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重症医学科用病人护理架,包括设置在底板上侧面上的承载箱以及设置在承载箱一侧表面的承载台,所述承载箱一侧表面设置翻身组件,所述承载台顶部设置进食组件,所述翻身组件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承载箱一侧表面上部,所述调节槽内转动设置双向滚珠丝杆,所述第一丝母一侧表面设置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内镶嵌设置第一电动推杆,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的活塞杆上设置第一辅助定位板,所述第二丝母一侧表面设置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座内镶嵌设置第二电动推杆,所述第二电动推杆的活塞杆上设置第二辅助定位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对病患进行翻身操作,便于医护人员对病患背部进行护理,同时避免进食溢流的情况发生。溢流的情况发生。溢流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重症医学科用病人护理架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重症医学科用病人护理架。
技术介绍
[0002]重症监护是对收治的各类危重病患者,运用各种先进的医疗技术,现代化的监护和抢救设备,对其实施集中的加强治疗和护理,以最大限度的确保病人的生存及随后的生命质量。重症病人因病情比较严重导致长期卧床,通常重症病患需要进食流食,一般医护人员使用护理架对其进行喂食,传统的护理架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难以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0003]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1934698U的技术所公开的一种重症医学科用病人口部护理架,包括固定座、固定箱、调节装置和伸缩装置,所述固定座顶部左端固定焊接有固定箱,所述固定箱正表面下端设置为开口,所述固定箱正表面左侧通过两组合页连接有安装门,所述固定箱右侧壁上端固定焊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顶部中心处开设有通孔,通孔内安装带有密封盖的进食管,所述进食管底部连通有第一喂食管,所述第一喂食管圆周外壁上端设置有调节装置,所述第一喂食管底部设置有伸缩装置,所述第一喂食管通过伸缩装置连接有第二喂食管,所述第二喂食管底部连通有弧形管,其仅仅只能对病患的进食进行护理,无法对病患进行翻身,不便于医护人员对病患背部进行护理,易造成病患背部压疮,同时其饮食护理角度固定,不便收纳,且溢出流食极易污染床单以及病服,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重症医学科用病人护理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症医学科用病人护理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仅仅只能对病患的进食进行护理,无法对病患进行翻身,不便于医护人员对病患背部进行护理,易造成病患背部压疮,同时其饮食护理角度固定,不便收纳,且溢出流食极易污染床单以及病服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重症医学科用病人护理架,包括底板、设置在底板上侧面上的承载箱以及设置在承载箱一侧表面的承载台,所述承载箱一侧表面设置翻身组件,所述承载台顶部设置进食组件,所述翻身组件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承载箱一侧表面上部,所述支撑架一侧表面开设调节槽,所述调节槽内转动设置双向滚珠丝杆,所述双向滚珠丝杆两侧对称设置第一丝母以及第二丝母,所述第一丝母一侧表面设置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内镶嵌设置第一电动推杆,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的活塞杆上设置第一辅助定位板,所述第二丝母一侧表面设置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二支撑座内镶嵌设置第二电动推杆,所述第二电动推杆的活塞杆上设置第二辅助定位板,所述双向滚珠丝杆一端与位于支撑架一侧的手轮固定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辅助定位板与第二辅助定位板一侧表面均设置弧形定位槽,所述第一辅助定位板以及第二辅助定位板规格相同。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电动推杆以及第二电动推杆均通过连接线与控制开关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开关设置在承载箱一侧表面。
[0008]优选的,所述进食组件包括铰轴,所述铰轴铰接在承载台上侧面中部,所述铰轴顶部设置支撑柱,所述支撑柱顶部设置横架,所述横架一侧设置进食管,所述进食管顶部设置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上设置流量控制阀,所述导流管一端设置进食软管,所述进食软管一端设置螺纹段,所述螺纹段设置螺纹套,所述螺纹套底部设置弧形承载垫,所述弧形承载垫底部设置海绵垫,所述进食软管顶部设置进食头。
