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备烯烃聚合物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0576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12 2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备烯烃聚合物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包含镁、钛、卤素和内给电子体化合物,所述内给电子体通式为(I)的第一内给电子体化合物和通式为(II)或(III)的第二内给电子体化合物。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催化剂。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催化剂可在保持催化剂很高聚合活性和高等规指数、聚合物较宽分子量分布的同时,氢调敏感性得到极大提高,聚合物综合性能优良,这对不同牌号树脂的开发十分有利。利。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备烯烃聚合物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烯烃聚合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备烯烃聚合物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自五十年代以来,丙烯聚合反应催化剂的研发从第一代的TiCl3AlCl3/AlEt2Cl体系和第二代的TiCl3/AlEt2Cl体系,到第三代的氯化镁为载体、单酯或芳香二元酸酯为内给电子体、硅烷为外给电子体的TiCl4·
ED
·
MgCl2/AlR3·
ED体系,催化剂的催化聚合反应活性以及所得的聚丙烯的等规度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现有技术中,用于丙烯聚合的钛催化剂体系多以镁、钛、卤素和给电子体作为基本成分,其中内给电子体化合物是催化剂组分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之一。随着给电子体化合物的发展,聚烯烃催化剂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目前,工业上使用的内给电子体主要是邻苯二甲酸酯,该催化剂体系具有较高活性和高的立构规整度。但邻苯二甲酸酯由于其相关的环境问题和医学问题而引起广泛的关注。因此,该领域的研究者们都在致力于研发可替代邻苯二甲酸酯的聚烯烃催化剂内给电子体化合物。...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备烯烃聚合物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包含镁、钛、卤素和内给电子体化合物,所述内给电子体化合物包括通式为(I)的第一内给电子体化合物和通式为(II)或(III)的第二内给电子体化合物,在通式(I)中,R1为C
1-C
15
的直链烷基、C
3-C
15
的支链烷基、C
3-C
15
的环烷基或C
7-C
20
的芳烷基,且所述的C
1-C
15
的直链烷基、C
3-C
15
的支链烷基、C
3-C
15
的环烷基和C
7-C
20
的芳烷基碳上的氢可任选地被取代基取代;R2选自氢、卤原子、C
1-C
10
的直链烷基和C
3-C
10
的支链烷基,且所述的C
1-C
10
的直链烷基和C
3-C
10
的支链烷基碳上的氢可任选地被取代基取代;在通式(II)中,R3和R4相同或不相同,独立选自C
1-C
10
的直链烷基、C
2-C
10
的直链烯基、C
3-C
10
的支链烃基、C
3-C
15
的环烃基、C
6-C
20
的芳基、C
7-C
20
的烃芳基和C
7-C
20
的芳烃基,且所述的C
1-C
10
的直链烷基、C
2-C
10
的直链烯基、C
3-C
10
的支链烃基、C
3-C
15
的环烃基、C
6-C
20
的芳基、C
7-C
20
的烃芳基和C
7-C
20
的芳烃基碳上的氢可任选地被取代基取代;R5、R6、R7和R8相同或不相同,独立选自氢、卤原子、C
1-C
10
的直链烷基、C
2-C
10
的直链烯基、C
3-C
10
的支链烃基、C
3-C
15
的环烃基、C
6-C
20
的芳基、C
7-C
20
的烃芳基和C
7-C
20
的芳烃基,且所述的C
1-C
10
的直链烷基、C
2-C
10
的直链烯基、C
3-C
10
的支链烃基、C
3-C
15
的环烃基、C
6-C
20
的芳基、C
7-C
20
的烃芳基和C
7-C
20
的芳烃基碳上的氢可任选地被取代基取代,R5、R6、R7和R8任意两个相邻的基团可键接成环;在通式(III)中,R9和R
10
相同或不相同,独立选自氢、卤原子、C
1-C
10
的直链烷基、C
2-C
10
的直链烯基、C
3-C
10
的支链烃基、C
3-C
10
的环烃基、C
6-C
20
的芳基、C
7-C
20
的烃芳基和C
7-C
20
的芳烃基,R9和R
10
任选地键接成环;
R
11
和R
12
相同或不相同,独立选自卤原子、C
1-C
10
的直链烷基、C
2-C
10
的直链烯基、C
3-C
10
的支链烃基、C
3-C
10
的环烃基、C
6-C
20
的芳基、C
7-C
20
的烃芳基和C
7-C
20
的芳烃基,且所述的C
1-C
10
的直链烷基、C
2-C
10
的直链烯基、C
3-C
10
的支链烃基、C
3-C
10
的环烃基、C
6-C
20
的芳基、C
7-C
20
的烃芳基和C
7-C
20
