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混凝结构泥水处理浓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2686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8: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混凝结构泥水处理浓缩机,包括机体、进料口、进料筒、混合反应桶和垂直迂回室,进料口设置在机体顶部,进料筒呈两端开口的圆筒,顶端连接进料口,底端向下伸入机体内,混合反应桶安装在进料筒下方,底端开口设置,垂直迂回行径室包括上升室和下降室,上升室位于进料筒外侧,底端连通混合反应桶,顶端伸向机体顶部,下降室位于上升室外侧,其顶端连通上升室顶端,底端位于机体中部;所述机体上部为自由沉降室,下部为沉淀室,泥水在沉淀室内形成沉降物假底,混合反应桶底端插入沉降物假底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混凝效率高、设备维护量小,无额外动力,能有效去除泥水悬浮液中的固体颗粒物,实现泥水高效、经济处理。经济处理。经济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混凝结构泥水处理浓缩机


[0001]本技术属于矿物洗选加工环节尾矿、矿井排放泥水处理及工业污水、城镇生活污水絮凝、沉降等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混凝结构泥水处理浓缩机。

技术介绍

[0002]水是矿物洗选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工作介质,矿山泥水是矿物开采、洗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泥水成分复杂,主要含有煤粉、石英、方解石、粘土、黄铁矿、磁铁矿粉、浮选药剂、絮凝剂等。泥水细粒级含量高、粘度大,溶液体系布朗运动剧烈,颗粒沉降困难,导致选煤厂泥水处理环节投资大、效率低、设备占地面积大,泥水难以高效处理已经成为制约煤矿企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矿山建设的瓶颈所在。
[0003]浓缩机是选矿厂、污水处理厂(站)泥水处理环节的关键设备,能同时实现浓缩和澄清两种功能,通常与絮凝剂、凝聚剂配合使用,通过药剂的絮凝架桥作用将细泥聚合成大絮团,絮团依靠自身重力沉降到浓缩机底部,底流进入压滤机脱水回收,浓缩机溢流和压滤机滤液合并进入循环水池。
[0004]传统浓缩机普遍采用周边传动式和中心传动式两种传动结构,但存在絮团沉降附着面过小、沉降速度慢、易压耙、效率低等问题。
[0005]近年来,高效浓缩机逐渐出现在污水处理厂矿视野中,通过合理的药剂添加制度、电驱动搅拌机构、斜板组或斜管组弥补传统浓缩机存在的效率低、沉降附着面积小、结构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但高效浓缩机仍存在驱动装置复杂、悬浮液停留时间短、固体颗粒与药剂接触不充分、设备机身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混料、絮凝、沉降效率高,结构简单,处理成本低,泥水悬浮液流动距离、停留时间明显延长、占地空间小的高效混凝结构泥水处理浓缩机。
[0007]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混凝结构泥水处理浓缩机,包括浓缩机机体,所述机体呈圆锥型,它还包括:
[0008]进料口,采用螺旋式进料口,设置在机体顶部;
[0009]进料筒,呈两端开口的圆筒状,顶端连接进料口,底端向下伸入机体内,位于机体上部;
[0010]混合反应桶,所述混合反应桶固定安装在进料筒下方,其底端位于机体中部且开口设置,通过内支撑柱连接地基;
[0011]垂直迂回行径室,包括上升室和下降室,所述上升室位于进料筒外侧,底端连通混合反应桶顶端,上升室顶端伸向机体顶部,所述下降室位于上升室外侧,其顶端连通上升室顶端,下降室底端位于机体中部;
[0012]所述机体上部为自由沉降室,下部为沉淀室,泥水悬浮液在沉淀室内沉淀后形成
沉降物假底,所述沉降物假底顶面位于混合反应桶中部,随底流排放而下降。
[0013]进一步的,所述进料筒中央内沿长度方向设有转轴,转轴上部固定连接水力驱动叶片,所述水力驱动叶片下方沿转轴长度方向设有螺旋搅拌叶片。
[0014]进一步的,所述上升室和下降室内沿长度方向分别间隔设置若干控流板,所述控流板上均匀开设小孔,所述小孔孔径为3

15cm。
[0015]进一步的,所述上升室内的控流板从下至上小孔孔径逐渐减小,所述下降室内的控流板从上至下小孔孔径逐渐增大。
[0016]进一步的,所述沉降物假底位于垂直迂回行径室下方,与垂直迂回行径室相距1

