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灌溉和排涝两用泵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6393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灌溉和排涝两用泵站,其上游连接水源,下游出水端分别连接灌溉渠道和排涝河道;包括泵房、进水系统、灌溉系统和排涝系统,将灌溉和排涝机组分开布置,可按照出水方向分别布置灌溉系统和排涝系统;进水系统采用渠下涵,并使用立体交叉式排布将撇洪沟设置在渠下涵之上,解决了进水通道与撇洪沟相互交叉的问题,运用时二者互不影响;通过连接段连接排涝闸和泵房,一方面泵房和排涝闸施工时互不影响,另一方面根据排涝闸位置的不同,可以与泵房配合,调整排涝出水的方向,满足布置和排涝要求;本方案将一个泵站同时具有灌溉和排涝两种功能,节约了用地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源的利用率。源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灌溉和排涝两用泵站


[0001]本技术属于水利工程的
,特别涉及一种灌溉和排涝两用泵站。

技术介绍

[0002]泵站在水利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多见于灌溉或者排涝泵站,而同时具有高灌和低排功能的泵站较为少见。如何合理布置此类同时具有灌溉和排涝功能的泵站,满足泵站各项功能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灌溉和排涝两用泵站,其采用立交式进水系统排布,具有灌溉和排涝两种功能,布置紧凑、合理。
[0004]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灌溉和排涝两用泵站,进一步的,所述灌溉和排涝两用泵站,其上游连接水源,下游出水端分别连接灌溉渠道和排涝河道;所述灌溉和排涝两用泵站,包括泵房、进水系统、灌溉系统和排涝系统,其中,
[0006]所述泵房,正向进水端连接所述进水系统,正向出水端连接所述灌溉系统;所述泵房侧向设置第二出水端,所述第二出水端连接所述排涝系统;
[0007]所述进水系统,包括渠下涵;所述渠下涵将所述水源引入所述泵房;
[0008]所述灌溉系统,包括灌溉机组、出水管和出水池;其中,所述灌溉机组设置在所述泵房内;所述出水管连接所述泵房和所述出水池;其中,所述出水管沿所述灌溉渠道的边坡设置;所述出水池连接在所述灌溉渠道的进水端;
[0009]所述排涝系统,包括排涝机组、连接段、排涝闸、出水口和撇洪沟;其中,所述排涝机组设置在所述泵房内;所述泵房、所述连接段、所述排涝闸和所述出水口依次顺接;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排涝河道顺接;所述撇洪沟设置在所述渠下涵之上,所述撇洪沟和所述渠下涵呈立体交叉式排布。
[0010]进一步的,所述泵房的进水端设置有前池,所述前池的进水端与所述渠下涵连接;所述泵房在第二出水端设置有侧向压力水箱,所述侧向压力水箱与所述连接段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系统,还包括进水口和进水闸;其中,所述进水口连接所述水源;所述进水口为八字形,其沿进水方向渐缩,渐缩角不大于40
°
;所述进水闸连接所述进水口和所述渠下涵;所述进水闸包括,进水闸室、进水启闭机房和设置在所述进水启闭机房内的启闭设备,控制所述进水系统的进水流量。
[0012]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段为渐变式箱涵结构;所述连接段上设置有通气孔。
[0013]进一步的,所述前池为喇叭形,其沿水流方向渐扩。
[0014]进一步的,所述出水口为八字形,其沿水流方向渐扩,其渐扩角不大于40
°
;所述排涝闸,包括排涝闸室、排涝启闭机房和设置在所述排涝启闭机房内的启闭设备,控制所述排涝系统的出水流量。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将灌溉和排涝机组分开布置,可按照出水方向分别布置灌溉系统和排涝系统;其进水系统采用渠下涵,并使用立体交叉式排布将撇洪沟设置在渠下涵之上,解决了进水通道与撇洪沟相互交叉的问题,运用时二者互不影响;通过连接段连接排涝闸和泵房,一方面泵房和排涝闸施工时互不影响,另一方面根据排涝闸位置的不同,可以与泵房配合,调整排涝出水的方向,满足布置和排涝要求;本方案将一个泵站同时具有灌溉和排涝两种功能,节约了用地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平面布置图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本技术进水系统与泵房进水方向的剖面图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灌溉系统与泵房出水方向剖面图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排涝系统出水方向剖面图的示意图;
[0021]符号说明:
[0022]1.泵房、2.前池、3.渠下涵、4.进水闸、5.进水口、6.出水管、7.灌溉出水池、8.连接段、9.排涝闸、10出水口、11.撇洪沟。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限制。
[0024]如图1

