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面口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30058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2:08
本申请涉及一种平面口罩,包括覆盖口鼻的口罩本体,所述口罩本体包括:分别位于该口罩本体横向两侧的左竖边和右竖边,分别位于该口罩本体竖向两侧的上横边和下横边,埋于所述上横边内部、且沿着所述上横边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鼻夹;所述鼻夹的长度不小于所述上横边长度的65%。本申请的平面口罩密封性高。本申请的平面口罩密封性高。本申请的平面口罩密封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面口罩


[0001]本申请涉及一种口罩,尤其是一种平面口罩。

技术介绍

[0002]平面口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样必不可少的防护措施。目前平面口罩一般是由口罩本体和连接口罩本体的耳带组成。为了将口罩本体的顶部压靠在穿戴鼻梁位置,通常在口罩本体的内部埋设具有塑性变形能力的鼻夹。
[0003]然而,传统的平面口罩在佩戴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0004]如图1和图2所示,传统口罩处于穿戴状态时,鼻夹105的固定范围只能延伸至穿戴者颧骨内侧。颧骨往外至后颊位置固定的不够牢固,容易产生缝隙。当穿戴者呼气(和吸气)时会出现图1和图2所示的从上方漏气。对于佩戴眼镜的人,呼出的气体从缝隙向上溢出碰到冷的镜片会产雾,影响视线。而且,空气可以通过上方的缝隙直接进入,减弱了口罩的阻隔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具有高密封性的平面口罩。
[0006]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平面口罩,包括覆盖口鼻的口罩本体,所述口罩本体包括:
[0008]分别位于该口罩本体横向两侧的左竖边和右竖边,
[0009]分别位于该口罩本体竖向两侧的上横边和下横边,
[0010]埋于所述上横边内部、且沿着所述上横边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鼻夹;
[0011]所述鼻夹的长度不小于所述上横边长度的65%。
[0012]本申请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优选方案中的一个或多个:
[0013]所述鼻夹的长度不小于所述上横边长度的80%。
[0014]所述鼻夹的长度不小于所述上横边长度的90%。
[0015]一条耳带的两端与所述左竖边热压固接,并在所述左竖边处形成有竖向隔开的第一上熔接点和第一下熔接点;另一条耳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右竖边热压固接,并在所述右竖边处形成有竖向隔开的第二上熔接点和第二下熔接点,所述第一上熔接点和所述第二上熔接点分别布置于所述鼻夹的长度两侧。
[0016]所述口罩本体包括:
[0017]内层无纺布,
[0018]外层无纺布,以及
[0019]位于所述外层无纺布和所述内层无纺布之间的过滤层;
[0020]所述第一上熔接点、所述第一下熔接点、所述第二上熔接点和所述第二下熔接点均同时熔入所述内层无纺布)、所述外层无纺布和所述过滤层。
[0021]所述鼻夹埋于所述外层无纺布和所述过滤层之间。
[0022]所述口罩本体还包括包覆并固接于所述上横边外的包边层,所述鼻夹设于所述外层无纺布的外侧、且埋于所述外层无纺布与所述包边层之间。
[0023]所述包边层包括:
[0024]贴靠于所述内层无纺布内侧的内折边,
[0025]贴靠于所述外层无纺布外侧的外折边,以及
[0026]连接于所述内折边和所述外折边的连接边;
[0027]所述鼻夹埋于所述外折边和所述外层无纺布之间,并且所述第一上熔接点和所述第二上熔接点均同时熔入所述内折边和所述外折边。
[0028]所述上横边处设有同时熔入所述外折边、所述外层无纺布、所述过滤层和所述内层无纺布的若干个熔接点,至少其中三个所述熔接点设于所述鼻夹的上侧、且沿着所述鼻夹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至少其中三个所述熔接点设于所述鼻夹的下侧、且沿着所述鼻夹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0029]所述口罩本体还包括压靠在所述内折边内侧的海绵条,所述熔接点熔入所述海绵条。
[0030]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0031]1、本申请将鼻夹的长度加大至口罩上横边长度的65%以上,使得该口罩在穿戴状态下,鼻夹不仅能够将口罩本体的顶部密封压靠在穿戴者的鼻梁处,而且在颧骨凸出部至面部后颊位置同样密封贴合,进而增强了口罩的阻隔性能。
[0032]2、相比于传统的平面口罩,本申请中加长鼻夹的两端部更加靠近与耳带和口罩本体的热压熔接点的横向距离减小。借助这一特性,本申请将耳带与口罩本体的两个热压熔接点分别布置于鼻夹的长度两侧,从而使得这两个热压熔接点在固定连接耳带和口罩本体的同时,还限制了鼻夹的横向位置,防止鼻夹大尺寸横向移动。可谓一举两得。
[0033]3、本申请在口罩本体的上横边单独设置了包边层,并将鼻夹从口罩本体内部移出至口罩本体的外部,固定于包边层和口罩本体之间,使鼻夹与口罩本体内部的过滤层隔开不接触,进而减小了鼻夹破坏(如划伤)口罩本体尤其是口罩本体内部过滤层的可能性。
[0034]4、口罩本体和包边层采用成熟的热压工艺固定连接,并通过巧妙设置各热压熔接点的位置将鼻夹限制在很小的活动空间,防止在口罩在穿戴时鼻夹乱移甚至跑出。
[0035]5、在口罩本体内侧设置的海绵条吸湿性较强,能够吸收呼出的热气,以避免热气流向眼部尤其是眼镜而影响视线。鼻夹和海绵条的配合使用,在穿戴过程中调节鼻夹以对口罩顶部定型时,海绵条在鼻夹的作用下能够很好的贴合人脸,减小口罩顶部与穿戴者面部的缝隙。此外,穿戴者面部受到的压迫感减小,且能够防滑。同时,柔软的海绵条折叠了包边层的内折边的“凸起”,提升口罩的穿戴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
[0037]图1是传统口罩在穿戴状态下的正视图。
[0038]图2是传统口罩在穿戴状态下的侧视图
[0039]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口罩,从内侧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口罩,从外侧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5是图4的A

