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山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液液两相传质系数测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33668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8: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化学实验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液液两相传质系数测定装置,包括透明筒,透明筒内设有隔板,隔板将透明筒的内腔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隔板上设有通孔,通孔将上腔体和下腔体连通,还包括固定机构、布置在固定机构上的升降座和与升降座连接的驱动装置,透明筒布置在升降座上,隔板固定连接在固定机构上,升降座带动透明筒做升降运动时,连接在固定机构上的隔板静止不动,因此,隔板与透明筒之间产生相对运动,驱动装置带动升降座以与两相界面实际移动速度相接近的速度运动,从而保持隔板随两相界面的实际变化而移动,隔板始终位于两相界面处,降低了现有刘易斯池实验装置的系统误差。验装置的系统误差。验装置的系统误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液两相传质系数测定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化学实验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液液两相传质系数测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传质过程为化工三大传递过程之一。其中,液液传质过程作为传质过程的一种,在工业生产与教学科研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其过程机理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目前,在教学实验中用到的测定液液传质系数的实验装置主要为刘易斯池,该装置为该实验创造出一个相对理想的传质模型。其中,水相与有机相分别位于玻璃筒的上下两端,玻璃筒中间由一隔板隔开,隔板处设有多个面积相同的通孔,有机相通过通孔向水相传递。假定该传质过程仅仅由浓度梯度所驱动,且传质所用通孔的总面积固定,则可通过实验计算出传质速度,进而推算出液液传质系数,该装置对于加深学生对液液传质过程的认识具有一定的价值。
[0003]然而,现有的刘易斯池实验装置还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专利技术人经过研究发现,引起系统误差的原因在于,随着传质的不断进行,在溶解度差异与浓度梯度的作用下,两相界面位置不断变化,致使隔板逐渐脱离两相界面。因此,无法保证两相界面的稳定,同时两相间传质脱离隔板上的通孔而发生,使得传质面积发生变化,传质过程不受控制,由此导致刘易斯池实验装置的系统误差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刘易斯池实验装置在两相传质过程中,隔板无法随两相界面的实际变化而移动,导致刘易斯池实验装置的系统误差较大。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液液两相传质系数测定装置,包括透明筒,所述透明筒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透明筒的内腔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隔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将所述上腔体和所述下腔体连通,还包括固定机构、布置在所述固定机构上的升降座、与所述升降座连接的驱动装置;
[0006]所述透明筒布置在所述升降座上,所述隔板与所述固定机构固定连接。
[000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升降座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升降板、剪叉式升降结构和底板;
[0008]所述透明筒固定连接在所述升降板上,所述底板布置在所述固定机构上,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剪叉式升降结构传动连接。
[000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剪叉式升降结构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剪叉臂和第二剪叉臂;
[0010]所述第一剪叉臂的上端铰接在所述升降板上,所述第一剪叉臂的下端设有第一转轴,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转轴导向配合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沿水平面延伸;
[0011]所述第二剪叉臂的下端铰接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二剪叉臂的上端设有第二转轴,所述升降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转轴导向配合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沿水平面延伸;
[0012]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电机传动连接的丝杆和螺纹装配在所述丝杆上的丝杆螺母,所述丝杆转动装配在所述底板上,所述丝杆螺母与所述第一转轴铰接。
[001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固定机构上设有第一导柱,所述第一导柱的下端连接在所述隔板上;
[0014]所述透明筒的上端设有上盖板,所述第一导柱导向装配在所述上盖板中。
[00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固定机构上还设有第二导柱,所述第二导柱导向装配在所述上盖板中;
[0016]所述透明筒的下端设有下盖板,所述第二导柱导向装配在所述下盖板中。
[001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腔体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取样口,所述第一取样口沿所述透明筒的周向间隔分布有多个,各所述第一取样口内均设有第一橡胶塞;
