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恢复功能的双筒式多肢L形异形柱及其装配方法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3138070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1:26
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可恢复功能的双筒式多肢L形异形柱及其装配方法,三组内筒框架呈L型排列,且在其外部套设外筒框架,形成双筒式多肢L形异形柱,能够满足墙体拐角处的支撑,针对地震中的复杂情况,提高了拐角处支撑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本发明专利技术外筒框架包括与呈L型排列的三组内筒框架水平投影重合的L形柱,用于贴合墙体拐角处,提高本结构的贴合度,同时便于安装,最后,可更换构件可以在内筒框架和外筒框架发生相对位移的时候剪切耗能,可更换构件损坏后,可以进行更换,延长本结构的使用周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L形异形柱震后无法可更换恢复结构功能的问题。功能的问题。功能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恢复功能的双筒式多肢L形异形柱及其装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结构
,特别涉及一种可恢复功能的双筒式多肢L形异形柱及其装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异形柱可以使得建筑转角过渡均匀,使得建筑转角不露凸出区域,增大建筑美观效果的同时还增大了空间利用面积,故该种建筑形式也越来越普及。L形异形柱就是一种常用的结构形式,L形异形柱的两肢对结构的竖向承载力或抗侧移刚度均有很大影响,故若L形异形柱在地震中出现损伤,则会对建筑结构安全造成极大负面影响。此外,L形异形柱的两肢通常会采用隔墙进行砌筑封堵,一旦L形异形柱出现地震损伤,其检测加固的难度巨大。
[0003]可恢复功能是一种新型结构功能形式,具有可恢复功能的结构可以在小震后自复位、大震后及时更换即可快速恢复结构功能。但是考虑到L形异形柱是重要的承重构件,无法将L形异形柱整体进行拆卸更换,现有技术是通过格构式结构结合自锁原理来实现L形异形柱的可更换功能,但该种技术形成的L形异形柱构件需要采用大量变截面设计,施工难度大,同时将自锁原理应用在了由混凝土材料制作而成的脆性构件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恢复功能的双筒式多肢L形异形柱,其特征在于,包括三组内筒框架(20)和套设于三组内筒框架(20)外部的外筒框架(30);所述三组内筒框架(20)呈L型排列,均包括四个内筒边柱(1);内筒框架(20)相邻侧共用同一内筒边柱(1);所述三组内筒框架(20)上部嵌接同一上部连接头(8);所述外筒框架(30)包括L形柱(11)和三个外筒边柱(5),所述L形柱(11)和三个外筒边柱(5)之间依次连接呈L型设置;所述L形柱(11)与呈L型排列的三组内筒框架(20)平行设置;所述L形柱(11)与相邻的内筒边柱(1)之间连接可更换构件(10),可更换构件(10)用于剪切耗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恢复功能的双筒式多肢L形异形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内筒边柱(1)竖直设置组成方形柱结构;所述方形柱结构包括上部支撑面、多级中部支撑面和下部支撑面;所述上部支撑面包括内筒边柱(1)相邻侧壁相对设置的牛腿(3),且相邻内筒边柱(1)上的牛腿(3)之间连接有牛腿连梁(31);所述多级中部支撑面和下部支撑面均间隔设置,包括连接于相邻内筒边柱(1)相邻侧壁的内筒连梁(4);所述上部的支撑面牛腿(3)反向延伸至内筒边柱(1)侧壁的区域延伸设置有钢牛腿(2),所述多级中部支撑面的内筒连梁(4)反向延伸至内筒边柱(1)侧壁的区域延伸设置有钢牛腿(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可恢复功能的双筒式多肢L形异形柱,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柱(11)和三个外筒边柱(5)之间水平垂直设置有持力主梁(6);所述钢牛腿(2)末端下顶面均设置于持力主梁(6)的上顶面上侧,所述持力主梁(6)下顶面间隙竖直设置有外筒连肢柱(51);所述内筒连梁(4)反向延伸至内筒边柱(1)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恒宇倪欣梁润超白国强刘涛董超席嘉诚朱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