A向剖面图。
[0042]图6是图4的B

B向剖面图。
[0043]图7是图4的C

C向剖面图。
[0044]图8是图4的D

D向剖面图。
[0045]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口罩在穿戴状态下的正视图。
[0046]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口罩在穿戴状态下的侧视图。
[0047]其中:
[0048]1‑
口罩本体,2

耳带;
[0049]10a

熔接点,12a

第一上熔接点,12b

第一下熔接点,12c

第二上熔接点, 12d

第二下熔接点;
[0050]1a

左竖边,1b

右竖边,1c

上横边,1d

下横边;
[0051]101

内层无纺布,102

外层无纺布,103

过滤层,104

包边层,105

鼻夹, 106

海绵条;
[00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面口罩,包括覆盖口鼻的口罩本体(1),所述口罩本体(1)包括:分别位于该口罩本体横向两侧的左竖边(1a)和右竖边(1b),分别位于该口罩本体竖向两侧的上横边(1c)和下横边(1d),埋于所述上横边内部、且沿着所述上横边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鼻夹(105);其特征在于,所述鼻夹(105)的长度不小于所述上横边(1c)长度的6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鼻夹(105)的长度不小于所述上横边(1c)长度的8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面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鼻夹(105)的长度不小于所述上横边(1c)长度的9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口罩,其特征在于,一条耳带(2)的两端与所述左竖边(1a)热压固接,并在所述左竖边(1a)处形成有竖向隔开的第一上熔接点(12a)和第一下熔接点(12b);另一条耳带(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右竖边(1b)热压固接,并在所述右竖边(1b)处形成有竖向隔开的第二上熔接点(12c)和第二下熔接点(12d),所述第一上熔接点(12a)和所述第二上熔接点(12c)分别布置于所述鼻夹(105)的长度两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面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口罩本体包括:内层无纺布(101),外层无纺布(102),以及位于所述外层无纺布和所述内层无纺布之间的过滤层(103);所述第一上熔接点(12a)、所述第一下熔接点(12b)、所述第二上熔接点(12c)和所述第二下熔接点(12d)均同时熔入所述内层无纺布(101)、所述外层无纺布(102)和所述过滤层(103)。6.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建民张晓燕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盛纳凯尔医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