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引机的前置编码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5434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曳引机的前置编码器结构,其使得编码器的更换快捷方便。其包括机座、定子组件、转子组件、编码器本体、曳引轮;所述机座的中心设置有中心孔,所述转子组件套装于所述机座的对应轴向前端,所述定子组件安装于所述机座的轴向后端,所述转子组件的后端转子和所述定子组件形成电机区域,所述转子组件的前端外周固套有所述曳引轮,所述转子组件的前端面固装有编码器盖板,所述编码器盖板的朝向所述中心孔的位置固接有所述编码器本体,所述编码器本体置于所述中心孔内。编码器本体置于所述中心孔内。编码器本体置于所述中心孔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曳引机的前置编码器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曳引机结构的
,具体为曳引机的前置编码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曳引机是电梯的动力装置,电机转动带动曳引轮转动,曳引轮上的钢丝绳拖动轿厢和对重作相对运动,使轿厢在井道中沿导轨往复运行,编码器是曳引机上的重要设备,现有技术中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机均是后置编码器,由于空间狭小,现场维护时发现编码器一旦损坏,需要拆卸主机才能进行编码器更换。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曳引机的前置编码器结构,其使得编码器的更换快捷方便。
[0004]曳引机的前置编码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机座、定子组件、转子组件、编码器本体、曳引轮;所述机座的中心设置有中心孔,所述转子组件套装于所述机座的对应轴向前端,所述定子组件安装于所述机座的轴向后端,所述转子组件的后端转子和所述定子组件形成电机区域,所述转子组件的前端外周固套有所述曳引轮,所述转子组件的前端面固装有编码器盖板,所述编码器盖板的朝向所述中心孔的位置固接有所述编码器本体,所述编码器本体置于所述中心孔内。
[0005]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0006]所述机座的中心为内凹中心孔,所述机座包括轴承安装套筒、连接锥套、径向连接环、外部座体,所述轴承安装套筒的后端固接连接锥套,所述连接锥套自前而后扩口布置,所述连接锥套的外环面为圆环面,所述连接锥套的后端连接径向连接环的径向内端,所述径向连接环的径向外端连接所述外部座体的后端,所述外部座体朝向前布置,所述外部座体的内壁和所述连接锥套的圆环面间形成电机组装腔;
[0007]所述圆环面上固设有所述定子组件;
[0008]所述转子组件包括圆环套筒、第一径向侧凸环、第一轴向过渡套筒、第二径向侧凸环、第二轴向套筒,所述圆环套筒通过两个轴向间隔布置的轴承套装于所述轴承安装套筒的外环周,所述圆环套筒的外环周上设置有第一径向侧凸环,所述第一径向侧凸环的径向外周连接所述第一轴向过渡套筒的轴向前端,所述第一轴向过渡套筒的轴向后端连接第二径向侧凸环的径向内端,所述第二径向侧凸环的径向外端连接所述第二轴向套筒的轴向前端,所述第二轴向套筒插装于所述定子组件的外环周的空间内布置,所述第二轴向套筒的内壁上固装转子磁轭组件;
[0009]所述编码器盖板通过环布的螺栓固接所述圆环套筒的前端面;
[0010]所述曳引轮的前部下凸环板通过环布的螺栓固接所述第一径向侧凸环的对应前部外环面;
[0011]轴承安装套筒相对于轴承的前端固装有锁止环,确保轴承的定位准确可靠;
[0012]所述外部座体的对应于所述第二轴向套筒区域的两侧分别固装有制动器,所述制动器通过对第二轴向套筒的外环壁的制动、从而对曳引轮进行制动;
[0013]所述外部座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承座板;
[0014]所述外部座体的顶部两侧分别设置有吊装孔;确保搬运快捷方便;
[0015]所述外部座体的顶部还设置有接线盒,确保整个结构的组装方便。
[00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由于转子组件的前端面固装有编码器盖板,编码器盖板的朝向中心孔的位置固接有编码器本体,编码器本体置于中心孔内,其使得编码器本体位于曳引机主机的前端,当需要更换编码器时,只需查下编码器盖板即可完成更换,且由于编码器本体位于中心孔内,使得整个结构占用的空间变小,有利于适应不同狭小空间布置。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
[0018]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19]图3为1的侧视图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名称如下:
[0021]机座1、定子组件2、转子组件3、编码器本体4、曳引轮5、前部下凸环板51、中心孔6、编码器盖板7、检视孔槽71、轴承安装套筒8、连接锥套9、圆环面91、径向连接环10、外部座体11、电机组装腔12、圆环套筒13、第一径向侧凸环14、第一轴向过渡套筒15、第二径向侧凸环16、第二轴向套筒 17、轴承18、转子磁轭组件19、锁止环20、制动器21、支承座板22、吊装孔23、接线盒24。
具体实施方式
[0022]曳引机的前置编码器结构,见图1

图3:其包括机座1、定子组件2、转子组件3、编码器本体4、曳引轮5;机座1的中心设置有中心孔6,转子组件3套装于机座1的对应轴向前端,定子组件2安装于机座1的轴向后端,转子组件3的后端转子和定子组件2形成电机区域,转子组件3的前端外周固套有曳引轮5,转子组件3的前端面固装有编码器盖板7,编码器盖板7的朝向中心孔6的位置固接有编码器本体4,编码器本体4置于中心孔6内。
[0023]机座1的中心为内凹的中心孔6,机座1包括轴承安装套筒8、连接锥套9、径向连接环10、外部座体11,轴承安装套筒8的后端固接连接锥套9,连接锥套9自前而后扩口布置,连接锥套9的外环面为圆环面91,连接锥套9 的后端连接径向连接环10的径向内端,径向连接环10的径向外端连接外部座体11的后端,外部座体11朝向前布置,外部座体11的内壁和连接锥套9 的圆环面91间形成电机组装腔12;
[0024]圆环面91上固设有定子组件2;
[0025]转子组件3包括圆环套筒13、第一径向侧凸环14、第一轴向过渡套筒15、第二径向侧凸环16、第二轴向套筒17,圆环套筒13通过两个轴向间隔布置的轴承18套装于轴承安装套筒8的外环周,圆环套筒13的外环周上设置有第一径向侧凸环14,第一径向侧凸环14的径向外周连接第一轴向过渡套筒 15的轴向前端,第一轴向过渡套筒15的轴向后端连接第二径向侧凸环16的径向内端,第二径向侧凸环16的径向外端连接第二轴向套筒17的轴向前端,第二轴向套筒17插装于定子组件2的外环周的空间内布置,第二轴向套筒17 的内壁上
固装转子磁轭组件19;
[0026]编码器盖板7通过环布的螺栓固接圆环套筒13的前端面;编码器盖板7 的中心区域外周开设有检视孔槽71;
[0027]曳引轮5的前部下凸环板51通过环布的螺栓固接第一径向侧凸环14的对应前部外环面;
[0028]轴承安装套筒8相对于轴承18的前端固装有锁止环20,确保轴承18的定位准确可靠;
[0029]外部座体11的对应于第二轴向套筒17区域的两侧分别固装有制动器21,制动器21通过对第二轴向套筒17的外环壁的制动、从而对曳引轮5进行制动;
[0030]外部座体11的底部设置有支承座板22;
[0031]外部座体11的顶部两侧分别设置有吊装孔23;确保搬运快捷方便;
[0032]外部座体11的顶部还设置有接线盒24,确保整个结构的组装方便。
[0033]其工作原理如下:由于转子组件的前端面固装有编码器盖板,编码器盖板的朝向中心孔的位置固接有编码器本体,编码器本体置于中心孔内,其使得编码器本体位于曳引机主机的前端,当需要更换编码器时,只需查下编码器盖板即可完成更换,且由于编码器本体位于中心孔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曳引机的前置编码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机座、定子组件、转子组件、编码器本体、曳引轮;所述机座的中心设置有中心孔,所述转子组件套装于所述机座的对应轴向前端,所述定子组件安装于所述机座的轴向后端,所述转子组件的后端转子和所述定子组件形成电机区域,所述转子组件的前端外周固套有所述曳引轮,所述转子组件的前端面固装有编码器盖板,所述编码器盖板的朝向所述中心孔的位置固接有所述编码器本体,所述编码器本体置于所述中心孔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机的前置编码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的中心为内凹中心孔,所述机座包括轴承安装套筒、连接锥套、径向连接环、外部座体,所述轴承安装套筒的后端固接连接锥套,所述连接锥套自前而后扩口布置,所述连接锥套的外环面为圆环面,所述连接锥套的后端连接径向连接环的径向内端,所述径向连接环的径向外端连接所述外部座体的后端,所述外部座体朝向前布置,所述外部座体的内壁和所述连接锥套的圆环面间形成电机组装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曳引机的前置编码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面上固设有所述定子组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曳引机的前置编码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包括圆环套筒、第一径向侧凸环、第一轴向过渡套筒、第二径向侧凸环、第二轴向套筒,所述圆环套筒通过两个轴向间隔布置的轴承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敏刚郭德玲严晓徐亮喻玮玮陆娉沈志妹陆金菊沈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弗尔德驱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