的芳烃基碳上的氢可任选地被取代基取代;R
13
和R
14
相同或不相同,独立选自氢、C
1-C
12
的直链烷基、C
2-C
12
的直链烯基和C
3-C
12
的支链烷基,且所述的C
1-C
12
的直链烷基、C
2-C
12
的直链烯基和C
3-C
12
的支链烷基碳上的氢可任选地被取代基取代,优选地,所述取代基选自羟基、氨基、C
1-C6烷基取代的氨基、-CHO、-COOH、卤原子、C
1-C6的烷基和C
1-C6的烷氧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通式(I)中,R1为C
1-C
12
的直链烷基、C
3-C
10
的支链烷基、C
3-C
12
的环烷基或C
7-C
15
的芳烷基,且所述C
1-C
12
的直链烷基、C
3-C
10
的支链烷基、C
3-C
12
的环烷基和C
7-C
15
的芳烷基碳上的氢可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R2为氢、卤原子、C
1-C8的直链烷基或C
3-C
10
的支链烷基,且所述的C
1-C8的直链烷基和C
3-C
10
的支链烷基碳上的氢可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优选地,R1为C
1-C3的直链烷基、C
4-C6的直链烷基、C
7-C9的直链烷基、C
10-C
12
的直链烷基、C
3-C4的支链烷基、C
5-C7的支链烷基、C
8-C
10
的支链烷基、C
7-C9的芳烷基、C
10-C
12
的芳烷基或C
13-C
15
的芳烷基,例如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苯甲基、苯乙基或苯丙基,更优选地,所述通式(I)化合物选自磷酸二苯基甲基酯、磷酸二苯基乙基酯、磷酸二苯基正丙基酯、磷酸二苯基异丙基酯、磷酸二苯基正丁基酯、磷酸二苯基异丁基酯、磷酸二苯基叔丁基酯、磷酸二苯基正戊基酯、磷酸二苯基异戊基酯、磷酸二苯基己基酯、磷酸二苯基庚基酯、磷酸二苯基辛基酯、磷酸二苯基壬基酯、磷酸二苯基苯甲基酯、磷酸二(2-甲苯基)甲基酯、磷酸二(2-甲苯基)乙基酯、磷酸二(2-甲苯基)正丙基酯、磷酸二(2-甲苯基)异丙基酯、磷酸二(2-甲苯基)正丁基酯、磷酸二(2-甲苯基)异丁基酯、磷酸二(2-甲苯基)叔丁基酯、磷酸二(2-甲苯基)正戊基酯、磷酸二(2-甲苯基)异戊基酯、磷酸二(2-甲苯基)己基酯、磷酸二(2-甲苯基)庚基酯、磷酸二(2-甲苯基)辛基酯、磷酸二(2-甲苯基)壬基酯、磷酸二(2-甲苯基)苯甲基酯、磷酸二(4-甲苯基)甲基酯、磷酸二(4-甲苯基)乙基酯、磷酸二(4-甲苯基)正丙基酯、磷酸二(4-甲苯基)异丙基酯、磷酸二(4-甲苯基)正丁基酯、磷酸二(4-甲苯基)异丁基酯、磷酸二(4-甲苯基)叔丁基酯、磷酸二(4-甲苯基)正戊基酯、磷酸二(4-甲苯基)异戊基酯、磷酸二(4-甲苯基)己基酯、磷酸二(4-甲苯基)庚基酯、磷酸二(4-甲苯基)辛基酯、磷酸二(4-甲苯基)壬基酯、磷酸二(4-甲苯基)苯甲基酯、磷酸二(4-异丙苯基)甲基酯、磷酸二(4-异丙苯基)乙基酯、磷酸二(4-异丙苯基)正丙基酯、磷酸二(4-异丙苯基)异丙基酯、磷酸二(4-异丙苯基)正丁基酯、磷酸二(4-异丙苯基)异丁基酯、磷酸二(4-异丙苯基)叔丁基酯、磷酸二(4-异丙苯基)正戊基酯、磷酸二(4-异丙苯基)异戊基酯、磷酸二(4-异丙苯基)己基酯、磷酸二(4-异丙苯基)庚基酯、磷酸二(4-异丙苯基)辛基酯、磷酸二(4-异丙苯基)壬基酯和磷酸二(4-异丙苯基)苯甲基酯中的一种或几种。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在通式(II)中,R3和R4相同或不相同,独立选自C
1-C8的直链烷基、C
2-C8的直链烯基、C
3-C8的支链烷基、C
3-C
10
的环烷基、C
6-C
15
的芳基、C
7-C
15
的烷芳基和C
7-C
15
的芳烷基,且所述的C
1-C8的直链烷基、C
2-C8的直链烯
基、C
3-C8的支链烷基、C
3-C
10
的环烷基、C
6-C
15
的芳基、C
7-C
15
的烷芳基和C
7-C
15
的芳烷基碳上的氢可任选地被取代基取代,R5、R6、R7和R8相同或不相同,独立选自氢、卤原子、C
1-C8的直链烷基、C
2-C8的直链烯基、C
3-C8的支链烷基、C
3-C
10
的环烷基、C
6-C
15
的芳基、C
7-C
15
的烷芳基和C
7-C
15
的芳烷基,且所述的C
1-C8的直链烷基、C
2-C8的直链烯基、C
3-C8的支链烷基、C
3-C
10
的环烷基、C
6-C
15
的芳基、C
7-C
15
的烷芳基和C
7-C
15
的芳烷基碳上的氢可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R5、R6、R7和R8任意两个相邻的基团可键接成环;优选地,R3和R4相同或不同,独立选自C
6-C8的芳基、C
9-C
11
的芳基、C
12-C
15
的芳基、C
7-C9的烷芳基、C
10-C
12
的烷芳基、C
13-C
15
的烷芳基、C
7-C9的芳烷基、C
10-C
12
的芳烷基和C
13-C
15
的芳烷基,所述的C
6-C8的芳基、C
9-C
11
的芳基、C
12-C
15
的芳基、C
7-C9的烷芳基、C
10-C
12
的烷芳基、C
13-C
15
的烷芳基、C
7-C9的芳烷基、C
10-C
12
的芳烷基和C
13-C
15
的芳烃基碳上的氢可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取代基取代,R5、R6、R7和R8相同或不相同,独立选自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昌秀冯华升刘静高明智周俊领刘海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