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轮机引射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1853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3 00:00
一种燃气轮机引射器,包括外壳体、中壳体、内壳体、以及粉剂进料管;外壳体的右端设置有用于连接燃气轮机的进气口;所述中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内部,所述中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存在间隙形成燃气轮机尾气副流道;所述内壳体设置在所述中壳体的内部,中壳体的右端部与内壳体的右端相连接;所述中壳体与内壳体之间存在间隙形成粉剂引射流道;所述粉剂进料管穿过所述外壳体和中壳体与粉剂引射流道连通;所述内壳体上设置有燃气轮机尾气主流道。燃气轮机高速射流尾气进入引射器后分两路,一路经过燃气轮机尾气主流道,一路经过燃气轮机尾气副流道,通过对燃气轮机高速射流尾气分路,避免燃气轮机高速射流尾气封堵憋压,对燃气轮机造成反压影响。成反压影响。成反压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燃气轮机引射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烟车
,尤其涉及用于发烟车的一种燃气轮机引射器。

技术介绍

[0002]燃气轮机引射器是发烟部队发烟车的附件,主要用于为发烟车发生红外干扰烟幕提供部分动力和流道。发烟车能为部队相关实战演练提供烟幕、干扰环境,增加实战演练项目,模拟实战场景,丰富作战人员在烟幕、干扰环境下的作战经验。
[0003]燃气轮机引射器用于与小型燃气轮机配套使用。但是现有的燃气轮机引射器对引射的气流有气阻,引射速度低,且容易造成燃气轮机高速射流尾气封堵憋压,对燃气轮机造成反压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燃气轮机引射器,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燃气轮机引射器,包括:外壳体、中壳体、内壳体、以及粉剂进料管;所述外壳体的右端设置有用于连接燃气轮机的进气口;所述中壳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内部,所述中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存在间隙形成燃气轮机尾气副流道;所述内壳体设置在所述中壳体的内部,中壳体的右端部与内壳体的右端相连接;所述中壳体与内壳体之间存在间隙形成粉剂引射流道;所述粉剂进料管穿过所述外壳体和中壳体与粉剂引射流道连通;所述内壳体上设置有燃气轮机尾气主流道。
[0006]优选地,所述外壳体、中壳体、以及内壳体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内壳体包括内壳直筒部、以及设置在内壳直筒部左端的内壳收敛部;所述内壳收敛部为锥形壳体结构,内壳收敛部的截面直径从右至左逐渐减小。
[0008]优选地,所述中壳体包括中壳直筒部、设置在中壳直筒部左端的中壳左锥部、以及设置在中壳直筒部右端的中壳右锥部;所述内壳收敛部与中壳左锥部之间、以及内壳直筒部与中壳直筒部之间的间隙相等;所述中壳右锥部的右端与内壳直筒部右端相连。
[0009]优选地,所述外壳体包括外壳直筒部、设置在外壳直筒部左端的外壳左锥部、以及设置在外壳直筒部右端的外壳右锥部;所述外壳左锥部与中壳左锥部之间、外壳直筒部与中壳直筒部之间、以及外壳右锥部与中壳右锥部之间的间隙相等。
[0010]优选地,所述中壳体还包括设置在中壳左锥部左端的排气环,所述排气环的左端面伸出所述外壳左锥部之外。
[0011]优选地,所述外壳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右锥部右端的进气环。
[0012]优选地,在所述进气环的右端设置有固定环。
[0013]优选地,所述连接杆的数量至少四根,在同一圆周面上均布设置。
[0014]优选地,所述粉剂进料管为倾斜设置,其进料端向进气端倾斜,使得粉剂进料管引射进入的烟幕粉剂顺向粉剂引射流道的出口方向,烟幕粉剂更容易随高速射流气体布撒到空气中,形成有效干扰烟幕。
[0015]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0016](1)燃气轮机高速射流尾气进入引射器后分两路,一路经过燃气轮机尾气主流道,一路经过燃气轮机尾气副流道,通过对燃气轮机高速射流尾气分路,避免燃气轮机高速射流尾气封堵憋压,对燃气轮机造成反压影响。粉剂经过粉剂进料管喷入至粉剂引射流道中,在燃气轮机尾气主流道高速射流气体的引射作用下获得动能,随高速射流气体布撒到空气中,形成有效干扰烟幕。
[0017](2)本专利技术与传统的燃气轮机引射器相比,不需要引射空气,所以在体积和质量方面较传统的燃气轮机引射器小和轻,结构更为紧凑。
[0018](3)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燃气轮机引射器,采用外壳体、中壳体、内壳体组成的多层结构并形成燃气轮机尾气副流道、粉剂引射流道、燃气轮机尾气主流道,气阻小,各流道对粉剂的引射不会产生阻碍,有助于粉剂引射量与引射速度的提高。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燃气轮机引射器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燃气轮机高速射流尾气与粉剂路线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10

