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种植甘薯的栽苗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6952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9: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种植甘薯的栽苗器,包括外筒和内筒,所述内筒滑动设置在外筒内,所述外筒由左半筒和右半筒活动连接组成,所述左半筒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右开穴头,所述右半筒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左开穴头,所述左开穴头与右开穴头配合在一起,所述左半筒通过左连接杆与内筒相连,所述右半筒通过右连接杆与内筒相连,所述左半筒的顶端连接有左活动手柄,所述右半筒的顶端连接有右活动手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避免了工作人员长时间蹲下扦插甘薯苗;而且还保护甘薯苗在扦插过程中不受到损坏,提高了甘薯苗的存活率。提高了甘薯苗的存活率。提高了甘薯苗的存活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种植甘薯的栽苗器


[0001]本技术属于农机具
,具体涉及一种种植甘薯的栽苗器。

技术介绍

[0002]甘薯又称红薯、地瓜等,甘薯种植主要以扦插移植为主,最普遍的方式是单纯手工扦插移植或借助工具进行手工扦插移植。不管是手工扦插移植或是借助工具进行手工扦插移植,都得工作人员蹲下进行扦插,当蹲下扦插时间过长时,就会造成工作人员腿部麻痹,不利于提高种植甘薯的效率;现有的扦插过程中甘薯苗根部容易被折断,影响缓苗期和成活率,缓苗期是指甘薯苗移栽后出现的一段适应环境的扎根活棵延缓生长的时间,严重限制了甘薯产量的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种植甘薯的栽苗器,该技术使用时将甘薯苗放进内筒中,将开穴头插进土壤中,打开外筒随后抽离土壤即可,使用简单方便,可推广使用。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种植甘薯的栽苗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和内筒,所述内筒滑动设置在外筒内,所述外筒由左半筒和右半筒活动连接组成,所述左半筒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右开穴头,所述右半筒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左开穴头,所述左开穴头与右开穴头配合在一起,所述左半筒通过左连接杆与内筒相连,所述右半筒通过右连接杆与内筒相连,所述左半筒的顶端连接有左活动手柄,所述右半筒的顶端连接有右活动手柄。
[0005]优选的,所述左半筒与右半筒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一起,所述内筒的底端外壁上设置有滑槽,所述外筒的底端内壁上设置有与滑槽相匹配的滑台,所述内筒的底端稍低于外筒的底端。
[0006]优选的,所述左连接杆的一端通过固定在内筒外壁上的转轴A与内筒相连,所述右连接杆的一端通过固定在内筒外壁上的转轴B与内筒相连,所述左连接杆另一端活动连接左半筒的位置与右连接杆另一端活动连接右半筒的位置均比连接在内筒的位置低。
[0007]优选的,所述左活动手柄通过圆柱铰连接在左半筒上,所述右活动手柄通过圆柱铰连接在右半筒上,所述左活动手柄和右活动手柄均为圆柱形,所述左活动手柄和右活动手柄的表面均设置有橡胶保护层。
[0008]优选的,所述左半筒的底端外壁上设置有脚踏管,所述脚踏管通过圆柱铰连接在左半筒上。
[0009]优选的,所述左开穴头和右开穴头的顶端到外筒的底端设置有间距。
[0010]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1]1、本技术解决了工作人员长时间蹲下扦插的甘薯苗的问题,采用外筒与开穴头连接为一体的结构,使用时直接打开外筒,开穴头亦随之打开,使用方便;将甘薯苗放置
在内筒中,可以保护甘薯苗的根部不受到损坏,提高成活率。
[0012]2、本技术在外筒的底端设置有脚踏管,便于工作人员借力将栽苗器刺入土壤中,从而达到开穴的目的。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合拢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外筒与内筒的底端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技术右半筒和左开穴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左开穴头;
ꢀꢀꢀꢀꢀꢀꢀꢀꢀꢀ
2—脚踏管;
ꢀꢀꢀꢀꢀꢀꢀꢀꢀꢀꢀꢀ
3—左活动手柄;
[0020]4—左半筒;
ꢀꢀꢀꢀꢀꢀꢀꢀꢀꢀꢀꢀ
5—左连接杆;
ꢀꢀꢀꢀꢀꢀꢀꢀꢀꢀ
6—转轴A;
[0021]7—内筒;
ꢀꢀꢀꢀꢀꢀꢀꢀꢀꢀꢀꢀꢀꢀ
8—转轴B;
