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液氦杜瓦的温度补偿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低温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6018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液氦杜瓦的温度补偿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低温容器,该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第一支撑组件的第一承力元件的一端穿过第一通孔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第一缓冲元件套设在第一承力元件的一端,第一承力元件的另一端穿过第二通孔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第二缓冲元件套设在第一承力元件的另一端,第二支撑组件的第二承力元件的一端穿过第三通孔设置在第三容纳腔内,第三缓冲元件套设在第二承力元件的一端,第二承力元件的另一端穿过第四通孔设置在第四容纳腔内,第四缓冲元件套设在第二承力元件的另一端。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支撑结构结构复杂且无法有效补偿温度引起的形变的技术问题。起的形变的技术问题。起的形变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液氦杜瓦的温度补偿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低温容器


[0001]本技术涉及深冷环境下工作构件设计及制造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液氦杜瓦的温度补偿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低温容器。

技术介绍

[0002]低温容器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为了满足其使用期间的安全性及可靠性需求,现有的低温容器一般采用双层结构,包括内杜瓦和外杜瓦,并设置有用于保温隔热的夹层空间,故在内杜瓦和外杜瓦之间需要设置固定支撑结构,对于用于支撑结构的部件要求极高,要求其在低温环境下能够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较高的安全系数,因此对于支撑结构的设计、制造工艺有极高的要求。
[0003]如申请号201921541028.0的专利,提出了一种液氦杜瓦支撑结构,采用了上下托板安装支撑柱及导向轮,杜瓦底部安装橡胶环的结构形式,在杜瓦周向采用导向轮和托板辅助支撑的方案。
[0004]该种形式支撑件较多,安装杜瓦时工序较多,且不适用于需要反复冷却

