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隧道通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36233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9:25
一种新型隧道通风装置,涉及隧道通风装置技术领域,包括设置在隧道顶壁的风机,所述风机包括两侧贯穿的风机外壳,所述风机外壳的两侧开口处均设置有一风轮组件,两侧风轮组件的风向相同,所述风机外壳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清除通过所述风机的灰尘的水帘除尘组件,所述风机顶部与所述隧道顶壁之间还设置有用于自动调节所述风机出风、入风角度的角度调节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少了灰尘的污染,保护了保护风机、相当于增加了使用寿命,增大了风机通风的范围,减少了隧道内风机设置的数量,获得更好的通风效果。通风效果。通风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隧道通风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通风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隧道通风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城市隧道地下立交比一般的城市下穿隧道更为复杂,常与地面道路、地下综合管廊等地下设施相连,主体有较多分叉,比起一般的城市隧道更为复杂,通道内气流情况较为复杂,不易控制,增加了日常通风与火灾排烟的难度,地下立交的通风排烟方式主要为自然通风、横向通风、半横向通风和纵向通风。传统的通风排烟方式虽然工程造价低,但是通风效果不畅,发生事故时可能会引发安全隐患。
[0003]隧道风机广泛应用于水利大坝工程、公路、铁路、地铁等隧道的实际使用。隧道风机在长期使用中,由于环境中的灰尘较多,叶轮容易磨损和积灰,严重时导致风机运行不平衡,振动较大,进而导致风机叶轮损伤,引起故障;且目前的隧道风机一般为固定安装在隧道内,无法进行角度调节,从而导致隧道内只有局部通风效果好,部分区域仍然为通风盲区;现有的用于隧道的大型风机还存在着净化效果差,灰尘较多、工作效率低、无法进行角度调节导致存在通风盲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隧道风机存在着净化效果差,灰尘较多、工作效率低、无法进行角度调节导致存在通风盲区的技术缺陷。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新型隧道通风装置,包括设置在隧道顶壁的风机,所述风机包括两侧贯穿的风机外壳,所述风机外壳的两侧开口处均设置有一风轮组件,两侧风轮组件的风向相同,所述风机外壳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清除通过所述风机的灰尘的水帘除尘组件,所述风机顶部与所述隧道顶壁之间还设置有用于自动调节所述风机出风、入风角度的角度调节组件。
[0007]进一步的,所述风轮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风机外壳一端内侧的风轮,所述风轮通过支架可转动固定在所述风机外壳内,所述风轮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带轮,所述风机外壳的顶部对应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二带轮,所述第一带轮、第二带轮之间通过传动带传动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水帘除尘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风机外壳中部顶壁的洒水管,所述洒水管的底部间隔均匀设置有若干喷头,水从所述喷头朝下洒出形成水帘,所述风机外壳的底部对应设置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底部设置有循环管。
[0009]进一步的,所述角度调节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风机外壳顶端的旋转柱、与旋转柱配合的动力箱,所述动力箱固定在所述隧道顶壁,所述旋转柱伸入所述动力箱并与所述动力箱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旋转柱的顶端固定设置有大齿轮,动力箱内固定设置有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输出轴与小齿轮连接,所述小齿轮与所述大齿轮形成减速传动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风机外壳与所述动力箱之间竖直设置有牵引杆,所述牵引杆一端固定在所述风机外壳上,所述牵引杆另一端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与所述牵引杆之间形成T字型结构,所述动力箱底壁对应开设有T字型的滚槽,所述滚轮嵌入设置在所述滚槽内,其滚轮面与所述滚槽面相接触。
[0011]进一步的,所述滚槽为环状结构。
[0012]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柱伸入所述动力箱的一端设置有卡板,所述卡板卡持在所述动力箱低侧。
[0013]进一步的,所述集水槽设置为方便集水的梯形结构。
