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胃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6025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胃管。其包括胃管本体,所述胃管本体包括内管以及外管,所述内管内形成引流腔,所述内管和外管均设有引流孔,且所述内管的引流孔与外管的引流孔通过导管连通;所述内管和外管之间形成气腔,所述外管位于使用者体外的部分包括可形变的第一囊衣;还包括套设于外管的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内环面设有卡槽,所述第一囊衣充气胀大后形成可与所述卡槽卡接的气囊,所述固定环的外环面设有用于与使用者身体连接的固定件。本申请通过气囊与卡槽的卡接方式将固定环紧紧地固定至胃管上,且不会损坏、挤压胃管,然后通过固定环上的固定件即可保证胃管的固定,避免了传统技术中胶布使用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带来的各种问题。带来的各种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胃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胃管。

技术介绍

[0002]胃管是在特殊情况下帮助不能吞咽的患者输送必要的水份和食物。胃管分别是口胃管和鼻胃管。其中,鼻饲管长约105cm,需经鼻孔插入55Cm左右,食管内留置鼻胃管,患者原有的消化道生理环境被改变,会导致食道末端括约肌关闭不严,气道不畅剧烈咳嗽等压力性刺激容易导致食管返流等并发症,也可以通过胃管抽取胃液。胃管一般是聚氨酯或硅胶材料,根据材质,聚氨酯、硅胶胃管应一月一换。胃管的粗细长短均有不同规格,经由咽部,通过食道到达胃部,鼻胃管容易脱出,应粘贴牢固,防止反复插管和误吸。
[0003]在临床使用中,通常采用胶布固定鼻胃管于鼻翼以及脸颊,但因汗渍以及油渍等原因,容易导致胶布粘贴不牢、鼻胃管移位或脱落,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此外,医护人员需要反复调节鼻胃管的位置并更换胶布,易导致皮肤破损;且胶布粘贴处不透气,容易导致患者皮肤过敏。且现有的胃管功能相对单一
[0004]公开号为CN204932551U的专利文件公开了这样一种可内外固定的胃管,包括胃管本体,胃管本体的前端设置有三个侧孔,侧孔的四周内侧设置有不锈钢管丝层,靠近侧孔的胃管本体的前端设置有胃气囊,胃气囊通过与设置在胃管本体侧壁外的中空导管连接,进而连通至位于胃管本体尾部的充气气囊,充气气囊上设置有接头,充气气囊内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外界的显示器连接,距胃管本体前端70cm处设置有固定鼻塞,固定鼻塞后连接有防滑套,固定鼻塞和防滑套的内壁上均设置有横向条纹槽,且与胃管本体紧密套合,防滑套的两侧设有可穿入固定带的插孔。该申请中,用于外固定的防滑套通过摩擦力与胃管套合,依旧存在防滑套容易受外力移动的问题。
[0005]公开号为CN204501724U的专利文件公开了这样一种超滑胃管,包括胃管本体和固定带,胃管本体的左端设有卡扣,胃管本体的左端上还开设有若干凹槽,固定带的两端均设有卡块,卡块与凹槽相卡合,固定带上还设有松紧调节装置,胃管本体的右部靠近右端的位置套设有气囊,气囊上设有导管,导管的末端设有充气口,胃管本体的外侧还设有水溶性甲壳素层。该申请中,胃管本体开设的凹槽会造成胃管内径变小,同时在胃管内壁形成凹凸结构,会导致利用胃管喂食时,食物容易留滞于该处,逐渐堵塞胃管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要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型胃管。
[0007]本技术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胃管,包括胃管本体,所述胃管本体包括内管以及外管,所述内管内形成引流腔,所述内管和外管均设有引流孔,且所述内管的引流孔与外管的引流孔通过导管连通;所述内管和外管之间形成气腔,所述外管位于使用者体外的部分包括可形变的第一囊衣;还包括套设于外管的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内环面设有卡槽,所述第一囊衣充气胀大后形成可与所述卡槽卡接的气囊,所述固定环的外
环面设有用于与使用者身体连接的固定件。
[0008]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固定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环的耳挂绳。
[0009]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固定件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固定环两端的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的自由端和第二连接带的自由端可拆卸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固定件包括衣夹。
[0011]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卡槽包括槽口部和槽腔部,所述槽口部的宽度小于所述槽腔部的宽度。
[0012]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沿所述胃管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有若干所述第一囊衣。
