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D型体外循环管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22408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7: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D型体外循环管路,包括台上包和台下包,所述台上包包含管路一,所述管路一包括首段管路、测压管路、三通接头、中段管路和尾段管路,其中首段管路包括首段端头管路和首段主管路;中段管路包括前中段管路、中间管路和后中段管路;尾段管路包括尾段主管路和尾段端头管路;首段端头管路尺寸为φ1/4*5cm,首段主管路尺寸为φ5/32*35cm,前中段管路尺寸为φ5/32*60cm,中间管路尺寸为φ1/4*10cm,后中段管路尺寸为φ3/16*55cm,尾段主管路尺寸为φ3/16*25cm;尾段端头管路尺寸为φ1/4*5cm,两个支管路尺寸均为φ5/32*5cm;所述台下包包含泵管,所述泵管的尺寸为φ3/16*120cm;能够实现整合管路,杜绝组装错误。杜绝组装错误。杜绝组装错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D型体外循环管路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D型体外循环管路。

技术介绍

[0002]以往体外循环动静脉管路及主泵管为一条长管道,约3m和2m,使用前都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半小时左右)进行设计、剪切、组装,并反复加固。另外在设计、剪切管道过程中,只能凭借个人经验,导致管路长短不一。过长,预充增大,致血液过度稀释或增加异体库血使用量,不利于血液保护并由此带来相关的并发症;过短,引起管道弯折,导致意外发生。使体外循环人员精神压力增大,在组装时还容易造成手腕劳损等。
[0003]随着技术进步和保护意识的增强,虽然近年来也有不少单位对体外循环管路进行组装改进,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尤其是管道整体偏长、组装管路耗时耗力、预充较大、使用较多异体库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D型体外循环管路套包,可最大程度解决上述问题,尤其是整合管路,让管路组装好,最大程度减少预充,同时保持接口尺寸与膜式氧合器及储血罐相匹配,可直接代替现有管路使用,利于推广,达到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D型体外循环管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台上包和台下包,所述台上包包含管路一,所述管路一包括首段管路、测压管路、三通接头、中段管路和尾段管路,其中首段管路包括通过一个φ1/4*5/32的直接头一连在一起的首段端头管路和首段主管路;中段管路包括通过φ5/32*1/4和φ1/4*3/16的两个直接头二连接在一起的前中段管路、中间管路和后中段管路;尾段管路包括通过一个φ3/16*1/4的直接头三连在一起的尾段主管路和尾段端头管路,首段主管路、测压管路、前中段管路的一端通过φ5/32*5/32*5/32的三通接头连接在一起,尾段主管路通过φ3/16*3/16的第一带侧孔直接头连接于后中段管路;测压管路包括通过φ5/32*5/32的第二带侧孔直接头连在一起的两段支管路,第一带侧孔直接头的侧孔上连接有第一三通开关,第二带侧孔直接头上连接有第二三通开关;首段端头管路尺寸为φ1/4*5cm,首段主管路尺寸为φ5/32*35cm,前中段管路尺寸为φ5/32*60cm,中间管路尺寸为φ1/4*10cm,后中段管路尺寸为φ3/16*55cm,尾段主管路尺寸为φ3/16*25cm;尾段端头管路尺寸为φ1/4*5cm,两个支管路尺寸均为φ5/32*5cm;所述台下包包含泵管,所述泵管的尺寸为φ3/16*120c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D型体外循环管路,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红珍崔洁董晏甫姚尧李洁杨利群徐颖叶茂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