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涂层式中心静脉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0264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药物涂层式中心静脉导管,包括连接座、尖端软头、输液管和外延管,所述连接座的一侧固定有输液管,所述输液管一侧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尖端软头,所述输液管的外部涂覆有抗凝药物涂层,所述连接座一侧的两端均固定有外延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医护人员可以进行输液流量的调节,以防止因流量不同导致压强不同,从而令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此时医护人员只需推动转轴,转轴会带动滑块在滑槽的内部移动,由于滑槽为倾斜轨迹,因此转轴持续被推动会压动输液管,输液管的内径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变小,因此流量会变小,同时压强会变小,反向推动转轴会增大流量,医护人员通过推动转轴即可进行输液流量的调节工作,从而提高了便捷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药物涂层式中心静脉导管


[0001]本技术涉及静脉导管
,具体为药物涂层式中心静脉导管。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临床上一些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及长时间输液的患者往往需要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经常使用的普通导管在长时间使用后,产生导管附壁血栓的风险较高,为防止此类现象的出现,就需要使用药物图层式中心静脉导管,该导管可以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
[0003]现今市场上的此类静脉导管种类繁多,基本可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传统的此类静脉导管在使用时,常因缺乏流量控制功能,导致患者在进行输液时,可能会因输液流量过大或过小产生不良反应。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药物涂层式中心静脉导管,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缺乏流量控制功能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药物涂层式中心静脉导管,包括连接座、尖端软头、输液管和外延管,所述连接座的一侧固定有输液管,所述输液管一侧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尖端软头,所述输液管的外部涂覆有抗凝药物涂层,所述连接座一侧的两端均固定有外延管,所述外延管的一侧固定有接头,所述外延管的外部套设有导管夹,所述输液管外部的一侧设置有流量控制结构,所述流量控制结构包括转轴、支撑框、滑槽和滑块,所述支撑框套设于输液管外部的一侧,所述支撑框内部的一侧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均固定有滑块,所述支撑框内部的两端均开设有滑槽,且滑槽的内部放置有滑块。
[0006]优选的,所述滑槽的内径大于滑块的外径,所述滑槽与滑块构成滑动结构。
[0007]优选的,所述尖端软头一侧的两端均设置有拆装结构,所述拆装结构包括卡块、卡槽、固定销和凹槽,所述卡块均固定于尖端软头一侧的两端,所述卡槽均开设于输液管一侧的两端,且卡槽的内部插设有卡块,所述输液管一侧的两端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插设有固定销,且固定销的一端贯穿于卡槽的内壁延伸至卡块的内部。
[0008]优选的,所述卡块的纵截面大于卡槽的纵截面,所述卡块与卡槽构成卡合结构。
[0009]优选的,所述输液管的内部设置有韧性加强结构,所述韧性加强结构包括经线、纬线和固定块,所述经线设置于输液管的内部,所述经线内部的一侧交织有纬线,所述经线与纬线的交织处固定有固定块。
[0010]优选的,所述固定块设置有若干个,所述固定块在经线与纬线的交织处等间距分布。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药物涂层式中心静脉导管不仅实现了对输液流量的调节可以防止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因输液流量的大小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同时实现了便于根据患者皮肤状况以及输液部位的不同进行对于尖端软头的更换适用性更好和对输液管内部韧性的加强使其稳定性更高;
[0012](1)通过医护人员可以进行输液流量的调节,以防止因流量不同导致压强不同,从而令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此时医护人员只需推动转轴,转轴会带动滑块在滑槽的内部移动,由于滑槽为倾斜轨迹,因此转轴持续被推动会压动输液管,输液管的内径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变小,因此流量会变小,同时压强会变小,反向推动转轴会增大流量,医护人员通过推动转轴即可进行输液流量的调节工作,从而提高了便捷性;
