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管理系统的主控模块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32505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7: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锂电池管理系统的主控模块,包括芯片IC1,芯片IC1的型号为STM32F303CCT6,所述芯片IC1的7脚连接有电容C5一端和电阻R1一端,电阻R1另一端接3.3V电源,电容C5另一端接地,芯片IC1的10脚连接有电阻R8一端、电容C42一端、热敏电阻R71一端和热敏电阻R74一端,热敏电阻R71另一端和热敏电阻R74另一端接地,电阻R8另一端接3.3V电源,电容C42另一端接地。具有以下优点:锂电池管理系统的主控模块负责与管理系统其他功能模块进行通信,进而控制充放电时间、均衡电路电压、温度检测、计算剩余电量等功能。计算剩余电量等功能。计算剩余电量等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电池管理系统的主控模块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锂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锂电池管理系统的主控模块。

技术介绍

[0002]锂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自放电率低、无记忆效应、可快速充电、清洁无污染以及可快速充放电的优点。锂电池不可过充过放,过充会导致正极材料结构变化,造成容量损失,而其分解放氧与电解液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过放电会使电池内压升高,正负极活性物质可逆性受到破坏,严重影响锂电池容量。
[0003]锂电池的充电温度范围在0~45摄氏度,而锂电池的放电温度范围在0~60摄氏度,如果运行温度过高锂离子电池会加速老化,而且温度升高必然会导致内部压力增大,有爆炸的风险,而且电压不稳会对电容产生一定的损害,导致电池的活性降低,充电的时间延长,缩短电池的寿命,电压不稳也会导致开关电源的振荡频率不稳,不仅如此未知的电池剩余电量会加剧过充过放现象的产生,实时显示电池的剩余电量可以有效地减少过充过放等现象的产生。
[0004]如专利号为CN201921285037.8、专利名称为一种锂电池保护电路及控制系统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锂电池保护电路及控制系统,其特征为:一种锂电池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电池保护电路包括:放电开关管、充电开关管、至少两个级联的主控芯片和与每个主控芯片对应的滤波电路,每个主控芯片均对应一组锂电池串,每组锂电池串的输出端均通过所述滤波电路与对应的所述主控芯片连接,位于至少两个级联的主控芯片中的末端主控芯片的放电驱动端连接所述放电开关管,位于至少两个级联的主控芯片中的末端主控芯片的充电驱动端连接所述充电开关管,所述末端主控芯片能够驱动所述放电开关管和所述充电开关管的开关。
[0005]因此在充放电过程中需要设计科学高效的锂电池控制系统,以达到不仅能够与各个功能模块进行通信同时能够进行温度检测维护电池/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锂电池管理系统的主控模块,此锂电池管理系统的主控模块负责与管理系统其他功能模块进行通信,进而控制充放电时间、均衡电路电压、温度检测、计算剩余电量等功能,温度检测通过ADC检测电路获取锂电池的温度,通过软件设计不同温度预警值,通过控制芯片完成相应操作,达到温度保护的功能,该系统还可实现USB与单片机进行通信。
[0007]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锂电池管理系统的主控模块,包括芯片IC1,芯片IC1的型号为STM32F303CCT6;
[0009]所述芯片IC1的7脚连接有电容C5一端和电阻R1一端,电阻R1另一端接3.3V电源,
电容C5另一端接地,芯片IC1的10脚连接有电阻R8一端、电容C42一端、热敏电阻R71一端和热敏电阻R74一端,热敏电阻R71另一端和热敏电阻R74另一端接地,电阻R8另一端接3.3V电源,电容C42另一端接地。
[0010]进一步的,所述芯片IC1的34脚连接有接插件J10的3脚和电压测试点TP7一端,芯片IC1的37脚连接有接插件J10的4脚和电压测试点TP8一端,接插件J10的1脚连接3.3V电源,接插件J10的2脚连接有电压测试点TP6一端,接插件J10的5脚接地。
[0011]进一步的,所述芯片IC1的38脚连接有场效应管Q11的栅极一端和电阻R72一端,电阻R72另一端接地,场效应管Q11的源极一端接地,场效应管Q11的漏极一端连接有源蜂鸣器U2的N极,有源蜂鸣器U2的P极连接3.3V电源,芯片IC1的9脚连接3.3V电源,芯片IC1的8脚和芯片IC1的44脚接地。
[0012]进一步的,所述芯片IC1的24脚、36脚和48脚接3.3V电源,芯片IC1的23脚、35脚和47脚接地,芯片IC1的19脚连接有电阻R9一端,电阻R9另一端连接有二极管D4一端,二极管D4另一端接地。
[0013]进一步的,所述芯片IC1的42脚连接有接插件J13的4脚、电压测试点TP9一端和电阻R19一端,电阻R19另一端连接3.3V电源,芯片IC1的43脚连接有电阻R18一端、电压测试点TP10一端和接插件J13的3脚,电阻R18另一端接3.3V电源,芯片IC1的5脚连接有电阻R20一端、电压测试点TP11一端和接插件J13的2脚,接插件J13的1脚连接3.3V电源,接插件J13的5脚接地。
[0014]进一步的,所述芯片IC1的46脚连接有接插件J15的9脚,芯片IC1的25脚连接有接插件J15的2脚,芯片IC1的26脚连接有接插件J15的5脚,芯片IC1的27脚连接有接插件J15的7脚,芯片IC1的28脚连接有接插件J15的3脚,接插件J15的4脚连接有电感L3一端和电容C6一端,电容C6另一端接地,电感L3另一端接3.3V电源,接插件J15的6脚、0脚和10脚接地。
[0015]进一步的,所述芯片IC1的5脚连接有晶振X1的2脚和电容C10一端,电容C10另一端接地,芯片IC1的6脚连接有晶振X1的1脚和电容C9一端,电容C9另一端接地。
[0016]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锂电池管理系统的主控模块负责与管理系统其他功能模块进行通信,进而控制充放电时间、均衡电路电压、温度检测、计算剩余电量等功能,温度检测通过ADC检测电路获取锂电池的温度,通过软件设计不同温度预警值,通过控制芯片完成相应操作,当温度高过预警值时,控制芯片将散热风扇输出最大化来降低温度,若长时间超过温度预警值或者温度过高时,关断逆变器输出达到温度保护的目的;还可以实现多种通信方式进行信息交流,锂电池管理系统的主控模块通过USART1与CP2104

