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伪装变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35222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9:02
提供了一种伪装变形装置,包括充气式气囊(1)、支撑节(2)和伪装面(3);支撑节(2)设置在充气式气囊(1)和伪装面(3)之间,用于降低气囊表面热量积累;伪装面(3)为具有光学、红外和雷达伪装特性的遮盖,铺设于充气式气囊(1)顶部的支撑节(2)上,其中充气式气囊(1)包括膜结构(11)、低红外发射率层(12)、红外透明层(13)、气阀(14)和连接件(15);支撑节(2)为弹簧结构,可分隔伪装面(3)与充气式气囊(1),伪装面(3)为伪装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体积小、重量轻,能快速收放,可通过多组的组合使用快速改变目标外形,降低目标暴露特性。降低目标暴露特性。降低目标暴露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伪装变形装置


[0001]本技术总体地涉及伪装
,具体地涉及一种伪装变形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侦察设备的应用,伪装防护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大量装备和车辆配备了用于伪装防护的伪装器材。在装备和车辆待机或静止状态时,可通过架设伪装网,使用支撑器材、变形器、伪装树等手段可改变装备车辆的光学、红外、雷达和外形几何等特征,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但在机动状态时,装备和车辆只能张挂贴身伪装网进行防护,难以对目标的外形特征进行改变,降低了防护效果,提高了被敌方侦测和捕获的风险。
[0003]充气式伪装作为现代伪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假目标、帐篷防护等领域,其通过对气柱和支撑主体充放气可形成伪装面,为装备提供防护。但是现有的充气式伪装收拢时重量大,充气后展开体积大,不利于伪装的转运和架设。充气式伪装架设后,通过在气柱和支撑主体表面覆盖伪装面,形成固定的防护场所,不能随装备机动防护。同时,大体积的充气式气囊由于长时间受阳光照射导致温度积聚上升,而紧贴的伪装面则造成表面的热量积累,增加了红外的暴露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伪装变形装置,其包括充气式气囊及其顶部依次设置的支撑节和伪装面,所述伪装变形装置体积小、重量轻,在同一待伪装目标或待伪装位置上可组合使用多个,通过充气式气囊的快速充放气和不同形状、尺寸的充气式气囊组合使用来改变装备车辆或待伪装位置的外形且能改善表面的红外特性。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伪装变形装置,包括充气式气囊、支撑节和伪装面;所述充气式气囊通过充入气体改变整体外形;所述支撑节设置在充气式气囊和伪装面之间,用于降低气囊表面热量积累;所述伪装面为具有光学、红外和雷达伪装特性的遮盖,铺设于充气式气囊顶部的支撑节上。
[0006]通过在装备和伪装面不同部位快速设置一定数量的本技术的伪装变形装置,在充气式气囊进行充气过程中变形,改变目标的外形轮廓特征和红外特性,隐藏目标,从而降低被敌发现概率,提高生存概率。
[0007]进一步的,上述充气式气囊包括膜结构、低红外发射率层、红外透明层、气阀和连接件;所述膜结构为PVC膜、TPU或PC;所述低红外发射率层涂覆在膜结构表面;所述红外透明层涂覆贴合在低红外发射率层表面;所述气阀为自动充放气开关,设置在充气式气囊底部侧面,用于对气囊进行充气和放气;所述连接件固定在充气式气囊表面,用于将充气式气囊固定在待伪装装备上和待伪装位置上。
[0008]进一步,上述低红外发射率层由铝浆和/或铜浆等金属涂料刮涂、干燥成膜而成,厚度为10

15μm,红外发射率可低至0.2,大大降低表面的红外辐射温度。
[0009]进一步的,上述所述低红外发射率层由铝浆和/或铜浆等金属涂料刮涂、干燥成膜
而成,厚度为10

15μm,低红外发射率层的红外发射率最低为0.2;所述红外透明层包括PE、PA、PP、PTFE、PVD中的至少一种形成的多孔透气性薄膜,所述多孔透气性薄膜具有8~14μm红外波长透过性,所述多孔透气性薄膜通过红外透明性树脂贴合在所述低红外发射率层表面;所述多孔透气薄膜孔径介于0.1