3m,且混合反应桶底端插入沉降物假底内,靠沉淀物封堵混合反应桶底端,形成假底。
[0017]进一步的,所述机体顶部位于垂直迂回行径室外侧还设有蜂窝斜管组,所述蜂窝斜管组上方以及外侧设有溢流水槽。
[0018]进一步的,所述机体底端设有底流排料管,所述底流排料管靠近出口处设有排料泵,并且所述底流排料管上靠近机体处设有反冲水管,反冲水管一侧设有反冲风管。
[0019]进一步的,所述底流排料管出口一侧还设有地沟水收集池。
[0020]进一步的,所述机体上部通过外支撑柱连接地基,所述外支撑柱至少设置两个,对称布置。
[0021]相较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2]1)本技术弥补了现有浓缩机中液流停留时间短、结构设计复杂、电力驱动故障多、混合沉降效率低、占地空间大的缺陷,能够有效去除泥水悬浮液中的固体颗粒,实现泥水高效、经济处理,十分具有推广性和实用性;本技术独特的结构设计,靠物料本身驱动螺旋搅拌叶片,实现初步混合,无额外动力,泥水悬浮液自进料筒进入混合反应桶后,其中较大的固体颗粒沉淀组成沉降物假底,悬浮液液流受沉降物假底的阻挡改变方向进入垂直迂回行径室,经过上升和下降再进入自由沉降室,延长了液流在浓缩机中的停留时间,增加悬浮液中颗粒与絮凝剂药剂之间的碰撞次数,实现絮团的成长和沉降,絮团絮凝、沉降更加充分;
[0023]2)本技术通过设置带有水力驱动叶片和螺旋搅拌叶片的进料筒,螺旋叶片转动搅拌作用增加了固体颗粒与絮凝剂药剂的有效碰撞效率;
[0024]3)通过设置若干控流板延长悬浮液在垂直迂回行径室的停留时间,且上升室控流板的小孔孔径逐渐变小,下降室控流板的小孔孔径逐渐增大,有利于改变液体速率和方向、加强紊流混凝强度,实现絮团的成长和沉降;
[0025]4)所述沉降物假底位于垂直迂回行径室下方相距1

3m,保证自由沉降室提供足够空间实现絮团的成长和沉降,混合反应桶底端插入沉降物假底内,悬浮液液流受到沉降物假底阻挡而上升进入垂直迂回行径室,通过控制底流排放速度确保沉降物假底始终处于封堵状态;
[0026]5)通过在机体顶部设置蜂窝斜管组,增大对自由沉降室中向上流动的悬浮液的接触面积,悬浮液中体积较小的絮团黏附在蜂窝斜管组的斜板上,进一步降低悬浮液中固体颗粒的含量;澄清液通过明流式溢流槽进入清水池,絮团在沉降室内进一步压缩;
[0027]6)通过设置反冲水管和反冲风管可改变沉降物层的状态,防止底流浓度过大或物料堆积,在直流压入式排料泵的作用下将沉降物从底流排料管排出;
[0028]7)通过在机体外设置外支撑柱连接地基,提供浓缩机的安装条件并保证整体的稳定性,地沟水收集池用于收集冲地水、冷却水等零散用水。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技术结构主视示意图;
[0030]图2为本技术结构俯视示意图;
[0031]图3为本技术进料筒结构主视示意图。
[0032]图中标记:1、进料口,2、进料筒,2

1、转轴,2

2、螺旋搅拌叶片,2

3、水力驱动叶片,3、混合反应桶,4、垂直迂回行径室,4

1、上升室,4

2、下降室,5、控流板,6、自由沉降室,7、蜂窝斜管组,8、溢流槽,9、沉降物假底,10、沉淀室,11、内支撑柱,12、反冲水管,13、反冲风管,14、底流排料管,15、排料泵,16、地沟水收集池,17、外支撑柱,18、地基。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混凝结构泥水处理浓缩机,包括浓缩机机体,所述机体呈圆锥型,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进料口(1),采用螺旋式进料口,设置在机体顶部;进料筒(2),呈两端开口的圆筒状,顶端连接进料口(1),底端向下伸入机体内,位于机体上部;混合反应桶(3),所述混合反应桶(3)固定安装在进料筒(2)下方,其底端位于机体中部且开口设置,通过内支撑柱(11)连接地基(18);垂直迂回行径室(4),包括上升室(4

1)和下降室(4

2),所述上升室(4

1)位于进料筒(2)外侧,底端连通混合反应桶(3)顶端,上升室(4

1)顶端伸向机体顶部,所述下降室(4

2)位于上升室(4

1)外侧,其顶端连通上升室(4

1)顶端,下降室(4

2)底端位于机体中部;所述机体上部为自由沉降室(6),下部为沉淀室(10),泥水悬浮液在沉淀室(10)内沉淀后形成沉降物假底(9),所述沉降物假底(9)顶面位于混合桶机体中部,随底流排放而下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混凝结构泥水处理浓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筒(2)中央内沿长度方向设有转轴(2

1),转轴(2

1)上部固定连接水力驱动叶片(2

3),所述水力驱动叶片(2

3)下方沿转轴长度方向设有螺旋搅拌叶片(2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混凝结构泥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凤依王玉祥雍伟朱福智赵喜宇黄中福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盘江煤电集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