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可提供加工精度的铰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7379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可提供加工精度的铰刀,涉及缸盖安全阀孔加工技术领域,包括新型铰刀柱,新型铰刀柱的尾部一体形成有铰刀座,新型铰刀柱的前半部开设有螺纹槽,新型铰刀柱的前端一体形成有铰刀刀头。上述方案,随动轴承座的内轴环固定套接于新型铰刀柱的尾端,五个弹性随动杆通过随动轴承座等距环绕分布于新型铰刀柱的外部,环形定位座通过五个弹性随动杆活动套装于新型铰刀柱的前部,在装置工作过程中,固定杆配合内置弹簧以及滑动杆把环形定位座压合于工件的加工面,利用固定杆配合滑动杆以及环形定位座为铰刀本体提供稳定的支撑,从而降低铰刀的震动,减小因加工震动产生的尺寸偏差,使工件的加工尺寸更加理想化。化。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可提供加工精度的铰刀


[0001]本技术涉及缸盖安全阀孔加工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可提供加工精度的铰刀。

技术介绍

[0002]在以往加工气缸盖安全阀孔时,需同时保证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但因尺寸较小,且加工深度较长,即使用合金铰刀加工,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效率较低,很容易造成超差现象,无法满足图纸技术要求,影响安全阀的装配要求。
[0003]而且以传统铰刀加工气缸盖安全阀孔不仅效率低下,无法达到理想效果,还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去研磨,保证其技术要求,降低了气缸盖安全阀孔的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可提供加工精度的铰刀,以解决现有的传统铰刀在加工气缸盖安全阀孔时,不仅效率低下,无法达到理想效果,还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去研磨,保证其技术要求,降低了气缸盖安全阀孔加工效率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可提供加工精度的铰刀,包括新型铰刀柱,所述新型铰刀柱的尾部一体形成有铰刀座,所述新型铰刀柱的前半部开设有螺纹槽,所述新型铰刀柱的前端一体形成有铰刀刀头,所述铰刀刀头侧面的中部开设有降挠孔洞,所述新型铰刀柱的尾端固定套接有随动轴承座,所述随动轴承座的活动外轴环固定安装有与所述新型铰刀柱呈水平平行分布的弹性随动杆,所述新型铰刀柱的前部通过所述弹性随动杆活动套接有环形定位座。
[0006]优选地,所述铰刀刀头为传动铰刀样式,所述螺纹槽开设于所述新型铰刀柱的前端与所述铰刀刀头尾部的连接处,所述铰刀座为莫氏传统铰刀座样式。
[0007]优选地,所述降挠孔洞开设于所述铰刀刀头的两个侧翼刀齿的中部,所述降挠孔洞的孔径为二十八毫米,约占所述铰刀刀头直径的五分之二。
[0008]优选地,所述随动轴承座的内轴环固定套接于所述新型铰刀柱的尾端,所述随动轴承座的活动外轴环与所述新型铰刀柱为活动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弹性随动杆的数量为五个,五个所述弹性随动杆的尾端均与所述随动轴承座活动外轴环的侧面为固定连接,五个所述弹性随动杆通过所述随动轴承座等距环绕分布于所述新型铰刀柱的外部。
[0010]优选地,所述弹性随动杆包括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内部开设有中空腔,所述中空腔的内部固定套装有内置弹簧,所述内置弹簧的活动端固定连接有与所述固定杆为活动连接的滑动杆。
[0011]优选地,所述内置弹簧的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中空腔的尾端,所述内置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滑动杆为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杆通过所述内置弹簧活动套接于所述中空腔内
部。
[0012]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3]上述方案中,采用新型铰刀结构,铰刀前部的铰刀刀头依然保持传统铰刀模式,但铰刀中段的新型铰刀柱前部开设螺纹槽形成新型的铰刀中段结构,在铰刀工作过程中,螺纹槽能够快速排出切削屑,防止因铰刀无法快速排出切削屑而使工件加工面被刮伤的问题,同时通过在铰刀刀头的中部开设降挠孔洞,降挠孔洞的孔径为铰刀刀头直径的五分之二,既能保证铰刀刀头的强度,也可以通过空洞减震的原理来降低铰刀的震动,从而减小因加工震动产生的尺寸偏差,使工件的加工尺寸更加理想化;所述随动轴承座的内轴环固定套接于新型铰刀柱的尾端,五个弹性随动杆通过随动轴承座等距环绕分布于新型铰刀柱的外部,环形定位座通过五个弹性随动杆活动套装于新型铰刀柱的前部,在装置工作过程中,固定杆配合内置弹簧以及滑动杆把环形定位座压合于工件的加工面,利用固定杆配合滑动杆以及环形定位座为铰刀本体提供稳定的支撑,从而降低铰刀的震动,减小因加工震动产生的尺寸偏差,使工件的加工尺寸更加理想化。