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永放专利>正文

节能型交流接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6927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机电设备的电器控制使用的具有节约电能作用的节能型交流接触器,它是在已有的交流接触器中增加了由线圈控制电路、大电流吸合电路和小电流吸持电路组成的节能控制电路;交流控制电源接通时,线圈控制电路在大电流吸合电路作用下向线圈提供交流接触器吸合时所需的大电流,交流接触器吸合后,线圈控制电路在小电流吸持电路作用下向线圈提供交流接触器吸持时所需的小电流,实现交流接触器节能运行。(*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具有节能保护作用的节能型交流接触器。目前,交流接触器由于使用安全、控制方便、各种电器性能都较理想而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其他生产领域中的各种单、三相电器设备的远程和自动控制开关。交流接触器在常规使用中,由于运行时工作电流大,总功率约92%的电能都损失在磁滞、涡流、及短路环上,线圈的有功功耗大部份也变成热量而损失,此外,吸持和启动不稳定,振动噪声大,散热差,容易使交流接触器损坏,缩短了交流接触器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能型交流接触器,它不仅结构简单、方便实用,同时,本节能型交流接触器在运行中由于采取大电流吸合、小电流吸持的工作方式,因此,交流接触器运行时的功耗甚微,无振动噪声,改善了吸合性能,解决了在用电高峰时交流接触器难以正常吸合和吸持的现象,触头不会产生电孤,延长了交流接触器的使用时间。本技术是是在已有的交流接触器中增加了由线圈控制电路、大电流吸合电路和小电流吸持电路组成的节能控制电路;已有的交流接触器线圈的交流控制电源的两个输入端由本节能型交流接触器的交流控制电源的A1、A2输入端代替;线圈控制电路由交流接触器的线圈La、二极管D2、单向可控硅BT1组成,二极管D2与线圈La的两端并联,二极管D2的阴极与交流控制电源的A1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与单向可控硅BT1的阳极连接,单向可控硅BT1的阴极与交流控制电源的A2输入端连接;大电流吸合电路由二极管D1、电阻R1、R2、电容C1组成,电阻R1与电容C1的并联后的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与交流控制电源的A1输入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单向可控硅BT1的触发极连接;小电流吸持电路由电阻R3、电容C2组成,电阻R3的一端分别与电容C2的一端、单向可控硅BT1的触发极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交流控制电源的A1输入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与交流控制电源的A2输入端连接;线圈控制电路中的可控硅BT1在大电流吸合电路提供的大导通角触发信号作用下饱和导通,向交流接触器的线圈La提供吸合时所需的大电流,在大导通角触发信号延时过后,由电阻R3电容C2组成的小电流吸持电路使单向可控硅BT1在小导通角触发下向线圈La提供交流接触器吸持时所需的脉动小直流电流,实现交流接触器节能运行。由于采取了上述方案,节能型交流接触器以运行所需的大电流吸合,小电流吸持的节能方式工作,保证了交流接触器的微功耗运行,从而实现了交流接触器吸合迅速,吸持稳定,节能运行,延长使用寿命的目的。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图2是本技术的另一电路原理图。图3是本技术的另一电路原理图。图4是本技术的另一电路原理图。图5是本技术的另一电路原理图。图6是本技术的另一电路原理图。图7是本技术的另一电路原理图。图8是本技术的另一电路原理图。图9是本技术的另一电路原理图。图10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图中,A1、A2本技术的交流控制电源的两个输入端,Va、Vb、Vc三相交流电源,S1、S2、S3、S4交流接触器的4组常开触点,11、12交流接触器第1组常开触点的两个接线端,21、22交流接触器第2组常开触点的两个接线端,31、32交流接触器第3组常开触点的两个接线端,41、42交流接触器第4组常开触点的两个接线端,S5交流接触器的第5组常闭触点,QA起动按钮,TA停止按钮,5本技术,M三相电动机。