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核磁共振室易转移担架床单,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包括床单本体,所述床单本体的左右两侧边缘分别固定连接有套筒;还包括两根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直径小于所述套筒内径,所述支撑杆长度大于所述套筒长度,所述套筒套接在所述支撑杆上;另外还包括两根顶杆,所述顶杆的一端与其中一根支撑杆铰接,所述顶杆的长度等于所述床单本体左右两侧边缘的距离;展开状态下,所述顶杆分别与两根支撑杆垂直,所述床单本体绷紧同时所述顶杆与支撑杆顶紧形成稳定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核磁共振室易转移担架床单,可以作为普通的床单使用,在患者需要转移时,又可以快速组装成为担架。架。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核磁共振室易转移担架床单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核磁共振室易转移担架床单。
技术介绍
[0002]核磁共振是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频率的射频辐射的物理过程。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影像检查方式。
[0003]然而由于核磁共振仪器在运行时会产生强大的磁场,因此核磁共振室对于金属等磁性物品的管理非常严格。通常的转运床,只能够运送患者到核磁共振室外。对于一些无法自主移动的重症患者,只有由医护人员将其抱起再转移到核磁共振仪的检测床上,然而对于一些体重较大的患者,多名医护人员一起也很难顺利将患者进行转移。再加上一些患者有伤口,体位和姿势发生较大变化,容易撕裂伤口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核磁共振室易转移担架床单,可以作为普通的床单使用,在患者需要转移时,又可以快速组装成为担架。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核磁共振室易转移担架床单,包括:床单本体,所述床单本体的左右两侧边缘分别固定连接有套筒;还包括两根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直径小于所述套筒内径,所述支撑杆长度大于所述套筒长度,所述套筒套接在所述支撑杆上;另外还包括两根顶杆,所述顶杆的一端与其中一根支撑杆铰接,所述顶杆的长度等于所述床单本体左右两侧边缘的距离;展开状态下,所述顶杆分别与两根支撑杆垂直,所述床单本体绷紧同时所述顶杆与支撑杆顶紧形成稳定结构。
[0007]优选的,所述顶杆的自由端开设有与所述支撑杆侧壁适配的弧形凹槽。
[0008]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顶杆适配的卡槽;收纳状态下,所述顶杆卡入卡槽内。
[0009]进一步的,所述卡槽内安装有支撑片,所述支撑片的一端与支撑杆铰接;所述顶杆表面设有凸块,所述支撑片的自由端可与所述凸块卡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片与支撑杆之间安装有弹性装置。
[0011]优选的,所述支撑杆为伸缩杆。
[0012]优选的,所述支撑杆包括芯轴和套接在芯轴上的杆筒,所述杆筒有两根,两根杆筒分别套在芯轴的两端。
[0013]进一步的,所述床单本体包括由下向上依次连接的防渗漏层、增强层和棉布层构成。
[0014]进一步的,所述增强层采用芳纶布,所述防渗漏层为涂覆在所述芳纶布表面的柔性防水层。
[0015]优选的,所述支撑杆和顶杆为铝合金材质。
[0016]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可以作为普通的床单使用,随时铺在转移床上,在患者需要脱离转移床转移时,又可以快速组装成为担架,将患者直接从床上抬走。
[0018]本技术在展开状态下,顶杆分别与两根支撑杆垂直,床单本体绷紧同时顶杆与支撑杆顶紧形成稳定结构。向上抬起支撑杆时,由于顶杆限定了两根支撑杆的距离,使得床单本体始终处于绷紧状态,从而能够给患者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平面,几乎只给患者施加向上的抬升力,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伸缩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床单本体的剖视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使用流程示意图;