外壳体;101

外壳左锥部;102

外壳直筒部;103

外壳右锥部;104

进气环;105

进气口;20

中壳体;201

排气环;202

中壳左锥部;203

中壳直筒部;204

中壳右锥部;30

内壳体;301

内壳直筒部;302

内壳收敛部;40

连接杆;50

燃气轮机尾气副流道;60

燃气轮机尾气主流道;70

粉剂引射流道;80

粉剂进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5]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燃气轮机引射器结构的具体实施例,一种燃气轮机引射器,包括:外壳体10、中壳体20、内壳体30、以及粉剂进料管80;所述外壳体10的右端设置有用于连接燃气轮机的进气口105;所述中壳体20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0的内部,所述中壳体20与所述外壳体10之间存在间隙形成燃气轮机尾气副流道50;所述内壳体30设置在所述中壳体20的内部,中壳体20的右端部与内壳体30的右端相连接;所述中壳体20与内壳体30之间存在间隙形成粉剂引射流道70;所述粉剂进料管80穿过所述外壳体10和中壳体20与粉剂引射流道70连通;所述内壳体30上设置有燃气轮机尾气主流道60。
[002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体10、中壳体20、以及内壳体30之间通过连接杆40连接。具体地,所述连接杆40的数量至少四根,在同一圆周面上均布设置。
[002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壳体30为两端敞口状的中空壳体结构形成燃气轮机尾气主流道60。具体地,所述内壳体30包括内壳直筒部302、以及设置在内壳直筒部302左端的内壳收敛部301;所述内壳收敛部301为锥形壳体结构,内壳收敛部301的截面直径从右至左逐渐减小。内壳体30通过内壳收敛部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气轮机引射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10)、中壳体(20)、内壳体(30)、以及粉剂进料管(80);所述外壳体(10)的右端设置有用于连接燃气轮机的进气口(105);所述中壳体(20)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0)的内部,所述中壳体(20)与所述外壳体(10)之间存在间隙形成燃气轮机尾气副流道(50);所述内壳体(30)设置在所述中壳体(20)的内部,中壳体(20)的右端部与内壳体(30)的右端相连接;所述中壳体(20)与内壳体(30)之间存在间隙形成粉剂引射流道(70);所述粉剂进料管(80)穿过所述外壳体(10)和中壳体(20)与粉剂引射流道(70)连通;所述内壳体(30)上设置有燃气轮机尾气主流道(6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轮机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0)、中壳体(20)、以及内壳体(30)之间通过连接杆(40)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气轮机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30)包括内壳直筒部(302)、以及设置在内壳直筒部(302)左端的内壳收敛部(301);所述内壳收敛部(301)为锥形壳体结构,内壳收敛部(301)的截面直径从右至左逐渐减小。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燃气轮机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壳体(20)包括中壳直筒部(203)、设置在中壳直筒部(203)左端的中壳左锥部(202)、以及设置在中壳直筒部(203)右端的中壳右锥部(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登强安旭松马关田冯德润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黎阳天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