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T增强用肘部固定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26933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CT增强用肘部固定支撑装置,包括:限位底板,其内侧开设有定位槽,且限位底板的上侧安装有限位柱;上限位板,其设置于限位柱的上侧,所述上限位板的左右两端的下侧均开设有用于预留留置针的预留槽,所述上限位板的上侧开设有防溜槽;安装机构,其设置于上限位板的上侧,且安装机构的外侧缠绕有缠绕带,所述缠绕带的外端连接有调节块,所述安装机构的内侧设置有固定于上限位板上侧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内侧安装有衔接杆。该CT增强用肘部固定支撑装置,便于根据不同肘部的直径尺寸进行固定,避免固定之后出现松弛或固定过紧的可能,且便于对固定后的肘部进行限位,确保限位稳定性。确保限位稳定性。确保限位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CT增强用肘部固定支撑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CT增强相关
,具体为一种CT增强用肘部固定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CT增强扫描是医学常用的一项检查技术,对于病人病情的诊断有较为重要作用。CT增强病人检查之前均需要在肘静脉埋置静脉留置针,埋完以后病人的手和肘关节需要固定一个基本的位置才能预防留置针漏出对病人进行伤害,也可以防止做增强检查时造影剂漏出对病人造成损伤,所以需要使用一个肘部固定支撑装置对病人的肘部进行支撑。
[0003]中国专利授权公开号为CN209437467U的一种儿童肘部约束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板,固定板上方设有U形凹陷区,U行凹陷区内设有魔术贴,魔术贴上粘贴设有弹性软垫,固定板底部左侧垂直设有第一固定扣、第二固定扣及第三固定扣,固定板底部右侧分别对应第一固定扣、第二固定扣及第三固定扣设有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及第三固定带,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及第三固定带与固定板连接端设有转动纽钉。
[000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不便于根据不同肘部的直径尺寸进行固定,容易导致固定之后出现松弛或固定过紧的可能,且不便于对固定后的肘部进行限位,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CT增强用肘部固定支撑装置,以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T增强用肘部固定支撑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不便于根据不同肘部的直径尺寸进行固定,且不便于对固定后的肘部进行限位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CT增强用肘部固定支撑装置,包括:
[0007]限位底板,其内侧开设有定位槽,且限位底板的上侧安装有限位柱;
[0008]上限位板,其设置于限位柱的上侧,且上限位板的下侧固定有限位杆,所述上限位板的下侧贯穿开设有用于预留留置针的预留槽,且上限位板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用于对限位柱限位的限位槽,所述上限位板的上侧开设有防溜槽,且上限位板的上表面固定有用于安装绷带的绷带定位座。
[0009]安装机构,其设置于上限位板的上侧,且安装机构的外侧缠绕有缠绕带,所述缠绕带的外端连接有调节块,所述安装机构的内侧设置有固定于上限位板上侧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内侧安装有衔接杆,且衔接杆的外侧设置有安装于固定座内的固定杆。
[0010]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机构包括安装座和定位杆;安装座,其内侧固定有用于安装缠绕带的定位杆。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对缠绕带进行相应的安装限位。
[0012]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座的纵截面呈“U”型,且安装座与防溜槽呈一一对应设置。
[00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防溜槽对安装座外侧安装的缠绕带进行限位,避免缠绕带产生随意移动而影响限位底板和上限位板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0014]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限位柱和限位杆的内侧呈倾斜设置,且限位柱和限位杆呈等间距交错设置,并且限位杆与限位底板内开设的定位槽呈卡合连接,而且限位柱与上限位板外侧开设的限位槽构成卡合连接。
[00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对在限位底板与上限位板之间的间距改变时,对肘部进行贴合限位。
[0016]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衔接杆的内侧等角度开设有内侧呈倾斜状的槽状结构,且衔接杆与固定座为转动连接,并且衔接杆的内端与调节块上侧设置的齿条结构构成啮合连接,而且固定座关于上限位板的中心呈左右对称设置。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对调节块的连接位置进行限位,避免调节块发生随意移动,同时也能够增加对调节块的限位稳定。
[0018]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杆与衔接杆内侧的槽状结构呈卡合连接,且固定杆通过弹簧与固定座构成弹性连接。
[00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对定位后的衔接杆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避免其随意转动。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CT增强用肘部固定支撑装置,便于根据不同肘部的直径尺寸进行固定,避免固定之后出现松弛或固定过紧的可能,且便于对固定后的肘部进行限位,确保限位稳定性。
[0021]1、通过衔接杆的内端与调节块上侧设置的齿条结构构成啮合连接,能够对调节块的连接位置进行适当的调节,从而使限位底板与上限位板之间的间距进行一定的调节和固定,且通过限位柱和限位杆的内侧呈倾斜设置,能在限位底板与上限位板之间的间距改变时,对肘部进行贴合限位,以便于根据不同肘部的直径尺寸进行固定,避免固定之后出现松弛或固定过紧的可能。
[0022]2、通过限位柱和限位杆呈等间距交错设置和限位杆与限位底板内开设的定位槽呈卡合连接,以及限位柱与上限位板外侧开设的限位槽构成卡合连接,便于对固定后的肘部进行限位,确保限位稳定性。
[0023]3、通过衔接杆的内侧等角度开设有内侧呈倾斜状的槽状结构和固定杆与衔接杆内侧的槽状结构呈卡合连接,以及固定杆通过弹簧与固定座构成弹性连接,能够对调节至适当位置后的调节块进行限位,以对定位后的衔接杆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避免其随意转动。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安装机构与上限位板连接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缠绕带与安装机构连接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衔接杆与固定座连接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技术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1、限位底板;2、限位柱;3、定位槽;4、上限位板;5、限位杆;6、限位槽;7、安装机构;701、安装座;702、定位杆;8、防溜槽;9、缠绕带;10、预留槽;11、固定座;12、衔接杆;
13、固定杆;14、调节块;15、绷带定位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CT增强用肘部固定支撑装置,包括限位底板1内侧开设有定位槽3,且限位底板1的上侧安装有限位柱2,上限位板4设置于限位柱2的上侧,且上限位板4的下侧固定有限位杆5,上限位板4的下侧贯穿开设有用于预留留置针的预留槽10,且上限位板4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用于对限位柱2限位的限位槽6,上限位板4的上侧开设有防溜槽8,且上限位板4的上表面固定有用于安装绷带的绷带定位座15,安装机构7设置于上限位板4的上侧,且安装机构7的外侧缠绕有缠绕带9,安装机构7包括安装座701和定位杆702,安装座701内侧固定有用于安装缠绕带9的定位杆702,缠绕带9的外端连接有调节块14,安装机构7的内侧设置有固定于上限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CT增强用肘部固定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限位底板,其内侧开设有定位槽,且限位底板的上侧安装有限位柱;上限位板,其设置于限位柱的上侧,且上限位板的下侧固定有限位杆,所述上限位板的左右两端的下侧均开设有用于预留留置针的预留槽,且上限位板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用于对限位柱限位的限位槽,所述上限位板的上侧开设有防溜槽,且上限位板的上表面固定有用于安装绷带的绷带定位座;安装机构,其设置于上限位板的上侧,且安装机构的外侧缠绕有缠绕带,所述缠绕带的外端连接有调节块,所述安装机构的内侧设置有固定于上限位板上侧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内侧安装有衔接杆,且衔接杆的外侧设置有安装于固定座内的固定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T增强用肘部固定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机构包括安装座和定位杆;安装座,其内侧固定有用于安装缠绕带的定位杆。3.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靖黄银花
申请(专利权)人:玉溪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