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节能型建筑给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202381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7: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环保节能型建筑给排水系统,包括:天台;支撑座,若干个所述支撑座分别沿上下方向固定安置在所述天台底端的左右两侧;绿植养护区,所述绿植养护区设置在所述天台的顶端中部位置;蓄水箱,所述蓄水箱固定连接在若干个所述支撑座的底端;基台,所述基台固定安置在所述蓄水箱的底端;净化机构,所述净化机构安置在位于左侧的所述蓄水箱的左端;防堵机构,所述防堵机构设置在所述天台的底端,且位于所述净化机构的上方。该环保节能型建筑给排水系统,能够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降低市政对高层建筑上的供水压负担,还能够有效实现对雨水中的杂质进行拦截和过滤,并始终能够保证清洁能力。始终能够保证清洁能力。始终能够保证清洁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环保节能型建筑给排水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给排水系统
,具体为一种环保节能型建筑给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给水排水系统是为人们的生活、生产、市政和消防提供用水和废水排除设施的总称,向各种不同类别的用户供应满足不同需求的水量和水质,同时承担用户排除废水的收集、输送和处理,达到消除废水中污染物质对于人体健康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0003]现如今部分人们在高层建筑上开始种植绿植,但是高层上供水成本较高,此外,在雨天雨水随着排水管道流入地下,对雨水的利用率较差,并且在雨水流入地下的过程中会参杂部分杂质和树叶,容易造成排水管道阻塞的情况,为建筑的排水性能增加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保节能型建筑给排水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提出的对雨水的利用较差和雨水容易阻塞建筑管道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环保节能型建筑给排水系统,包括:
[0006]天台;
[0007]支撑座,若干个所述支撑座分别沿上下方向固定安置在所述天台底端的左右两侧;
[0008]绿植养护区,所述绿植养护区设置在所述天台的顶端中部位置;
[0009]蓄水箱,所述蓄水箱固定连接在若干个所述支撑座的底端;
[0010]基台,所述基台固定安置在所述蓄水箱的底端;
[0011]净化机构,所述净化机构安置在位于左侧的所述蓄水箱的左端;
[0012]防堵机构,所述防堵机构设置在所述天台的底端,且位于所述净化机构的上方。
[0013]优选的,所述蓄水箱处还连接有: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净化机构和所述蓄水箱之间;绿植供水管,所述绿植供水管沿上下方向设置在所述蓄水箱的内腔中,其顶端延伸至所述绿植养护区,中部与水泵相接;喷头,所述喷头固定安置在所述绿植供水管的顶端;满载状态排水管,所述满载状态排水管固定连接在所述蓄水箱的内腔右侧顶端,其底端延伸至所述基台的下方;用水端输送管,所述用水端输送管固定连接在所述蓄水箱的右侧。
[0014]优选的,所述净化机构包括有:箱体,所述箱体固定安置在所述蓄水箱的左侧外壁上;淤泥沉积传感器,所述淤泥沉积传感器固定安置在所述箱体的右侧内腔内壁上;托架,所述托架固定安置在所述箱体的右侧底端;第一电动推杆,所述第一电动推杆沿上下方向固定安置在所述托架的顶端;密封块,所述密封块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的顶端;连通管,所述连通管固定安置在所述箱体内腔中部的内部上;盖板,所述盖板开合的设置在所述箱体的顶端。
[0015]优选的,所述连通管呈倾斜状态安装,其右端与所述淤泥沉积传感器处于同一水平高度。
[0016]优选的,所述防堵机构包括有:罩板,所述罩板固定安置在所述天台底端左侧位置;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沿上下方向固定安置在所述罩板的底端;拦截组件,所述拦截组件活动安置在所述罩板的内侧;第二电动推杆,所述第二电动推杆的两端分别通过销轴主动连接于所述天台底端左侧的内腔中和拦截组件的底端左侧;集废箱,所述集废箱放置在所述净化机构的上方。
[0017]优选的,所述拦截组件包括有:转轴,所述转轴沿前后方向并可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设置在所述罩板的内腔右侧;拦截板,所述拦截板套接于所述转轴外壁左侧;第一漏水孔和第二漏水孔,若干个所述第一漏水孔和第二漏水孔分别开设在所述拦截板的左右两侧;水位传感器,所述水位传感器固定安置在所述拦截板的顶端左侧中部位置。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环保节能型建筑给排水系统,能够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替代现如今人们采用的集中供水来浇灌绿植的方案,降低市政对高层建筑上的供水负荷,此外通过本装置中的净化机构和防堵机构能够有效实现对雨水中的杂质进行拦截和过滤,并始终能够保证清洁能力,可有效防止雨水中参杂部分杂质和树叶造成排水管道阻塞的情况,降低对建筑排水性能所带来的压力。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中净化机构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图1中A处放大图;