ꢀꢀꢀꢀꢀꢀꢀꢀꢀꢀꢀꢀꢀ
9—右连接杆;
[0022]10—右半筒;
ꢀꢀꢀꢀꢀꢀꢀꢀꢀꢀꢀ
11—右活动手柄;
ꢀꢀꢀꢀꢀꢀꢀ
12—转轴C;
[0023]13—右开穴头;
ꢀꢀꢀꢀꢀꢀꢀꢀꢀ
14—滑槽;
ꢀꢀꢀꢀꢀꢀꢀꢀꢀꢀꢀꢀꢀ
15—滑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如图1和图4所示,本技术包括外筒和内筒7,所述内筒7滑动设置在外筒内,所述外筒由左半筒4和右半筒10活动连接组成,便于外筒的打开,所述左半筒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右开穴头13,所述右半筒10 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左开穴头1,所述左开穴头1与右开穴头13配合在一起,左开穴头1与右开穴头13组合成开穴头,所述左半筒4通过左连接杆5 与内筒7相连,所述右半筒10通过右连接杆9与内筒7相连,所述左半筒4的顶端连接有左活动手柄3,所述右半筒10的顶端连接有右活动手柄 11,目的是使工作人员便于加力插入土壤中。
[0025]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左半筒4与右半筒10通过转轴C12 转动连接在一起,所述内筒7的底端外壁上设置有滑槽14,所述外筒的底端内壁上设置有与滑槽相匹配的滑台15,一方面使内筒7上下滑动,另一方面保证内筒7不会随便转动,所述内筒7的底端稍低于外筒的底端,保证内筒7不会离开外筒,保证结构的完整性。
[0026]本实施例中,所述左连接杆5的一端通过固定在内筒7外壁上的转轴 A6与内筒7相连,所述右连接杆9的一端通过固定在内筒7外壁上的转轴B8与内筒7相连,所述左连接杆5另一端活动连接左半筒4的位置与右连接杆9另一端活动连接右半筒10的位置均比连接在内筒7的位置低,通过打开外筒从而通过左连接杆6与右连接杆9带动内筒7的上下滑动。
[0027]本实施例中,所述左活动手柄3通过圆柱铰连接在左半筒4上,所述右活动手柄11通过圆柱铰连接在右半筒10上,圆柱铰的一端嵌设在活动手柄上,另一端嵌设在外筒上,左活动手柄3与右活动手柄11不使用时可以向上折叠在外筒上,减少占用面积,所述左活动手柄3和右活动手柄 11均为圆柱形,所述左活动手柄3和右活动手柄11的表面均设置有橡胶保护层,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
[0028]本实施例中,所述左半筒4的底端外壁上设置有脚踏管2,便于工作人员借力使栽苗器进入到土壤中,所述脚踏管2通过圆柱铰连接在左半筒 4上,脚踏管2向上折叠紧贴外
筒。
[0029]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左开穴头1和右开穴头13的顶端到外筒的底端设置有间距,确保外筒打开时左开穴头1与右开穴头13有足够的空间转动,便于内筒7向下滑动。
[0030]本实施例具体使用时的操作步骤如下:
[0031]使用时先将左活动手柄3与右活动手柄11打开至水平状态,并将栽苗器拿至田地中,将左开穴头1与右开穴头13对准土壤并插进土壤内,打开外筒,左半筒4与右半筒10分开,左开穴头1与右开穴头13亦随之分开,与此同时,左连接杆5与右连接杆9随外筒的打开引导内筒7向下滑动至土壤内,随后将甘薯苗放进内筒7中,甘薯苗进入到开出的孔洞中,最后将栽苗器抽出即可。
[0032]栽苗过程中,使用者可以打开脚踏管2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种植甘薯的栽苗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和内筒(7),所述内筒(7)滑动设置在外筒内,所述外筒由左半筒(4)和右半筒(10)活动连接组成,所述左半筒(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右开穴头(13),所述右半筒(10)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左开穴头(1),所述左开穴头(1)与右开穴头(13)配合在一起,所述左半筒(4)通过左连接杆(5)与内筒(7)相连,所述右半筒(10)通过右连接杆(9)与内筒(7)相连,所述左半筒(4)的顶端连接有左活动手柄(3),所述右半筒(10)的顶端连接有右活动手柄(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种植甘薯的栽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半筒(4)与右半筒(10)通过转轴C(12)转动连接在一起,所述内筒(7)的底端外壁上设置有滑槽(14),所述外筒的底端内壁上设置有与滑槽相匹配的滑台(15),所述内筒(7)的底端稍低于外筒的底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种植甘薯的栽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杆(5)的一端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靖林延慧朱红林王效宁侯本军唐力琼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