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测量压力、清洗与引流功能的双气囊气管插管,包括气管导管,所述气管导管的外侧依次套接有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所述气管导管的一侧设有压力表,所述气管导管的外侧壁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的内部插入有引流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压力表,对气管插管在人体呼吸道内承受的压力进行测量,以此调整气管插管状态,从而减轻对呼吸道黏膜的压迫,并对误吸入声门下气管腔内的分泌物进行有效清洗、引流,从而防止吸入性肺炎发生,从而减少患者痛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不影响患者预后。不影响患者预后。不影响患者预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测量压力、清洗与引流功能的双气囊气管插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辅助器械
,具体为一种具有测量压力、清洗与引流功能的双气囊气管插管。
技术介绍
[0002]气管插管术是解除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最常用的简洁有效方法,气管插管术是良性气道狭窄的常见病因,由于气管插管对呼吸道黏膜的压伤,引起的炎症反应形成的肉芽组织和炎症修复形成的纤维瘢痕,导致良性气道狭窄,严重的气管狭窄可危及患者生命,在治疗上也更为棘手。
[0003]气管插管后狭窄的主要原因是气管内膜损伤,内膜损伤的常见原因在于插管在呼吸道内位置不当,压迫局部黏膜,或因气囊压力过大及对气管黏膜的压迫时间过长,而且在机械通气过程中,若患者因引起吸入性肺炎导致肺实质感染,极易造成撤机困难,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相关的医疗费用,并导致患者病死率增加,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测量压力、清洗与引流功能的双气囊气管插管,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具有测量压力、清洗与引流功能的双气囊气管插管,包括:
[0007]气管导管,所述气管导管的外侧依次套接有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所述气管导管的一侧设有压力表,所述气管导管的外侧壁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的内部插入有引流管,所述第一气囊的内侧连通有第一导管,所述第一导管远离第一气囊的一端贯穿通槽连通有第一打气套囊,所述第二气囊的内侧连通有第二导管,所述第二导管远离第二气囊的一端贯穿通槽连通有第二打气套囊,所述第一导管的内侧壁安装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探头,所述第一导管的一侧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探头的电控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第一压力传感器的电控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管的一侧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导管的内侧壁安装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探头,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探头的电控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第二压力传感器的电控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的电控输出端均通过导线与压力表的电控输入端电性连接。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将带有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气管导管插入于患者的气管内部,完成插管,此时通过第一打气套囊向第一气囊的内部打气,第一气囊膨胀堵住气管,此时引流管将气管内部的分泌物,通过通孔抽出气管,随引流管流至外界,再向引流管的内部注水,水随引流管流至气管处,对气管进行清洗,第一导管内部的第一压力传感器探头负压,通过第一压力传感器传送至压力表上,医护人员根据压力表显示的数值进行调节第一气囊内部的气压,在第一气囊使用一定时间之后,将第一气囊的内部气体排出,通过第二打气套囊对第二气囊进行充气,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交替使用。
[0009]优选的,所述气管导管的外侧壁开始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部与引流管的一端相连通,所述引流管远离通孔的一端贯穿通槽。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流管通过通孔将气管内部以及两个气囊外侧的附着物引流,清洗气管。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管与第二导管均插入于气管导管的内部。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的部分位置插入于气管导管的内部,防止放于外界对气管造成干扰。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管与第二导管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圈。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密封圈保证了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密封性,也避免气管内部的分泌物进入气管导管。
[0015]优选的,所述通槽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内侧分别与第一导管、第二导管和引流管的外侧贴合。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密封圈是为了防止外界物质随通槽进入气管导管的内部。
[0017]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之间的距离为1.5~2.5cm。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气囊与第二气囊需要交替使用,因此两个气囊距离较近。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0]一、本技术通过压力表,对气管插管在人体呼吸道内承受的压力进行测量,以此调整气管插管状态,从而减轻对呼吸道黏膜的压迫,并对误吸入声门下气管腔内的分泌物进行有效清洗、引流,从而防止吸入性肺炎发生,从而减少患者痛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不影响患者预后;
[0021]二、本技术通过双气囊交替应用的方法,解决单一气囊对局部黏膜的压迫时间问题,从而减轻气管内膜压伤。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具有测量压力、清洗与引流功能的双气囊气管插管的剖面俯视图;
[0023]图2为本技术的气管导管的剖面主视图;
[0024]图3为本技术的气管导管的剖面俯视图。
[0025]图中:1、气管导管;2、第一气囊;3、第二气囊;4、第一导管;5、第二导管;6、第一打气套囊;7、第二打气套囊;8、第一压力传感器探头;9、第二压力传感器探头;10、第一压力传感器;11、第二压力传感器;12、通槽;13、第一密封圈;14、第二密封圈;15、引流管;16、通孔;17、压力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请参阅图1
‑
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8]一种具有测量压力、清洗与引流功能的双气囊气管插管,包括:气管导管1,气管导管1的外侧依次套接有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3,气管导管1的一侧设有压力表17,气管导管1的外侧壁开设有通槽12,通槽12的内部插入有引流管15,第一气囊2的内侧连通有第一导管4,第一导管4远离第一气囊2的一端贯穿通槽12连通有第一打气套囊6,第二气囊3的内侧连通有第二导管5,第二导管5远离第二气囊3的一端贯穿通槽12连通有第二打气套囊7,第一导管4的内侧壁安装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探头8,第一导管4的一侧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10,第一压力传感器探头8的电控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第一压力传感器10的电控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二导管5的一侧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11,第二导管5的内侧壁安装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探头9,第二压力传感器探头9的电控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第二压力传感器11的电控输入端电性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器10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1的电控输出端均通过导线与压力表17的电控输入端电性连接,气管导管1的外侧壁开始有通孔16,通孔16的内部与引流管15的一端相连通,引流管15远离通孔16的一端贯穿通槽12,引流管15通过通孔16将气管内部以及两个气囊外侧的附着物引流,清洗气管,第一导管4与第二导管5均插入于气管导管1的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测量压力、清洗与引流功能的双气囊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管导管(1),所述气管导管(1)的外侧依次套接有第一气囊(2)和第二气囊(3),所述气管导管(1)的一侧设有压力表(17),所述气管导管(1)的外侧壁开设有通槽(12),所述通槽(12)的内部插入有引流管(15),所述第一气囊(2)的内侧连通有第一导管(4),所述第一导管(4)远离第一气囊(2)的一端贯穿通槽(12)连通有第一打气套囊(6),所述第二气囊(3)的内侧连通有第二导管(5),所述第二导管(5)远离第二气囊(3)的一端贯穿通槽(12)连通有第二打气套囊(7),所述第一导管(4)的内侧壁安装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探头(8),所述第一导管(4)的一侧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10),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探头(8)的电控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第一压力传感器(10)的电控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管(5)的一侧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11),所述第二导管(5)的内侧壁安装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探头(9),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探头(9)的电控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第二压力传感器(11)的电控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10)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俊辉,钟巍,孟宪慧,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胸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