[0013]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外管插入使用者胃内的部分设有可形变的第二囊衣。
[0014]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沿所述胃管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有若干所述第二囊衣,所述第二囊衣的可形变程度沿所述胃管本体插入使用者体内的方向依次减小。
[0015]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胃管本体用于插入使用者胃内的一端设有摄像头。
[0016]作为本技术的优选,还包括与所述摄像头电连接的电子显示屏,所述电子显示屏设置于使用者体外。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8]1.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囊衣和固定环,通过气囊与卡槽的卡接方式将固定环紧紧地固定至胃管上,且不会损坏、挤压胃管,然后通过固定环上的固定件即可保证胃管的固定,避免了传统技术中胶布使用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0019]2.本申请通过沿胃管本体长度方向设置若干第一囊衣,使得固定环的位置可以自由调整,提高本申请的使用灵活度。
[0020]3.本申请可以同时设置多个固定环,提供多个固定点,提高胃管固定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一种新型胃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一种新型胃管的第一囊衣与固定环的连接示意图;
[0023]图中:导管10,内管11,外管12,第一囊衣121,第二囊衣122,固定环2,卡槽21,槽口部211,槽腔部212,固定件3,摄像头4。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5]一种新型胃管,如图1所示,包括胃管本体,胃管本体包括内管11以及外管12,图1中,胃管本体的上端为设置于使用者体外的外端,下端为插入使用者胃内的内端,内端端面封闭,外端端面开口。其中,内管11内形成引流腔,内管11和外管12均设有引流孔,且内管11的引流孔与外管12的引流孔通过导管10连通,这就使得从内管11外端端面开口输入的流食能够沿引流腔流向引流孔、然后通过导管10进入胃内。
[0026]而内管11和外管12之间形成气腔,外管12位于使用者体外的部分包括可形变的第
一囊衣121,外管12的其他部分为非形变部。向气腔内充气后,第一囊衣121如同气球一样胀大、凸出于外管12的外壁。第一囊衣121充气胀大后,可以是凸球、也可以是围绕外管一周的凸环。还包括套设于外管12的固定环2,固定环2的内环面设有卡槽21,如图2所示,第一囊衣121充气胀大后形成可与卡槽21卡接的气囊,这就将固定环2连接到了胃管本体上。为了提高卡接的连接效果,本实施例中,卡槽21包括槽口部211和槽腔部212,槽口部211的宽度小于槽腔部212的宽度。可以沿胃管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有若干第一囊衣121,使得固定环2可以调整其在胃管本体上的位置,也可以通过若干第一囊衣121设置多个固定环。
[0027]固定环2的外环面设有用于与使用者身体连接的固定件3。其中,固定件3可以为多种形式,比如固定件3包括设置于固定环2的耳挂绳,将耳挂绳挂至使用者的耳朵即可。再比如固定件3包括分别设置于固定环2两端的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第一连接带的自由端和第二连接带的自由端可拆卸连接,这种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是魔术贴、也可以是扣眼和可插入扣眼的凸块。再比如固定件3包括衣夹,将其夹至使用者的衣领上。在实际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胃管,包括胃管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胃管本体包括内管(11)以及外管(12),所述内管(11)内形成引流腔,所述内管(11)和外管(12)均设有引流孔,且所述内管(11)的引流孔与外管(12)的引流孔通过导管(10)连通;所述内管(11)和外管(12)之间形成气腔,所述外管(12)位于使用者体外的部分包括可形变的第一囊衣(121);还包括套设于外管(12)的固定环(2),所述固定环的内环面设有卡槽(21),所述第一囊衣(121)充气胀大后形成可与所述卡槽(21)卡接的气囊,所述固定环(2)的外环面设有用于与使用者身体连接的固定件(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3)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环(2)的耳挂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3)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固定环(2)两端的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的自由端和第二连接带的自由端可拆卸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建宝王瑞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