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新型铰刀柱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随动轴承座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弹性随动杆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为:1、新型铰刀柱;2、铰刀座;3、螺纹槽;4、铰刀刀头;5、降挠孔洞;6、随动轴承座;7、弹性随动杆;8、环形定位座;71、固定杆;72、中空腔;73、内置弹簧;74、滑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20]如附图1至附图4,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可提供加工精度的铰刀,包括新型铰刀柱1,新型铰刀柱1的尾部一体形成有铰刀座2,新型铰刀柱1的前半部开设有螺纹槽3,新型铰刀柱1的前端一体形成有铰刀刀头4,铰刀刀头4侧面的中部开设有降挠孔洞5,新型铰刀柱1的尾端固定套接有随动轴承座6,随动轴承座6的活动外轴环固定安装有与新型铰刀柱1呈水平平行分布的弹性随动杆7,新型铰刀柱1的前部通过弹性随动杆7活动套接有环形定位座8。
[0021]如附图2,铰刀刀头4为传动铰刀样式,螺纹槽3开设于新型铰刀柱1的前端与铰刀刀头4尾部的连接处,铰刀座2为莫氏传统铰刀座样式;降挠孔洞5开设于铰刀刀头4的两个侧翼刀齿的中部,降挠孔洞5的孔径为二十八毫米,约占铰刀刀头4直径的五分之二。
[0022]具体的,采用新型铰刀结构,铰刀前部的铰刀刀头4依然保持传统铰刀模式,但铰刀中段的新型铰刀柱1前部开设螺纹槽3形成新型的铰刀中段结构,在铰刀工作过程中,螺纹槽3能够快速排出切削屑,防止因铰刀无法快速排出切削屑而使工件加工面被刮伤的问题,同时通过在铰刀刀头4的中部开设降挠孔洞5,降挠孔洞5的孔径为铰刀刀头4直径的五分之二,既能保证铰刀刀头4的强度,也可以通过空洞减震的原理来降低铰刀的震动,从而
减小因加工震动产生的尺寸偏差,使工件的加工尺寸更加理想化。
[0023]如附图3和附图4,随动轴承座6的内轴环固定套接于新型铰刀柱1的尾端,随动轴承座6的活动外轴环与新型铰刀柱1为活动连接;弹性随动杆7的数量为五个,五个弹性随动杆7的尾端均与随动轴承座6活动外轴环的侧面为固定连接,五个弹性随动杆7通过随动轴承座6等距环绕分布于新型铰刀柱1的外部;弹性随动杆7包括固定杆71,固定杆71的内部开设有中空腔72,中空腔72的内部固定套装有内置弹簧73,内置弹簧73的活动端固定连接有与固定杆71为活动连接的滑动杆74;内置弹簧73的一端固定安装于中空腔72的尾端,内置弹簧73的另一端与滑动杆74为固定连接,滑动杆74通过内置弹簧73活动套接于中空腔72内部。
[0024]具体的,随动轴承座6的内轴环固定套接于新型铰刀柱1的尾端,五个弹性随动杆7通过随动轴承座6等距环绕分布于新型铰刀柱1的外部,环形定位座8通过五个弹性随动杆7活动套装于新型铰刀柱1的前部,在装置工作过程中,固定杆71配合内置弹簧73以及滑动杆74把环形定位座8压合于工件的加工面,利用固定杆71配合滑动杆74以及环形定位座8为铰刀本体提供稳定的支撑,从而降低铰刀的震动,减小因加工震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可提供加工精度的铰刀,包括新型铰刀柱(1),所述新型铰刀柱(1)的尾部一体形成有铰刀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铰刀柱(1)的前半部开设有螺纹槽(3),所述新型铰刀柱(1)的前端一体形成有铰刀刀头(4),所述铰刀刀头(4)侧面的中部开设有降挠孔洞(5),所述新型铰刀柱(1)的尾端固定套接有随动轴承座(6),所述随动轴承座(6)的活动外轴环固定安装有与所述新型铰刀柱(1)呈水平平行分布的弹性随动杆(7),所述新型铰刀柱(1)的前部通过所述弹性随动杆(7)活动套接有环形定位座(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提供加工精度的铰刀,其特征在于,所述铰刀刀头(4)为传动铰刀样式,所述螺纹槽(3)开设于所述新型铰刀柱(1)的前端与所述铰刀刀头(4)尾部的连接处,所述铰刀座(2)为莫氏传统铰刀座样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提供加工精度的铰刀,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挠孔洞(5)开设于所述铰刀刀头(4)的两个侧翼刀齿的中部,所述降挠孔洞(5)的孔径为二十八毫米,约占所述铰刀刀头(4)直径的五分之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可提供加工精度的铰刀,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思远宋宝福王广文杨磊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海跃船舶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