[0024]图6为现有技术使用缺陷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核磁共振室易转移担架床单,包括:床单本体100,床单本体100的左右两侧边缘分别固定连接有套筒101。担架床单还包括两根支撑杆200,支撑杆200直径小于套筒101内径,支撑杆200长度大于套筒101长度,套筒101套接在支撑杆200上。在不实施转移功能时,可以将支撑杆200从套筒101内取出,这样床单本体100就是单纯的床单,套筒101垂落在病床两侧或者塞入床垫下,对床单的使用不产生任何影响。另外担架床单还包括两根顶杆300,顶杆300的一端与其中一根支撑杆200铰接,顶杆300的长度等于床单本体100左右两侧边缘的距离;展开状态下,顶杆300分别与两根支撑杆200垂直,床单本体100绷紧同时顶杆300与支撑杆200顶紧形成稳定结构。
[0027]如图6所示,如果缺少顶杆300,床单与支撑杆结合也可以形成担架结构,但是只通过柔软的床单将两根支撑杆连接,当患者躺在床单上时,向上抬支撑杆就会使床单发生下陷,让两根支撑杆靠拢,从而把患者夹入担架内。患者除了受到向上的抬升力以外,还会受到左右两侧对其向内的积压力。对普通患者而言只是比较难受,但是对于一些胸腔或者其他部位有伤口的患者就有压迫撕裂伤口的可能。如图1所示,展开状态下,顶杆300分别与两根支撑杆200垂直,床单本体100绷紧同时顶杆300与支撑杆200顶紧形成稳定结构。向上抬起支撑杆200时,由于顶杆300限定了两根支撑杆200的距离,使得床单本体100始终处于绷紧状态,从而能够给患者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平面,几乎只给患者施加向上的抬升力。
[0028]如图1所示,为了使展开状态下,顶杆300分别与支撑杆200卡接地更加稳定,在顶杆300的自由端开设与支撑杆200侧壁适配的弧形凹槽。虽然在展开状态下,特别是有患者的床单本体100上时,顶杆300主要承担的是来至于两端支撑杆200沿其自身轴向的压力,但
是在转移过程中,还是会产生不稳定的垂直于顶杆300轴向的力。弧形凹槽能够对抗这些垂直于顶杆300轴向的力,能够保证顶杆300与支撑杆200卡接地稳定性。
[0029]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支撑杆200的侧壁开设有与顶杆300适配的卡槽201;收纳状态下,顶杆300卡入卡槽201内。顶杆300卡入卡槽201后,支撑杆200表面为光滑的圆柱体表面,方便支撑杆200穿入套筒101内。
[0030]如图1所示,为了在展开状态下,顶杆300与支撑杆200一直能够维持稳定结构,卡槽201内安装有支撑片400,支撑片400的一端与支撑杆200铰接;顶杆300表面设有凸块301,支撑片400的自由端可与凸块301卡接。支撑片400与凸块301卡接后,顶杆300、支撑杆200和支撑片400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保证了稳定性。
[0031]为了方便展开操作,支撑片400与支撑杆200之间安装有弹性装置。当医护人员操作顶杆300展开时,弹性装置驱动支撑片400展开,直至卡入凸块301。但是在收纳时,就需要先手动将支撑片400从凸块301中转出,再旋转顶杆300。具体的,弹性装置可采用无磁性的卷簧、弹簧或者其他现有弹性装置。
[0032]如图2所示,为了方便医护人员抬担架时操作,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核磁共振室易转移担架床单,其特征在于,包括:床单本体(100),所述床单本体(100)的左右两侧边缘分别固定连接有套筒(101);两根支撑杆(200),所述支撑杆(200)直径小于所述套筒(101)内径,所述支撑杆(200)长度大于所述套筒(101)长度,所述套筒(101)套接在所述支撑杆(200)上;两根顶杆(300),所述顶杆(300)的一端与其中一根支撑杆(200)铰接,所述顶杆(300)的长度等于所述床单本体(100)左右两侧边缘的距离;展开状态下,所述顶杆(300)分别与两根支撑杆(200)垂直,所述床单本体(100)绷紧同时所述顶杆(300)与支撑杆(200)顶紧形成稳定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核磁共振室易转移担架床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300)的自由端开设有与所述支撑杆(200)侧壁适配的弧形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核磁共振室易转移担架床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200)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顶杆(300)适配的卡槽(201);收纳状态下,所述顶杆(300)卡入卡槽(201)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核磁共振室易转移担架床单,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201)内安装有支撑片(400),所述支撑片(4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真林,夏春潮,钟霞,蒲进,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