如图1所示,本技术是在已有的交流接触器中增加了由线圈控制电路、大电流吸合电路和小电流吸持电路组成的节能控制电路;线圈控制电路由交流接触器的线圈La、二极管D2、单向可控硅BT1组成,二极管D2与线圈La的两端并联,二极管D2的阴极与交流控制电源的A1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与单向可控硅BT1的阳极连接,单向可控硅BT1的阴极与交流控制电源的A2输入端连接;大电流吸合电路由二极管D1、电阻R1、R2、电容C1组成,电阻R1与电容C1的并联连接后的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与交流控制电源的A1输入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单向可控硅BT1的触发极连接;小电流吸持电路由电阻R3、电容C2组成,电阻R3的一端分别与电容C2的一端、单向可控硅BT1的触发极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交流控制电源的A1输入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与交流控制电源的A2输入端连接;交流控制电源通过A1、A2两个输入端接通时,交流控制电源通过A1输入端,被二极管D1整流向电容C1提供充电电流,电容C1通过限流电阻R2、单向可控硅BT1的触发极和阴极充电,单向可控硅BT1在电容C1的充电电流作用下饱和导通,向线圈La提供交流接触器吸合时所需的大电流,电容C1的充电结束后,由电阻R3电容C2组成的小电流吸持电路使单向可控硅BT1在小导通角触发下向线圈La提供交流接触器吸持时所需的脉动小直流电流。如图2所示,图1中的大电流吸合电路中的二极管D1、电容C1、电阻R1被交流接触器的第5组常闭触点S5代替;交流接触器的第5组常闭触点S5的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常闭触点S5的另一端与交流控制电源的A1输入端连接;交流控制电源通过A1、A2两个输入端接通时,交流控制电源通过A1输入端,通过常闭触点S5、限流电阻R2触发单向可控硅BT1饱和导通,向线圈La提供交流接触器吸合时所需的大电流,交流接触器吸合后,交流接触器的第5组常闭触点S5断开,由电阻R3电容C2组成的小电流吸持电路使单向可控硅BT1在小导通角触发下向线圈La提供交流接触器吸持时所需的脉动小直流电流。如图3所示,图1中的节能控制电路被大电容吸合电路和小电容吸持电路代替;大电容吸合电路由交流接触器的线圈La、二极管D2、D4、电容C4、电阻R4组成,二极管D2与线圈La的两端并联,二极管D2的阴极与交流控制电源的A1输入端连接,电容C4与电阻R4并联后的一端与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另一端与交流控制电源的A2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4的阳极与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小电容吸持电路由电容C3组成,电容C3的一端与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另一端与交流控制电源的A2输入端连接;交流控制电源通过A1、A2两个输入端接通时,交流控制电源从A1输入端输入,通过线圈La被二极管D4整流向电容C4提供充电电流,电容C4通过线圈La的内阻充电,同时向线圈La提供交流接触器吸合时所需的大电流,电容C4的充电结束后,由电容C3向线圈La提供交流接触器吸持时所需的脉动小直流电流。如图4所示,图3中的大电容吸合电路中的电容C4与电阻R4被交流接触器的第5组常闭触点S5代替;交流接触器的第5组常闭触点S5的一端与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常闭触点S5的另一端与交流控制电源的A2输入端连接。交流控制电源通过A1、A2两个输入端接通时,交流控制电源从A1输入端输入,经过线圈La被二极管D4整流后,通过交流接触器的第5组常闭触点S5向线圈La提供交流接触器吸合时所需的大电流,交流接触器吸合后,交流接触器的第5组常闭触点S5断开,由电容C3向线圈La提供交流接触器吸持时所需的脉动小直流电流。如图5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节能型交流接触器,它是在已有的交流接触器中增加了由线圈控制电路、大电流吸合电路和小电流吸持电路组成的节能控制电路,其特征是:已有的交流接触器线圈的交流控制电源的两个输入端由本节能型交流接触器的交流控制电源的A1、A2输入端代替; 线圈控制电路由交流接触器的线圈La、二极管D2、单向可控硅BT1组成,二极管D2与线圈La的两端并联,二极管D2的阴极与交流控制电源的A1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与单向可控硅BT1的阳极连接,单向可控硅BT1的阴极与交流控制电源的A2输入端连接;大电流吸合电路由二极管D1、电阻R1、R2、电容C1组成,电阻R1与电容C1的并联连接后的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与交流控制电源的A1输入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单向可控硅BT 1的触发极连接;小电流吸持电路由电阻R3、电容C2组成,电阻R3的一端分别与电容C2的一端、单向可控硅BT1的触发极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交流控制电源的A1输入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与交流控制电源的A2输入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永放
申请(专利权)人:林永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