0.4μm间,薄膜孔隙率为60%~80%,薄膜厚度为10

50μm,在0.4~2.3μm范围内的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反射率不低于80%。
[0010]红外透明层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0.4~2.3μm)可反射太阳光中大部分能量,且对8~14μm红外波具有透明性—红外波可透射至低发射率涂层表面并反射,降低了对太阳光的吸收,从而可降低膜表面的红外辐射温度。同时红外透明层的多孔结构和优良的透气性则可快速传输膜表面积累的热量,从而降低表面的温度。
[0011]进一步,上述支撑节为弹性弹簧结构,高度在10

20cm之间;所述支撑节通过绑扎和/或粘接方式固定在充气式气囊表面。
[0012]进一步,上述支撑节数量为多个,在充气式气囊表面分布。
[0013]支撑节的使用,使伪装面与气囊表面不直接接触,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空气对流层,有利于热量的散失。
[0014]进一步,上述连接件为固定环,其通过固定绳和/或闭口钩将充气式气囊固定在待伪装的装备和/或位置上。
[0015]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连接件包括但不限于固定环,能将充气式气囊固定在被伪装表面或位置的结构和部件均在本技术保护范围内。
[0016]进一步,上述伪装面为伪装网;所述伪装面覆盖在支撑节表面,通过连接绳与充气式气囊连接固定。
[0017]本技术的伪装网可与充气式气囊同时展开或收拢,成为一个可快速收放的整体。这样可以节约固定充气式气囊、铺设和连接伪装网的时间,根据需要直接对充气式气囊进行收放气就可快速实现目标的变形和伪装。
[0018]进一步,上述充气式气囊形状充气后为球形、长方形、正方形、椭球形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0019]进一步,上述单个伪装变形装置重量不大于1kg;所述单个充气式气囊的尺寸不大于1.5m,以方便伪装变形装置的快速转移和架设。
[0020]进一步,上述多个伪装变形装置共同用于单一待伪装目标或待伪装位置上,所述多个伪装变形装置为多个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充气式气囊及其连接的支撑节和伪装面形成的组合。
[0021]可通过在装备车辆表面不同部位快速张挂不同数量和形状的本技术伪装变形装置,从而改变目标的局部外形特征,同时由于进行了红外优化设计,提高了变形装置的散热效率,从而改善了其红外隐身效果。
附图说明
[0022]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本技术的这些和/或其它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并更容易理解,其中: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充气式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膜结构表面层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伪装面示意图;
[0026]图中标号:
[0027]1、充气式气囊;11、膜结构;12、低红外发射率层;13、红外透明层;14、气阀;15、连接件;2、支撑节;3、伪装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伪装变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气式气囊(1)、支撑节(2)和伪装面(3);所述充气式气囊(1)通过充入气体改变整体外形;所述支撑节(2)设置在充气式气囊(1)和伪装面之间,用于分隔充气式气囊(1)和伪装面,降低气囊表面热量积累;所述伪装面(3)为具有光学、红外和雷达伪装特性的遮盖,铺设于充气式气囊(1)顶部的支撑节(2)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伪装变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式气囊(1)包括膜结构(11)、低红外发射率层(12)、红外透明层(13)、气阀(14)和连接件(15);所述膜结构(11)为PVC膜、TPU或PC;所述低红外发射率层(12)涂覆在膜结构(11)表面;所述红外透明层(13)涂覆贴合在低红外发射率层(12)表面;所述气阀(14)为自动充放气开关,设置在充气式气囊(1)底部侧面,用于对气囊进行充气和放气;所述连接件(15)固定在充气式气囊(1)表面,用于将充气式气囊(1)固定在待伪装装备上和待伪装位置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伪装变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红外发射率层(12)由铝浆和/或铜浆金属涂料刮涂、干燥成膜而成,厚度为10

15μm,低红外发射率层(12)的红外发射率最低为0.2;所述红外透明层(13)包括PE、PA、PP、PTFE、PVD中的至少一种形成的多孔透气性薄膜,所述多孔透气性薄膜具有8~14μm红外波长透过性,所述多孔透气性薄膜贴合在所述低红外发射率层(12)表面;所述多孔透气薄膜孔径介于0.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卓周建伟张朝阳穆武第陶沙贵龙骏林宇袁源刘磊张振东张明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戎科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