回温的液氦杜瓦,在冷却

回温的过程中,内杜瓦由于温度变化,产生收缩变形,现有支撑结构无法有效的做到补偿温度引起的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液氦杜瓦的温度补偿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低温容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支撑结构结构复杂且无法有效补偿温度引起的形变的技术问题。
[0006]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液氦杜瓦的温度补偿支撑结构,温度补偿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组件,第一支撑组件分别与内杜瓦的一侧和外杜瓦的一侧连接,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内杜瓦连接元件、第一外杜瓦连接元件、第一缓冲元件、第二缓冲元件、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第一承力元件,第一内杜瓦连接元件设置在内杜瓦的一侧,第一内杜瓦连接元件具有相连通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一通孔,第一承力元件的一端穿过第一通孔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第一缓冲元件套设在第一承力元件的一端,第一固定件与第一承力元件的一端相配合以实现第一承力元件与内杜瓦的连接;第一外杜瓦连接元件设置在外杜瓦的一侧,第一外杜瓦连接元件具有相连通的第二容纳腔和第二通孔,第一承力元件的另一端穿过第二通孔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第二缓冲元件套设在第一承力元件的另一端,第二固定件与第一承力元件的另一端相配合以实现第一承力元件与外杜瓦的连接;第二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分别与内杜瓦的另一侧和外杜瓦的另一侧连接,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第二内杜瓦连接元件、第二外杜瓦连接元件、第三缓冲元件、第四缓冲元件、第三固定件、第四固定件和第二承力元件,第二内杜瓦连接元件设置在内杜瓦的另一侧,第二内杜瓦连接元件具有相连通的第三容纳腔和第三通孔,第二承力元件的一端穿过第三通孔设置在第三容纳腔内,第三缓冲元件套设在第二承力元件的一端,第三固定件与第二承力元件的一端相配合以实现第二承力元件与内杜瓦的连接;第二外杜瓦连接元件设置在外杜瓦的
另一侧,第二外杜瓦连接元件具有相连通的第四容纳腔和第四通孔,第二承力元件的另一端穿过第四通孔设置在第四容纳腔内,第四缓冲元件套设在第二承力元件的另一端,第四固定件与第二承力元件的另一端相配合以实现第二承力元件与外杜瓦的连接。
[0007]进一步地,温度补偿支撑结构包括多个第一支撑组件和多个第二支撑组件,多个第一支撑组件和多个第二支撑组件一一对应设置,多个第一支撑组件均匀间隔地设置在内杜瓦和外杜瓦之间,多个第一支撑组件均分别与内杜瓦的一侧和外杜瓦的一侧连接;多个第二支撑组件均匀间隔地设置在内杜瓦和外杜瓦之间,多个第二支撑组件均分别与内杜瓦的另一侧和外杜瓦的另一侧连接。
[0008]进一步地,第一缓冲元件、第二缓冲元件、第三缓冲元件和第四缓冲元件包括蝶形垫片或圆柱弹簧。
[0009]进一步地,第一缓冲元件、第二缓冲元件、第三缓冲元件和第四缓冲元件的结构均相同,任一缓冲元件均由两个蝶形垫片组成。
[0010]进一步地,第一承力元件和第二承力元件均包括连接螺柱。
[0011]进一步地,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第三固定件和第四固定件均包括螺母。
[0012]根据本技术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深冷环境的低温容器,其特征在于,低温容器包括内杜瓦、外杜瓦和温度补偿支撑结构,温度补偿支撑结构设置在内杜瓦和外杜瓦之间,温度补偿支撑结构为如上所述的温度补偿支撑结构。
[0013]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温度补偿支撑结构,该温度补偿支撑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适用于300K至4.2K的温度范围,且稳定性好,结构简单,力学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在300K至4.2K的温度循环过程中,能够补偿内杜瓦温度变形,保证支撑稳定的支撑结构,在高速运动时能承受瞬时加速度、振动冲击载荷、温度载荷和循环载荷。
附图说明
[0014]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液氦杜瓦的温度补偿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示出了图1中示出的用于液氦杜瓦的温度补偿支撑结构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7]图3示出了示出了图1中示出的用于液氦杜瓦的温度补偿支撑结构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8]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19]10、第一支撑组件;11、第一内杜瓦连接元件;11a、第一容纳腔;11b、第一通孔;12、第一外杜瓦连接元件;12a、第二容纳腔;12b、第二通孔;13、第一缓冲元件;14、第二缓冲元件;15、第一固定件;16、第二固定件;17、第一承力元件;20、第二支撑组件;21、第二内杜瓦连接元件;21a、第三容纳腔;21b、第三通孔;22、第二外杜瓦连接元件;22a、第四容纳腔;22b、第四通孔;23、第三缓冲元件;24、第四缓冲元件;25、第三固定件;26、第四固定件;27、第二承力元件;100、内杜瓦;200、外杜瓦。
具体实施方式
[002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液氦杜瓦的温度补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补偿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组件(10),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分别与内杜瓦的一侧和外杜瓦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组件(10)包括第一内杜瓦连接元件(11)、第一外杜瓦连接元件(12)、第一缓冲元件(13)、第二缓冲元件(14)、第一固定件(15)、第二固定件(16)和第一承力元件(17),所述第一内杜瓦连接元件(11)设置在所述内杜瓦的一侧,所述第一内杜瓦连接元件(11)具有相连通的第一容纳腔(11a)和第一通孔(11b),所述第一承力元件(17)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1b)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11a)内,所述第一缓冲元件(13)套设在所述第一承力元件(17)的一端,所述第一固定件(15)与所述第一承力元件(17)的一端相配合以实现所述第一承力元件(17)与所述内杜瓦的连接;所述第一外杜瓦连接元件(12)设置在所述外杜瓦的一侧,所述第一外杜瓦连接元件(12)具有相连通的第二容纳腔(12a)和第二通孔(12b),所述第一承力元件(17)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12b)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12a)内,所述第二缓冲元件(14)套设在所述第一承力元件(17)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固定件(16)与所述第一承力元件(17)的另一端相配合以实现所述第一承力元件(17)与所述外杜瓦的连接;第二支撑组件(20),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0)分别与内杜瓦的另一侧和外杜瓦的另一侧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组件(20)包括第二内杜瓦连接元件(21)、第二外杜瓦连接元件(22)、第三缓冲元件(23)、第四缓冲元件(24)、第三固定件(25)、第四固定件(26)和第二承力元件(27),所述第二内杜瓦连接元件(21)设置在所述内杜瓦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内杜瓦连接元件(21)具有相连通的第三容纳腔(21a)和第三通孔(21b),所述第二承力元件(27)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三通孔(21b)设置在所述第三容纳腔(21a)内,所述第三缓冲元件(23)套设在所述第二承力元件(27)的一端,所述第三固定件(25)与所述第二承力元件(27)的一端相配合以实现所述第二承力元件(27)与所述内杜瓦的连接;所述第二外杜瓦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凯谭浩刘志史福特郭帅赵明李少伟王亮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