的气囊200、以及将壳体100与气囊200相连通的输气管300,其中壳体100包括位于其内且具有压力传感器410的控制板400、受控制板400控制的气泵500、以及向控制板400和气泵500提供动力的电源600,且压力传感器410通过实时检测输气管300的气压来调整气泵500的工作。气囊200的最高工作压力为0.2MPa。
[0021]输气管300具有与压力传感器410相连通的第一气路310、和与气泵500相连通的第二气路320。输气管300优选为软性材料。优选地,第一气路310的截面积小于第二气路320的截面积。
[0022]本实施例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00表面且与控制板400相连的开关110、设置在控制板400上且至少部分裸露在壳体100外侧的若干个指示灯120。指示灯120用于反映工作与否、过压报警和低压报警等。
[0023]如图3所示,本技术揭示一种便携式气囊补气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其包括:控制模块10、与控制模块10相连并获得气压数据的压力传感模块20、与控制模块10相连并受其控制的气泵模块30、以及向控制模块10、压力传感器20和气泵模块30提供动力的电源50,且压力传感模块20通过实时检测气压数据来调整气泵模块30的工作。控制模块10为MCU芯片,其型号为STC12C5A60S2。
[0024]本实施例还包括与控制模块10相连并指示工作情况的指示模块40。指示模块40用于反映工作与否、过压报警和低压报警等。
[0025]本技术通过实时管理气囊压力,保证气囊封闭效果,减少工作耗时,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人身安全,也便于随身携带。
[0026]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气囊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壳体(100)、设置在壳体(100)外侧的气囊(200)、将壳体(100)与气囊(200)相连通的输气管(300)、设置在壳体(100)表面且与控制板(400)相连的开关(110)、设置在控制板(400)上且至少部分裸露在壳体(100)外侧的若干个指示灯(120),其中所述壳体(100)包括位于其内且具有压力传感器(410)的控制板(400)、受控制板(400)控制的气泵(500)、以及向控制板(400)和气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永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梵洁结构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