[0022]图4为本技术中拦截组件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中托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天台,2、支撑座,3、绿植养护区,4、蓄水箱,5、基台,6、净化机构,7、防堵机构,8、第一进水管,9、绿植供水管,10、喷头,11、满载状态排水管,12、用水端输送管,61,箱体,62、淤泥沉积传感器,63、托架,64、第一电动推杆,65、密封块,66、连通管,67、盖板,71、罩板,72、第二进水管,73、拦截组件,74、第二电动推杆,75、集废箱,731、转轴,732、拦截板,733、第一漏水孔,734、第二漏水孔,735、水位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环保节能型建筑给排水系统,包括:天台1、支撑座2、绿植养护区3、蓄水箱4、基台5、净化机构6和防堵机构7,若干个支撑座2分别沿上下方向固定安置在天台1底端的左右两侧;绿植养护区3设置在天台1的顶端中部位置;蓄水箱4固定连接在若干个支撑座2的底端;基台5固定安置在蓄水箱4的底端;净化机构6安置在位于左侧的蓄水箱4的左端;防堵机构7设置在天台1的底端,且位于净化机构6
的上方。
[0027]蓄水箱4作为本装置中最大的临时储水结构,用于提供多方面使用的用水需求;
[0028]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蓄水箱4处还连接有:第一进水管8、绿植供水管9、喷头10、满载状态排水管11和用水端输送管12,第一进水管8的两端分别连接至净化机构6和蓄水箱4之间;绿植供水管9沿上下方向设置在蓄水箱4的内腔中,其顶端延伸至绿植养护区3,中部与水泵相接;喷头10固定安置在绿植供水管9的顶端;满载状态排水管11固定连接在蓄水箱4的内腔右侧顶端,其底端延伸至基台5的下方;用水端输送管12固定连接在蓄水箱4的右侧,从而保证本装置的可实施性。
[0029]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净化机构6包括有:箱体61、淤泥沉积传感器62、托架63、第一电动推杆64、密封块65、连通管66和盖板67,箱体61固定安置在蓄水箱4的左侧外壁上;淤泥沉积传感器62固定安置在箱体61的右侧内腔内壁上;托架63固定安置在箱体61的右侧底端;第一电动推杆64沿上下方向固定安置在托架63的顶端;密封块65固定安装在第一电动推杆64的顶端;连通管66固定安置在箱体61内腔中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环保节能型建筑给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天台(1);支撑座(2),若干个所述支撑座(2)分别沿上下方向固定安置在所述天台(1)底端的左右两侧;绿植养护区(3),所述绿植养护区(3)设置在所述天台(1)的顶端中部位置;蓄水箱(4),所述蓄水箱(4)固定连接在若干个所述支撑座(2)的底端;基台(5),所述基台(5)固定安置在所述蓄水箱(4)的底端;净化机构(6),所述净化机构(6)安置在位于左侧的所述蓄水箱(4)的左端;防堵机构(7),所述防堵机构(7)设置在所述天台(1)的底端,且位于所述净化机构(6)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节能型建筑给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箱(4)处还连接有:第一进水管(8),所述第一进水管(8)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净化机构(6)和所述蓄水箱(4)之间;绿植供水管(9),所述绿植供水管(9)沿上下方向设置在所述蓄水箱(4)的内腔中,其顶端延伸至所述绿植养护区(3),中部与水泵相接;喷头(10),所述喷头(10)固定安置在所述绿植供水管(9)的顶端;满载状态排水管(11),所述满载状态排水管(11)固定连接在所述蓄水箱(4)的内腔右侧顶端,其底端延伸至所述基台(5)的下方;用水端输送管(12),所述用水端输送管(12)固定连接在所述蓄水箱(4)的右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保节能型建筑给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机构(6)包括有:箱体(61),所述箱体(61)固定安置在所述蓄水箱(4)的左侧外壁上;淤泥沉积传感器(62),所述淤泥沉积传感器(62)固定安置在所述箱体(61)的右侧内腔内壁上;托架(63),所述托架(63)固定安置在所述箱体(61)的右侧底端;第一电动推杆(64),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国锋王飞翔方勤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联合建工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