[0009]优选的,所述铰轴顶部设置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内设置第三电动推杆,所述第三电动推杆的活塞杆一端与支撑柱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底板底部棱角处均设置自锁万向轮。
[0011]优选的,所述承载箱一侧表面设置推把,所述推把上套接防滑胶套。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能够通过双向滚珠丝杆的转动,进而对第一辅助定位板以及第二定位板的间距进行调节,同时第一辅助定位板以及第二辅助定位板对病患背部进行支撑,便于医护人员对病患背部进行护理,避免压疮的产生,同时便于病患翻身操作。
[0014](2)本技术能够对进食角度进行调节,同时能够对溢流的流食进行吸收,避免了流食浸湿床单以及病服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中翻身组件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中第一辅助定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中进食组件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翻身组件;2、推把;3、承载箱;4、进食组件;5、承载台;6、自锁万向轮;7、底板;101、支撑架;102、调节槽;103、双向滚珠丝杆;104、第一丝母;105、第一支撑座;106、第一电动推杆;107、第一辅助定位板;108、第二辅助定位板;109、第二电动推杆;110、第二支撑座;111、第二丝母;401、铰轴;402、收纳槽;403、第三电动推杆;404、支撑柱;405、横架;406、进食管;407、导流管;408、流量控制阀;409、进食软管;410、螺纹段;411、螺纹套;412、弧形承载垫;413、海绵垫;414、进食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
‑
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重症医学科用病人护理架,包括底板7、设置在底板7上侧面上的承载箱3以及设置在承载箱3一侧表面的承载台5,承载箱3一侧表面设置翻身组件1,承载台5顶部设置进食组件4,翻身组件1包括支撑架101,支撑
架101设置在承载箱3一侧表面上部,支撑架101一侧表面开设调节槽102,调节槽102内转动设置双向滚珠丝杆103,双向滚珠丝杆103两侧对称设置第一丝母104以及第二丝母111,第一丝母104一侧表面设置第一支撑座105,第一支撑座105内镶嵌设置第一电动推杆106,第一电动推杆106的活塞杆上设置第一辅助定位板107,第二丝母111一侧表面设置第二支撑座110,第二支撑座110内镶嵌设置第二电动推杆109,第二电动推杆109的活塞杆上设置第二辅助定位板108,双向滚珠丝杆103一端与位于支撑架101一侧的手轮固定连接,第一电动推杆106以及第二电动推杆109均通过连接线与控制开关电性连接,控制开关设置在承载箱3一侧表面,第一电动推杆106以及第二电动推杆109的型号均为DT50,通过双向滚珠丝杆103的转动,进而对第一辅助定位板107以及第二定位板的间距进行调节,同时第一辅助定位板107以及第二辅助定位板108对病患背部进行支撑,便于医护人员对病患背部进行护理,避免压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症医学科用病人护理架,包括底板(7)、设置在底板(7)上侧面上的承载箱(3)以及设置在承载箱(3)一侧表面的承载台(5),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箱(3)一侧表面设置翻身组件(1),所述承载台(5)顶部设置进食组件(4),所述翻身组件(1)包括支撑架(101),所述支撑架(101)设置在承载箱(3)一侧表面上部,所述支撑架(101)一侧表面开设调节槽(102),所述调节槽(102)内转动设置双向滚珠丝杆(103),所述双向滚珠丝杆(103)两侧对称设置第一丝母(104)以及第二丝母(111),所述第一丝母(104)一侧表面设置第一支撑座(105),所述第一支撑座(105)内镶嵌设置第一电动推杆(106),所述第一电动推杆(106)的活塞杆上设置第一辅助定位板(107),所述第二丝母(111)一侧表面设置第二支撑座(110),所述第二支撑座(110)内镶嵌设置第二电动推杆(109),所述第二电动推杆(109)的活塞杆上设置第二辅助定位板(108),所述双向滚珠丝杆(103)一端与位于支撑架(101)一侧的手轮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症医学科用病人护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定位板(107)与第二辅助定位板(108)一侧表面均设置弧形定位槽,所述第一辅助定位板(107)以及第二辅助定位板(108)规格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症医学科用病人护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动推杆(106)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彩霞,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航运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