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建国专利>正文

基于人工智能的双向防坠保护电梯及其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22436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8 0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双向防坠保护电梯及其控制方法,电梯包括有井道和控制系统,井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轿箱,控制系统控制轿箱在井道内上下和/或左右移动,井道上安装有导轨,轿箱沿导轨上下和/或左右移动;在导轨上设置有安全单元和检测单元,其中,安全单元由安全定位结构和双向安全座构成,安全定位结构具有安全RFID,检测单元具有检测RFID;安全RFID与检测RFID均能标注绝对楼层数值。安全RFID用于楼层检测、轿箱速度检测和轿箱平衡检测等;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层间速度和校准楼层等,实现超速不过层;在上升、下降超速时,轿箱经过双向安全座时,轿箱会被拦截,停在确定位置,实现安全保护的目的,安全性能高。安全性能高。安全性能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人工智能的双向防坠保护电梯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
,特别是涉及运用于新建的房屋结构,或用于现有老电梯的升级改造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双向防坠保护电梯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我们都知道传统电梯的坠落,“电梯惊魂”经常上演。特别对严重超截等灾难性事件束手无策,究其原因是结构问题。电梯的传统防坠落安全结构与动作过程:限速器(超速触发)
---
钢丝绳
---
安全钳操控机构
----
安全钳(夹持摩擦导轨直至停止)。限速器是靠(超速)离心触发的,以2米/秒为例,合格的动作速度范围2.3~2.63米/秒,具体触发动作速度取决于限速器工况,钢丝绳的传导与安全钳操控机构的提拉所用时间不确定,安全钳夹持摩擦导轨直至停止消耗动能,滑行距离不确定。三个不确定最终导致无法准确定位轿厢能在何处停驻,若停在楼层中间,营救困难,乘员也会因被困时间过长或从轿厢爬出而出现二次受伤,对严重超截更是无法保护。
[0003]电梯是民用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运行的重要设施;现有的电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双向防坠保护电梯,包括有井道和控制系统,所述井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轿箱,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轿箱在所述井道内上下和/或左右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上安装有导轨,所述轿箱沿所述导轨上下和/或左右移动;在所述导轨上设置有安全单元和检测单元,其中,所述安全单元由安全定位结构和双向安全座构成,所述安全定位结构具有安全RFID,所述检测单元具有检测RFID;所述安全RFID与检测RFID均能标注绝对楼层数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双向防坠保护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定位结构上还设置有若干个安全定位固定孔,用于将所述安全定位结构与所述井道上的导轨固定连接;所述双向安全座具有导滑件、锁卡和安全座固定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双向防坠保护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滑件分为上导滑固定块和下导滑固定块,所述锁卡活动固定在所述上导滑固定块和下导滑固定块之间;其中,所述锁卡由通过弹簧连接的两个半圆锁卡组成,所述半圆锁卡具有活动固定孔和半圆缺口,两个半圆缺口组合成所述锁卡的卡口;所述上导滑固定块和下导滑固定块均具有固定立柱嵌入至所述活动固定孔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双向防坠保护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滑固定块与下导滑固定块结构相同;所述上导滑固定块从上端开口处往内收缩至下端开口,所述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均呈圆形,所述下端开口靠近所述锁卡的卡口;相对应的,所述下导滑固定块的下端开口靠近所述锁卡的卡口。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双向防坠保护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轿箱的底部或顶部设置有支架及控制部,所述支架及控制部上装有RFID读写检测器、智慧控制板、音圈电机和支架滑轮;安全推杆在所述智慧控制板的控制下,由所述音圈电机驱动,执行收进和推出动作;所述安全推杆上设置有圆锥杆,所述圆锥杆上下端均设置有与所述锁卡卡合的凹槽。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双向防坠保护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及控制部包括有支架体,所述RFID读写检测器与所述支架体连接;还包括有推杆组件,所述推杆组件沿所述支架体上的支架滑轮收进或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国张然
申请(专利权)人:吴建国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