[0018]所述下腔体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取样口,所述第二取样口沿所述透明筒的周向间隔分布有多个,各所述第二取样口内均设有第二橡胶塞。
[001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透明筒的上方设有进样件,所述进样件的上端为漏斗状,所述进料件的下端设有朝向所述透明筒内侧壁的斜口,所述斜口与所述透明筒的内侧壁接触。
[002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透明筒的外部套设有恒温夹层。
[002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腔体内设有第一搅拌部件,所述下腔体内设有第二搅拌部件;
[0022]所述固定机构上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转轴,所述第一搅拌部件和所述第二搅拌部件均设置在所述转轴上。
[002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腔体内布置有与所述隔板连接的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沿所述第一搅拌部件的周向间隔布置有多个;
[0024]所述下腔体内布置有与所述隔板连接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沿所述第二搅拌部件的周向间隔布置有多个。
[0025]本技术一种液液两相传质系数测定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包括透明筒,透明筒内设有隔板,隔板将透明筒的内腔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隔板上设有通孔,通孔将上腔体和下腔体连通,通过透明筒观测到两相界面移动状况,确定两相界面的实际移动速度;还包括固定机构、布置在固定机构上的升降座和与升降座连接的驱动装置,透明筒布置在升降座上,隔板固定连接在固定机构上,升降座带动透明筒做升降运动时,连接在固定机构上的隔板相对固定机构静止不动,因此,隔板与透明筒之间产生相对运动,驱动装置带动升降座以与两相界面实际移动速度相接近的速度运动,从而保持隔板随两相界面的实际变化而移动,隔板始终位于两相界面处,降低了现有刘易斯池实验装置的系统误差。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液液两相传质系数测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液液两相传质系数测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图1中A

A处截面图;
[0029]图中,1、透明筒;11、隔板;111、通孔;112、转轴孔;113、连接孔;12、上腔体;121、第一取样口;122、第一橡胶塞;123、第一搅拌部件;124、第一挡板;13、下腔体;131、第二取样
口;132、第二橡胶塞;133、第二搅拌部件;134、第二挡板;14、进样件;15、恒温夹层;2、固定机构;21、第一导柱;22、第二导柱;23、第二电机;24、转轴;3、升降座;31、升降板;311、第二滑槽;32、剪叉式升降结构;321、第一剪叉臂;3211、第一转轴;322、第二剪叉臂;3221、第二转轴;33、底板;331、第一滑槽;4、驱动装置;41、第一电机;42、主动齿轮;43、丝杆螺母;44、丝杆;45、从动齿轮;5、上盖板;51、第一导向孔;52、第二导向孔;6、下盖板;61、第三导向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液两相传质系数测定装置,包括透明筒(1),所述透明筒(1)内设有隔板(11),所述隔板(11)将所述透明筒(1)的内腔分隔为上腔体(12)和下腔体(13),所述隔板(11)上设有通孔(111),所述通孔(111)将所述上腔体(12)和所述下腔体(13)连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机构(2)、布置在所述固定机构(2)上的升降座(3)、与所述升降座(3)连接的驱动装置(4);所述透明筒(1)布置在所述升降座(3) 上,所述隔板(11)与所述固定机构(2)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液两相传质系数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座(3)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升降板(31)、剪叉式升降结构(32)和底板(33);所述透明筒(1)固定连接在所述升降板(31)上,所述底板(33)布置在所述固定机构(2)上,所述驱动装置(4)与所述剪叉式升降结构(32)传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液两相传质系数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叉式升降结构(32)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剪叉臂(321)和第二剪叉臂(322);所述第一剪叉臂(321)的上端铰接在所述升降板(31)上,所述第一剪叉臂(321)的下端设有第一转轴(3211),所述底板(33)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转轴(3211)导向配合的第一滑槽(331),所述第一滑槽(331)沿水平面延伸;所述第二剪叉臂(322)的下端铰接在所述底板(33)上;所述第二剪叉臂(322)的上端设有第二转轴(3221),所述升降板(31)上设有与所述第二转轴(3221)导向配合的第二滑槽(311),所述第二滑槽(311)沿水平面延伸;所述驱动装置(4)包括第一电机(41)、与所述第一电机(41)传动连接的丝杆(44)和螺纹装配在所述丝杆上的丝杆螺母(43),所述丝杆(44)转动装配在所述底板(33)上,所述丝杆螺母(43)与所述第一转轴(3211)铰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液两相传质系数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2)上设有第一导柱(21),所述第一导柱(21)的下端连接在所述隔板(11)上;所述透明筒(1)的上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青芸韩鉴琛何荣威甘志国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