[0013](2)通过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皮肤状况及输液部位的不同更换合适的尖端软头,医护人员只需将凹槽内部的固定销拔出,拽拉尖端软头,在拉力的作用下,卡块与卡槽之间的卡合分离,此时将尖端软头拆下,即可进行更换合适的尖端软头,安装时,将卡块与卡槽进行卡合,利用固定销对卡块与卡槽之间的连接进行进一步的固定,从而提高了适用性;
[0014](3)输液管内部的经线与纬线交织呈网状结构,其网状结构可以增强输液管的韧性,使其在发生弯曲时不会轻易变形,经线与纬线交织处的固定块可以防止其网状结构交织处断裂,进行了加固,从而提高了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仰视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韧性加强结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连接座;2、流量控制结构;201、转轴;202、支撑框;203、滑槽;204、滑块;3、韧性加强结构;301、经线;302、纬线;303、固定块;4、拆装结构;401、卡块;402、卡槽;403、固定销;404、凹槽;5、尖端软头;6、抗凝药物涂层;7、输液管;8、外延管;9、导管夹;10、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药物涂层式中心静脉导管,包括连接座1、尖端软头5、输液管7和外延管8,连接座1的一侧固定有输液管7,输液管7一侧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尖端软头5,输液管7的外部涂覆有抗凝药物涂层6,连接座1一侧的两端均固定有外延管8,外延管8的一侧固定有接头10,外延管8的外部套设有导管夹9,输液管7外部的一侧设置有流量控制结构2,流量控制结构2包括转轴201、支撑框202、滑槽203和滑块204,支撑框202套设于输液管7外部的一侧,支撑框202内部的一侧设置有转轴201,转轴201的两端均固定有滑块204,支撑框202内部的两端均开设有滑槽203,且滑槽203的内部放置有滑块204;
[0022]滑槽203的内径大于滑块204的外径,滑槽203与滑块204构成滑动结构;
[0023]通过医护人员可以进行输液流量的调节,以防止因流量不同导致压强不同,从而令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此时医护人员只需推动转轴201,转轴201会带动滑块204在滑槽203
的内部移动,由于滑槽203为倾斜轨迹,因此转轴201持续被推动会压动输液管7,输液管7的内径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变小,因此流量会变小,同时压强会变小,反向推动转轴201会增大流量,医护人员通过推动转轴201即可进行输液流量的调节工作;
[0024]尖端软头5一侧的两端均设置有拆装结构4,拆装结构4包括卡块401、卡槽402、固定销403和凹槽404,卡块401均固定于尖端软头5一侧的两端,卡槽402均开设于输液管7一侧的两端,且卡槽402的内部插设有卡块401,输液管7一侧的两端均开设有凹槽404,凹槽404的内部插设有固定销403,且固定销403的一端贯穿于卡槽402的内壁延伸至卡块401的内部;
[0025]卡块401的纵截面大于卡槽402的纵截面,卡块401与卡槽402构成卡合结构;
[0026]通过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皮肤状况及输液部位的不同更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药物涂层式中心静脉导管,包括连接座(1)、尖端软头(5)、输液管(7)和外延管(8),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1)的一侧固定有输液管(7),所述输液管(7)一侧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尖端软头(5),所述输液管(7)的外部涂覆有抗凝药物涂层(6),所述连接座(1)一侧的两端均固定有外延管(8),所述外延管(8)的一侧固定有接头(10),所述外延管(8)的外部套设有导管夹(9),所述输液管(7)外部的一侧设置有流量控制结构(2),所述流量控制结构(2)包括转轴(201)、支撑框(202)、滑槽(203)和滑块(204),所述支撑框(202)套设于输液管(7)外部的一侧,所述支撑框(202)内部的一侧设置有转轴(201),所述转轴(201)的两端均固定有滑块(204),所述支撑框(202)内部的两端均开设有滑槽(203),且滑槽(203)的内部放置有滑块(20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涂层式中心静脉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203)的内径大于滑块(204)的外径,所述滑槽(203)与滑块(204)构成滑动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涂层式中心静脉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尖端软头(5)一侧的两端均设置有拆装结构(4),所述拆装结构(4)包括卡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琦余鹏张玉元叶书文谢炳灿李臻李鑫石洋詹鹏超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