[0014]进一步的,所述风机外壳两侧设置有防护网。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隧道通风装置,在隧道内设置有风机、风机外壳、风轮组件、水帘除尘组件、角度调节组件,通过在风机外壳两侧均设置风轮组件,两个风轮组件各自由动力驱动,增大了风机的通风能力,通过设置水帘除尘组件,可对通过风机的风中带有的灰尘进行过滤筛除,减少了灰尘的污染,保护了保护风机、相当于增加了使用寿命,通过设置角度调节组件,使得所述风机能旋转调节入风角度,从而增大了风机通风的范围,减少了隧道内风机设置的数量,获得更好的通风效果。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中:1.隧道、2.风机外壳、3.驱动电机、4.第二带轮、5.传动带、6.第一带轮、7.风轮、8.支架、9.防护网、10.洒水管、11.喷头、12.集水槽、13.循环管、14.动力箱、15.旋转柱、16.轴承、17.卡板、18.大齿轮、19.小齿轮、20.旋转电机、21.牵引杆、22.滚轮、23.滚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如图1

2所示,一种新型隧道通风装置,包括设置在隧道1顶壁的风机,所述风机包括两侧贯穿的风机外壳2,所述风机外壳2的两侧开口处均设置有一风轮组件,两侧风轮组件的风向相同,所述风机外壳2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清除通过所述风机的灰尘的水帘除尘组件,所述风机顶部与所述隧道1顶壁之间还设置有用于自动调节所述风机出风、入风角度的角度调节组件。
[0023]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隧道通风装置,在隧道1内设置有风机、风机外壳2、风
轮组件、水帘除尘组件、角度调节组件,通过在风机外壳2两侧均设置风轮组件,两个风轮组件各自由动力驱动,增大了风机的通风能力,通过设置水帘除尘组件,可对通过风机的风中带有的灰尘进行过滤筛除,减少了灰尘的污染,保护了保护风机、相当于增加了使用寿命,通过设置角度调节组件,使得所述风机能旋转调节入风角度,从而增大了风机通风的范围,减少了隧道内风机设置的数量,获得更好的通风效果。
[0024]具体的,如图所示,所述风轮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风机外壳2一端内侧的风轮7,所述风轮7通过支架8可转动固定在所述风机外壳2内,所述风轮7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带轮6,所述风机外壳2的顶部对应设置有驱动电机3,所述驱动电机3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二带轮4,所述第一带轮6、第二带轮4之间通过传动带5传动连接。使用时,通过所述驱动电机3驱动第二带轮4转动,从而通过传动带5带动第一带轮6转动,从而带动所述风轮7转动,通过设置两个风轮7,增加了通风能力。
[0025]具体的,如图所示,所述水帘除尘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风机外壳2中部顶壁的洒水管10,所述洒水管10的底部间隔均匀设置有若干喷头11,水从所述喷头11朝下洒出形成水帘,所述风机外壳2的底部对应设置有集水槽12,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隧道通风装置,包括设置在隧道(1)顶壁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包括两侧贯穿的风机外壳(2),所述风机外壳(2)的两侧开口处均设置有一风轮组件,两侧风轮组件的风向相同,所述风机外壳(2)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清除通过所述风机的灰尘的水帘除尘组件,所述风机顶部与所述隧道(1)顶壁之间还设置有用于自动调节所述风机出风、入风角度的角度调节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隧道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风机外壳(2)一端内侧的风轮(7),所述风轮(7)通过支架(8)可转动固定在所述风机外壳(2)内,所述风轮(7)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带轮(6),所述风机外壳(2)的顶部对应设置有驱动电机(3),所述驱动电机(3)的输出轴连接有第二带轮(4),所述第一带轮(6)、第二带轮(4)之间通过传动带(5)传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隧道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帘除尘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风机外壳(2)中部顶壁的洒水管(10),所述洒水管(10)的底部间隔均匀设置有若干喷头(11),水从所述喷头(11)朝下洒出形成水帘,所述风机外壳(2)的底部对应设置有集水槽(12),所述集水槽(12)的底部设置有循环管(1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隧道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风机外壳(2)顶端的旋转柱(15)、与旋转柱(15)配合的动力箱(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勇刚王晓飞丘文彬王晟甘王盼童恺旻郭凯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