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混合保温的合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36348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9:28
一种可自动混合保温的合成装置,它涉及搅拌混合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自动混合保温的合成装置的改进。装置本体的顶端设有上盖,装置本体内设有混合搅拌腔体,装置本体的内部左侧设有第一储料腔体,第二储料腔体设在装置本体的内部右侧,第一储料腔体的底端右侧通过第一电磁阀与混合搅拌腔体相连通,第二储料腔体左侧通过第二电磁阀与混合搅拌腔体相连通,混合搅拌腔体内设置有搅拌电机及震动马达,混合搅拌腔体的底端右侧连接有出料管,出料管的右端设有第三电磁阀,混合搅拌腔体的底部安装有加热圈,混合搅拌腔体的外围设置有保温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自动充分搅拌,且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的保温效果。的保温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自动混合保温的合成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搅拌混合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可自动混合保温的合成装置的改进。

技术介绍

[0002]药学是连接健康科学和化学科学的医疗保健行业,它承担着确保药品的安全和有效使用的职责。药学主要研究药物的来源、炮制、性状、作用、分析、鉴定、调配、生产、保管和寻找(包括合成)新药等。主要任务是不断提供更有效的药物和提高药物质量,保证用药安全,使病患得以以伤害最小,效益最大的方式治疗或治愈疾病。在药学试剂生产过程中混合操作的意义非常重大。其意义在于:混合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制剂的外观及内在质量。如在片剂生产中,混合不好会出现斑点,崩解时限、强度不合格,影响药效等。特别是含量非常低的毒性药物、长期连续服用的药物、有效血药浓度和中毒浓度接近的药物等情况,主药含量不均匀将对生物利用度及治疗效果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带来危险。药物的制作是通过配制不同的药剂进行添加混合制成适宜的剂型,确保以质量优良的制剂满足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
[0003]在药物进行量产之前,需要对进行试验,而试验往往需要进行搅拌混合不同的试剂,进行分析,而目前的搅拌混合装置混合不彻底,在搅拌腔内的搅拌叶无法覆盖搅拌腔的全部区域,并且一些试剂混合对温度有特定需求,现有的搅拌装置无法满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可自动混合保温的合成装置,可自动充分搅拌混合,且具有保温功能。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它包括装置本体1、上盖2、混合搅拌腔体3、第一储料腔体4、第二储料腔体5、第一电磁阀6、第二电磁阀7、出料管8、第三电磁阀9、电机10、搅拌轴11、搅拌叶12、电加热圈13、保温层14、控制电路板15、控制面板16、震动马达17,所述装置本体1的顶端设置有上盖2,所述装置本体1内设置有混合搅拌腔体3,装置本体1的内部左侧设置有第一储料腔体4,第二储料腔体5设置在装置本体1的内部右侧,所述第一储料腔体4的底端右侧通过第一电磁阀6与混合搅拌腔体3相连通,所述第二储料腔体5的底端左侧通过第二电磁阀7与混合搅拌腔体3相连通,所述混合搅拌腔体3的底端右侧连接有出料管8,出料管8的右端设置有第三电磁阀9,所述电机10固定安装在混合搅拌腔体3下方,所述搅拌轴11的底端与电机10的输出轴连接,搅拌轴11的上端穿入到混合搅拌腔体3内,所述搅拌叶12固定安装在搅拌轴11上,所述混合搅拌腔体3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电加热圈13,混合搅拌腔体3的外围设置有保温层 14,所述装置本体1的左侧下端设置有控制电路板15,控制电路板15与控制面板16相连接,所述混合搅拌腔体3的侧壁固定安装有震动马达17。
[0006]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15分别与第一电磁阀6、第二电磁阀7、第三电磁阀9、电
机10及震动马达17电性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保温层14为聚苯乙烯泡沫板层。聚苯乙烯泡沫防火性及保温效果好,不易腐蚀,是良好的保温材料。
[0008]进一步地,所述混合搅拌腔体3的顶部连接有密封盖18。
[0009]进一步地,所述装置本体1的正面设置有观察窗19,所述观察窗19的右侧设置有刻度尺20。通过观察窗19及刻度尺20观察混合搅拌腔体3、第一储料腔体4及第二储料腔体5内液体存量。
[0010]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在进行搅拌混合作业时,分别在第一储料腔体4 和第二储料腔体5添加不同的待混合液体,通过控制面板16来自动控制第一电磁阀6及第二电磁阀7的开启,使第一储料腔体4和第二储料腔体5内的待混合液体流入混合搅拌腔体3内,添加完成后关闭第一电磁阀6及第二电磁阀7,再通过控制面板16开启电机10,电机10带动搅拌轴11转动,搅拌轴11带动搅拌叶12转动,使两种液体充分的混合搅拌,搅拌后启动震动马达17进行震动,使混合搅拌腔3各个角落的液体震动位移相互混合,如此搅拌与震动交替进行使保证充分的搅拌混合,同时如果对混合搅拌时有温度要求时,可开启电加热圈13对混合搅拌腔体3进行加热,保温层14可保持混合搅拌腔体3的温度,同时可防止热传导至混合搅拌腔体3外部影响装置本体1内的其他设备,在充分搅拌混合后,可通过开启第三电磁阀9将混合搅拌腔体3内的混合液从出料管8内排出。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混合搅拌腔体、第一储料腔体、第二储料腔体、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电机控制面板及震动马达,可根据预设搅拌数据进行充分自动搅拌混合,保证充混合液分混合,同时通过设置保温层及电加热圈,可保证混合搅拌时的温度。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标记说明:装置本体1、上盖2、混合搅拌腔体3、第一储料腔体4、第二储料腔体5、第一电磁阀6、第二电磁阀7、出料管8、第三电磁阀9、电机10、搅拌轴11、搅拌叶12、电加热圈13、保温层14、控制电路板15、控制面板16、震动马达17、密封盖18、观察窗19、刻度尺20。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参看图1

