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高效土壤治理用修复还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24973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2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全自动高效土壤治理用修复还原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方设有混合筒,密封盖上表面中心位置安装有电机,且输出轴同轴连接有转轴,转轴底部设有U型刮板,转轴圆周外壁上设有搅拌叶,环形槽中设有喷淋环,混合筒圆周外壁上设有支撑柱,水箱顶部安装有水泵,混合筒底部安装有内部连通的排料管;该全自动高效土壤治理用修复还原装置,混合筒圆周外壁上安装喷淋环,在水箱与水泵的配合下,便于对内部的进行均匀的喷淋药液,电机与转轴配合,U型刮板与搅拌叶的配合,避免混合筒内部有大块颗粒沉淀,影响到与药液均匀混合使用,接引板配合使用,便于接引从排料管中排出的土壤。便于接引从排料管中排出的土壤。便于接引从排料管中排出的土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自动高效土壤治理用修复还原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土壤修复
,具体为一种全自动高效土壤治理用修复还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土壤污染严重,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0003]土壤治理修复中,土壤与修复药液混合不均匀,影响到对污染物的处理,土壤中还会混合大块石块,混合搅拌时,底部容易沉淀,不易让土壤与药液均匀混合,治理后的土壤不易排出,整个装置便于灵活移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高效土壤治理用修复还原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全自动高效土壤治理用修复还原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方设有混合筒,所述混合筒内部呈空心圆柱状,所述混合筒顶部设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上表面中心位置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穿过密封盖,且输出轴同轴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底部设有 U型刮板,所述转轴圆周外壁上设有若干个搅拌叶,所述混合筒圆周外壁上靠近顶部边缘处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中设有喷淋环,所述喷淋环上设有若干个喷头,所述喷头端部延伸至混合筒内部,所述混合筒圆周外壁上设有若干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底座连接,所述底座上表面还设有水箱,所述水箱外壁上靠近顶部位置嵌设有与内部连通的进水管,所述水箱外壁上靠近底部位置嵌设有与内部连通的出水管,所述水箱顶部安装有水泵,所述水泵通过软管与喷淋环连接,所述混合筒底部安装有内部连通的排料管,所述排料管上设有阀门,所述底座上表面与排料管对应的位置还设有接引板。
[0007]优选的,所述底座下表面设有若干个万向轮,所述万向轮呈环形等间距分布,所述万向轮通过螺栓与底座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支撑柱呈环形等间距,所述支撑柱与混合筒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支撑柱底部与底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密封盖上表面还嵌设有与内部相连通的进料斗,所述进料斗与密封盖熔接固定,所述电机通过螺栓与密封盖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转轴焊接固定,所述转轴与U型刮板焊接固定,所述U 型刮板与混合筒内壁紧密贴合,所述搅拌叶呈等间距分布,所述搅拌叶与转轴焊接固定。
[0011]优选的,所述水箱通过螺栓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进水管、出水管均与水箱熔接固定,所述进水管、出水管端部均配设有橡胶塞,所述水泵通过螺栓与水箱固定连接,所述喷
淋环与水泵上的软管熔接固定,所述喷淋环的宽度与环形槽的宽度相适配,所述喷淋环通过螺栓与混合筒固定连接,所述喷头呈环形等间距分布,所述喷头与喷淋环为一体成型结构。
[0012]优选的,所述排料管与混合筒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阀门通过螺栓与排料管固定连接,所述接引板呈倾斜状,所述接引板通过螺栓与底座固定连接。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技术混合筒圆周外壁上安装喷淋环,在水箱与水泵的配合下,便于对内部的进行均匀的喷淋药液,便于药液与土壤的均匀接触混合,电机与转轴配合,U型刮板与搅拌叶的配合,避免混合筒内部有大块颗粒沉淀,影响到与药液均匀混合使用,接引板配合使用,便于接引从排料管中排出的土壤。
[0015]2.本技术万向轮安装,便于整个装置灵活的移动,密封盖配合对混合筒进行密封,进料斗加设,便于持续为内部添加需要修复的土壤,阀门控制混合筒内部的混合修复后的土壤排放,进水管与出水管配合,便于往水箱内部添加的对应的混合药物。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全自动高效土壤治理用修复还原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全自动高效土壤治理用修复还原装置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混合筒与水箱组合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电机与密封盖组合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的混合筒框架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各个标号意义为:
[0022]1、底座;10、万向轮;11、接引板;
[0023]2、混合筒;20、环形槽;21、支撑柱;22、排料管;220、阀门;
[0024]3、密封盖;30、进料斗;
[0025]4、电机;40、转轴;41、U型刮板;42、搅拌叶;
[0026]5、水箱;50、进水管;51、出水管;
[0027]6、水泵;60、喷淋环;61、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1]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32]一种全自动高效土壤治理用修复还原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上方设有混合筒2,混合筒2内部呈空心圆柱状,混合筒2顶部设有密封盖3,密封盖3上表面中心位置安装有电机4,电机4的输出轴穿过密封盖3,且输出轴同轴连接有转轴40,转轴40底部设有 U型刮板41,转轴40圆周外壁上设有若干个搅拌叶42,混合筒2圆周外壁上靠近顶部边缘处开设有环形槽20,环形槽20中设有喷淋环60,喷淋环60上设有若干个喷头61,喷头61端部延伸至混合筒2内部,混合筒2圆周外壁上设有若干个支撑柱21,支撑柱21与底座1连接,底座1上表面还设有水箱5,水箱5外壁上靠近顶部位置嵌设有与内部连通的进水管50,水箱5外壁上靠近底部位置嵌设有与内部连通的出水管51,水箱5顶部安装有水泵6,水泵6通过软管与喷淋环60连接,混合筒2底部安装有内部连通的排料管 22,排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高效土壤治理用修复还原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方设有混合筒(2),所述混合筒(2)内部呈空心圆柱状,所述混合筒(2)顶部设有密封盖(3),所述密封盖(3)上表面中心位置安装有电机(4),所述电机(4)的输出轴穿过密封盖(3),且输出轴同轴连接有转轴(40),所述转轴(40)底部设有U型刮板(41),所述转轴(40)圆周外壁上设有若干个搅拌叶(42),所述混合筒(2)圆周外壁上靠近顶部边缘处开设有环形槽(20),所述环形槽(20)中设有喷淋环(60),所述喷淋环(60)上设有若干个喷头(61),所述喷头(61)端部延伸至混合筒(2)内部,所述混合筒(2)圆周外壁上设有若干个支撑柱(21),所述支撑柱(21)与底座(1)连接,所述底座(1)上表面还设有水箱(5),所述水箱(5)外壁上靠近顶部位置嵌设有与内部连通的进水管(50),所述水箱(5)外壁上靠近底部位置嵌设有与内部连通的出水管(51),所述水箱(5)顶部安装有水泵(6),所述水泵(6)通过软管与喷淋环(60)连接,所述混合筒(2)底部安装有内部连通的排料管(22),所述排料管(22)上设有阀门(220),所述底座(1)上表面与排料管(22)对应的位置还设有接引板(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高效土壤治理用修复还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下表面设有若干个万向轮(10),所述万向轮(10)呈环形等间距分布,所述万向轮(10)通过螺栓与底座(1)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高效土壤治理用修复还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21)呈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风田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再绿土壤修复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