4所示,一种灌溉和排涝两用泵站,其上游连接水源,下游出水端分别连接灌溉渠道和排涝河道;灌溉和排涝两用泵站,包括泵房1、进水系统、灌溉系统和排涝系统;泵房1作为核心建筑,其正向进水端连接进水系统,正向出水端连接灌溉系统;泵房侧向设置第二出水端,第二出水端连接排涝系统;泵房1室内地坪之上进水侧布置厂房,出水侧布置电气设备间,优选的,泵房采用墩墙式或块基型结构;对机组进行布置时,满足机组安装、运行、检修、管理的需要,通过复核计算加以调整;泵房1上游端设置有喇叭形的前池2;其沿水流方向渐扩,优选的,采用挡墙或U型结构。
[0025]进水系统,其包括渠下涵3、进水口5和进水闸4;其中,渠下涵3与前池2的进水端顺接;渠下涵3,其起连接过水作用,采用箱涵结构,渠下涵3的箱涵的过水断面面积根据流速进行控制,矩形过水断面的面积满足流速大于不淤流速;进水口5连接水源;进水口5为八字形,其沿进水方向渐缩,其渐缩角不大于40
°
,优选的,进水口5侧壁采用圆弧形或直线形;进水闸4连接进水口5和渠下涵3,进水闸4包括,进水闸室、进水启闭机房和设置在所述进水启闭机房内的启闭设备,控制所述进水系统的进水流量,根据流量大小,进水闸的尺寸和型号可以对应调整。
[0026]灌溉系统,其位于泵房1的正向出水端,包括灌溉机组、出水管6和灌溉出水池7,其中,所述灌溉机组设置在所述泵房内,优选的,灌溉机组设置在泵房1室内地坪之下进水侧的左侧,泵房1出水侧左侧布置空箱,连接出水管6;出水管6连接泵房的空箱和灌溉出水池7;出水管6采用钢管;出水管6沿灌溉渠道的边坡设置,明管时布置镇墩和支墩;灌溉出水池7设置在灌溉渠道的进水端,灌溉出水池7与灌溉渠道顺接,优选的,出水池7为矩形或八字
形。
[0027]排涝系统,其位于泵房1侧向的设置的第二出水端,包括排涝机组、连接段8、排涝闸9、排涝出水口10和撇洪沟11;撇洪沟11设置在渠下涵3之上,撇洪沟11和渠下涵3呈立体交叉式排布;解决了进水通道与撇洪沟11相互交叉的问题,运用时二者互不影响;排涝机组设置在所述泵房1内,优选的,排涝机组设置在泵房1室内地坪之下进水侧的右端,第二出水端位于泵房1的右侧;泵房1的第二出水端布置侧向压力水箱,用于连接排涝系统;连接段8一端连接泵房1的侧向压力水箱,一端连接排涝闸9;连接段8为渐变式箱涵结构,采用钢筋砼,强度等级不小于C25,连接段8上设置有通气孔,起到过水和连接作用,通过连接段8连接排涝闸9和泵房1,一方面泵房1和排涝闸9施工时互不影响,另一方面根据排涝闸9位置的不同,连接段8可以与泵房1配合,调整排涝出水的方向,满足布置和排涝要求;排涝出水口10与排涝河道顺接;排涝出水口10口为八字形,其沿水流方向渐扩,其渐扩角不大于40
°
;排涝闸9设置在排涝出水口10和连接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灌溉和排涝两用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溉和排涝两用泵站,其上游连接水源,下游出水端分别连接灌溉渠道和排涝河道;所述灌溉和排涝两用泵站,包括泵房、进水系统、灌溉系统和排涝系统,其中,所述泵房,正向进水端连接所述进水系统,正向出水端连接所述灌溉系统;所述泵房侧向设置第二出水端,所述第二出水端连接所述排涝系统;所述进水系统,包括渠下涵;所述渠下涵将所述水源引入所述泵房;所述灌溉系统,包括灌溉机组、出水管和灌溉出水池;其中,所述灌溉机组设置在所述泵房内;所述出水管连接所述泵房和所述灌溉出水池;其中,所述出水管沿所述灌溉渠道的边坡设置;所述灌溉出水池连接在所述灌溉渠道的进水端;所述排涝系统,包括排涝机组、连接段、排涝闸、排涝出水口和撇洪沟;其中,所述排涝机组设置在所述泵房内;所述泵房、所述连接段、所述排涝闸和所述排涝出水口依次顺接;所述排涝出水口与所述排涝河道顺接;所述撇洪沟设置在所述渠下涵之上,所述撇洪沟和所述渠下涵呈立体交叉式排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溉和排涝两用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房的进水端设置有前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戚庆军李大亮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