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鼻内镜手术用吸引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8719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1: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经鼻内镜手术用吸引管,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该经鼻内镜手术用吸引管,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内壁螺纹连接有连接套管,所述连接套管的内壁与软管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软管的内部与连接管的内部相连通,所述软管的下方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连接管的表面固定镶嵌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内部与连接管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出料管的右侧设置有收集机构,所述连接管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固定管,所述固定管与连接管为一体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横杆、插杆、齿板和强力双面胶,解决了在狭长的鼻腔操作时,经鼻吸引器易与其他器械及内镜碰撞“打架”,且吸引器头端容易戳破鼻腔内黏膜或其他软组织的问题。破鼻腔内黏膜或其他软组织的问题。破鼻腔内黏膜或其他软组织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经鼻内镜手术用吸引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经鼻内镜手术用吸引管。

技术介绍

[0002]据调查及查阅文献,目前主要通过单侧或者双侧鼻孔,术者双手或加上助手双手,通过操作一根硬质内镜及数个经鼻专用手术器械,来完成经鼻内镜手术,吸引器作为重要的手术器械,可以吸除手术产生的烟雾、骨屑、血水等。
[0003]目前通用的经鼻吸引器为金属管状设计,需专门一只手来操控,且在狭长的鼻腔操作时,易与其他器械及内镜碰撞“打架”,且吸引器头端容易戳破鼻腔内黏膜或其他软组织,这些不便一直困扰从事此类手术的外科医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经鼻内镜手术用吸引管,具备便于操作,不易对对患者鼻内造成副损伤,不会与其他经鼻操作的器械碰撞的优点,以解决在狭长的鼻腔操作时,经鼻吸引器易与其他器械及内镜碰撞“打架”,且吸引器头端容易戳破鼻腔内黏膜或其他软组织的问题。
[0005]为实现便于操作,不易对对患者鼻内造成副损伤,不会与其他经鼻操作的器械碰撞的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经鼻内镜手术用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经鼻内镜手术用吸引管,包括连接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的内壁螺纹连接有连接套管(2),所述连接套管(2)的内壁与软管(3)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软管(3)的内部与连接管(1)的内部相连通,所述软管(3)的下方设置有限位机构(4),所述连接管(1)的表面固定镶嵌有出料管(5),所述出料管(5)的内部与连接管(1)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出料管(5)的右侧设置有收集机构(6),所述连接管(1)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固定管(7),所述固定管(7)与连接管(1)为一体结构,所述固定管(7)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滑块(8),两个所述滑块(8)与固定管(7)为一体结构,两个所述滑块(8)的表面均与推式盖板(9)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推式盖板(9)的上表面开设有水滴形缺口(10),所述推式盖板(9)的右侧螺纹镶嵌有螺纹杆(11),所述螺纹杆(11)的左端螺纹贯穿推式盖板(9)并与固定管(7)的表面活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鼻内镜手术用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4)包括第一半圆板(401)和支撑盒(402),所述第一半圆板(401)的表面通过合页与第二半圆板(403)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半圆板(401)位于第二半圆板(403)的上方,所述第一半圆板(401)和第二半圆板(403)的内侧面均与软管(3)的表面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半圆板(40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插杆(404),所述第二半圆板(403)的顶部开设有插槽(405),所述插杆(404)的表面与插槽(405)的内壁活动连接,所述插杆(404)的表面开设有斜槽(406),所述第二半圆板(403)的侧表面开设有通槽(407),所述通槽(407)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板(408),所述通槽(407)的内壁活动连接有活动板(409),所述活动板(409)的内壁与横杆(410)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横杆(410)的表面活动套接有弹簧(411),所述弹簧(411)的一端与活动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春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