图2所示,本具6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装置本体1、上盖2、混合搅拌腔体3、第一储料腔体4、第二储料腔体5、第一电磁阀6、第二电磁阀7、出料管8、第三电磁阀9、电机10、搅拌轴11、搅拌叶12、电加热圈13、保温层14、控制电路板15、控制面板16、震动马达17,所述装置本体1的顶端设置有上盖2,所述装置本体1内设置有混合搅拌腔体 3,装置本体1的内部左侧设置有第一储料腔体4,第二储料腔体5设置在装置本体1的
内部右侧,所述第一储料腔体4的底端右侧通过第一电磁阀6与混合搅拌腔体3相连通,所述第二储料腔体5的底端左侧通过第二电磁阀7 与混合搅拌腔体3相连通,所述混合搅拌腔体3的底端右侧连接有出料管8,出料管8的右端设置有第三电磁阀9,所述电机10固定安装在混合搅拌腔体 3下方,所述搅拌轴11的底端与电机10的输出轴连接,搅拌轴11的上端穿入到混合搅拌腔体3内,所述搅拌叶12固定安装在搅拌轴11上,所述混合搅拌腔体3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电加热圈13,混合搅拌腔体3的外围设置有保温层14,所述装置本体1的左侧下端设置有控制电路板15,控制电路板15 与控制面板16相连接,所述混合搅拌腔体3的侧壁固定安装有震动马达17。
[0017]优选的,所述控制电路板15分别与第一电磁阀6、第二电磁阀7、第三电磁阀9、电机10及震动马达17电性连接。
[0018]优选的,所述保温层14为聚苯乙烯泡沫板层,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自动混合保温的合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装置本体(1)、上盖(2)、混合搅拌腔体(3)、第一储料腔体(4)、第二储料腔体(5)、第一电磁阀(6)、第二电磁阀(7)、出料管(8)、第三电磁阀(9)、电机(10)、搅拌轴(11)、搅拌叶(12)、电加热圈(13)、保温层(14)、控制电路板(15)、控制面板(16),震动马达(17),所述装置本体(1)的顶端设置有上盖(2),所述装置本体(1)内设置有混合搅拌腔体(3),装置本体(1)的内部左侧设置有第一储料腔体(4),第二储料腔体(5)设置在装置本体(1)的内部右侧,所述第一储料腔体(4)的底端右侧通过第一电磁阀(6)与混合搅拌腔体(3)相连通,所述第二储料腔体(5)的底端左侧通过第二电磁阀(7)与混合搅拌腔体(3)相连通,所述混合搅拌腔体(3)的底端右侧连接有出料管(8),出料管(8)的右端设置有第三电磁阀(9),所述电机(10)固定安装在混合搅拌腔体(3)下方,所述搅拌轴(11)的底端与电机(10)的输出轴连接,搅拌轴(11)的上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军宋保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吉至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