F03

GM芯片,USB转串口芯片,实现USB与单片机通信。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18]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所示,一种锂电池管理系统的主控模块包括芯片IC1,芯片IC1的型号为STM32F303CCT6,芯片IC1的7脚连接有电容C5一端和电阻R1一端,电阻R1另一端接3.3V电源,电容C5另一端接地,芯片IC1的10脚连接有电阻R8一端、电容C42一端、热敏电阻R71一端和热敏电阻R74一端,热敏电阻R71另一端和热敏电阻R74另一端接地,电阻R8另一端接3.3V电源,电容C42另一端接地。
[0020]所述芯片IC1的12脚和13脚连接有电源管理模块,芯片IC1的14脚

17脚连接有电池组检测模块,芯片IC1的30脚和31脚连接有电源转换模块。
[0021]所述芯片IC1的34脚连接有接插件J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电池管理系统的主控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芯片IC1,芯片IC1的型号为STM32F303CCT6;所述芯片IC1的7脚连接有电容C5一端和电阻R1一端,电阻R1另一端接3.3V电源,电容C5另一端接地,芯片IC1的10脚连接有电阻R8一端、电容C42一端、热敏电阻R71一端和热敏电阻R74一端,热敏电阻R71另一端和热敏电阻R74另一端接地,电阻R8另一端接3.3V电源,电容C42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IC1的34脚连接有接插件J10的3脚和电压测试点TP7一端,芯片IC1的37脚连接有接插件J10的4脚和电压测试点TP8一端,接插件J10的1脚连接3.3V电源,接插件J10的2脚连接有电压测试点TP6一端,接插件J10的5脚接地;所述芯片IC1的38脚连接有场效应管Q11的栅极一端和电阻R72一端,电阻R72另一端接地,场效应管Q11的源极一端接地,场效应管Q11的漏极一端连接有源蜂鸣器U2的N极,有源蜂鸣器U2的P极连接3.3V电源,芯片IC1的9脚连接3.3V电源,芯片IC1的8脚和芯片IC1的44脚接地;所述芯片IC1的24脚、36脚和48脚接3.3V电源,芯片IC1的23脚、35脚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立增梁栋李明泽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华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