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型高机动通用战术车辆的承载式装甲车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75768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5 1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与中型高机动通用战术车辆成熟总成、零部件匹配集成的承载式防护型装甲车身。左前驾驶舱、右前动力舱、中间设备舱、尾部操控舱,设备舱与操控舱地板以下为车桥、传动轴、燃油供给系、气动系统安装空间的总布置形式;车身薄装甲钢板加骨架全焊接,底部纵梁加横梁连接形成开放式框架结构,一、二桥轮舱根据转向杆系运动包络空间开孔的结构形式,可应用于通用战术车辆底盘与承载式装甲车身匹配集成的轮式装甲车辆,将装甲车辆通用化,有效降低产品开发费用、部队维护保障难度,提高装备使用研发设计的一种新型承载式装甲车身。备使用研发设计的一种新型承载式装甲车身。备使用研发设计的一种新型承载式装甲车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型高机动通用战术车辆的承载式装甲车身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装甲车
,特别涉及一种中型高机动通用战术车辆的承载式装甲车身。

技术介绍

[0002]传统装甲车辆,由于功能、使用要求、人机工程、外形尺寸、安装空间等特殊条件限制,车身和各大总成零部件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新开发;此外,由于动力、传动系统均在封闭空间工作,工作环境恶劣,对冷却散热性能要求较高,传统装甲车辆大多采取的是改进冷却装置或者增加强制冷却以及新开发传动装置。因此,传统装甲车辆较少采用成熟军用越野车辆技术,采用成熟军用越野车辆技术,则需要突破上述多方面限制,对承载式装甲车身设计提出了较高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存在的问题,而提出一种中型高机动通用战术车辆的承载式装甲车身。
[0004]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一种中型高机动通用战术车辆的承载式装甲车身,其技术方案如下:为了叙述方便,首先定义如下:
[0005]X方向:将通过汽车一桥理论中心线并垂直于地面水平面作为X平面坐标零平面,零平面前方为负,零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中型高机动通用战术车辆的承载式装甲车身,包括左前侧板(1)、左前轮舱(2)、前门踏脚板(3)、左下侧板(4)、左侧板(5)、左后轮舱(6)、动力舱前顶板(7)、动力舱右前顶板(8)、动力舱顶板(9)、中顶板(10)、地板(11)、后顶板(12)、动力舱左前顶板(13)、驾舱顶板(14)、右后轮舱(15)、右侧板(16)、右下侧板(17)、右前轮舱(18)、右侧驾窗板(19)、右前侧板(20)、右大灯安装框(21)、隔板(22)、车首下甲板(23)、前甲板(24)、驾窗板(25)、左大灯安装框(26)、后尾板(27)、尾部下侧板(28)、动力舱立柱(29)、设备舱立柱(30)、右纵梁(31)、左纵梁(32)、底部横梁(33)、仪表板骨架(34),除底部横梁(33)与纵梁之间为螺栓连接外,车身其余部分为全焊接结构;承载式装甲车身分舱隔离,分四个舱室:左前驾驶舱、右前动力舱,中间设备舱、尾部操控舱,各舱室之间相对独立,密封隔离,满足“三防”、涉水密封要求,外形尺寸7000mm
×
2860mm
×
1750mm,其中设备舱高车身高度为1665mm,驾驶舱前隔板X方向距离

585mm,驾驶舱与动力舱之间隔板主体Y方向距离

290mm,动力舱与设备舱之间隔板X方向距离1720mm,设备舱与操控舱之间隔板X方向距离3900mm,驾驶舱、设备舱地板主体Z方向距离315mm,操控舱地板Z方向距离265mm,驾驶室短车头布置,驾窗板下边沿X方向距离

200mm,设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圣杰杨林吴挺邓明王敬东汪福均郑果张扬周勇王秋羽王六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望江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