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式个体化俯卧位多点承托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1185540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6: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式个体化俯卧位多点承托系统,包括有方形框架,在方形框架的两个宽边之间连接有工型框架,所述的工型框架的两端为可移动套管一,所述的两个可移动套管一套在方形框架的两个宽边上,并通过调节螺钉一固定,通过调节螺钉一调节移动可移动套管一;在所述的工型框架上依次安装有头部承托臂、胸骨部承托臂和腹部承托臂,在方形框架的两个长边内侧均安装有锁骨肩胛骨部承托臂和下肢承托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整合在一起的支架及承托臂构成的一体结构,采用多点支撑,有效避免重要脏器受压,同时具备防压伤功能,其可调式一体化结构便于医护人员操作使用。调式一体化结构便于医护人员操作使用。调式一体化结构便于医护人员操作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式个体化俯卧位多点承托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俯卧位通气及压疮护理
,尤其涉及一种可调式个体化俯卧位多点承托系统。

技术介绍

[0002]2019年12月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将俯卧位通气拉入人们视线,俯卧位通气多应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重症呼吸衰竭、ARDS等疾病,以期改善患者氧合。
[0003]实施俯卧位通气的一般方式为患者采取俯卧位,为保证有效机械通气及防止压疮,临床上通常采用并排枕头将患者躯体垫离床面,约15cm左右,同时利用头部OKI凝胶垫(含缺口,以利于气管插管摆放)将面部悬空抬离床面(通常面部面向一侧),调整气管插管位置防止弯折阻塞气道。
[0004]上述传统方法具有以下缺点:
[0005]①
俯卧位通气一次通常要15小时左右,期间需每2小时调整一次,防止压疮。重症患者一般颈部留置深静脉置管(用以输液药物治疗)及口含气管插管,操作时需多人协作,十分不便,且易发置管及气管脱管情况,严重时危及生命;
[0006]②
传统俯卧位通气方法,利用并排枕头将躯体抬离床面,此时胸廓及腹部受压,造成胸廓活动受限及腹腔内压力升高,而腹腔内压升高可致膈肌抬高,可进一步影响肺通气,同时可挤压心脏,影响心脏射血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调式个体化俯卧位多点承托系统。有效的解决了传统俯卧位通气过程中对心肺功能的不利影响,减小压疮风险,减化操作步骤,从而减轻患者痛苦及医务工作人员负担。
[0008]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9]一种可调式个体化俯卧位多点承托系统,包括有方形框架,在方形框架的两个宽边之间连接有工型框架,所述的工型框架的两端为可移动套管一,所述的两个可移动套管一套在方形框架的两个宽边上,并通过调节螺钉一固定,通过调节螺钉一调节移动可移动套管一;在所述的工型框架上依次安装有头部承托臂、胸骨部承托臂和腹部承托臂,在方形框架的两个长边内侧均安装有锁骨肩胛骨部承托臂和下肢承托臂。各承托臂分布于头面部、两侧肩部、胸骨及锁骨部、腹部及双下肢部位,以支撑躯体同时避开心脏、腹腔区域,最大程度避免上述脏器受压,同时,同躯体接触的各气条规律充泄气,形成一种模仿波浪轻微起伏的波浪状态,分散皮肤受压压力,起到有效预防接触皮肤受到压损的作用。
[0010]所述的头部承托臂、胸骨部承托臂、腹部承托臂、锁骨肩胛骨部承托臂和下肢承托臂的结构均包括有内凹弧形支撑架,在内凹弧形支撑架的顶部固定有承托盘,所述的承托盘包括有硅胶垫,在硅胶垫上面均布有若干气条,所述的若干气条通过气管连接有气泵,在内凹弧形支撑架的下端安装有万向关节,在万向关节的下端连接有垂直伸缩支撑套管,在
垂直伸缩支撑套管的下端螺纹连接L型支撑杆的一端,L型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有水平伸缩支撑套管,水平伸缩支撑套管的另一端固定有可移动套管二,所述的可移动套管二套在工型框架或者方形框架的两个长边上,并通过调节螺钉二固定,通过调节螺钉二调节移动可移动套管二。水平伸缩支撑套管和垂直伸缩支撑套管分别用于水平和垂直方向调节各个承托盘。
[0011]所述的头部承托臂、胸骨部承托臂、腹部承托臂、锁骨肩胛骨部承托臂和下肢承托臂的承托盘形状分别与其所承托臂部位的解剖结构相吻合。
[0012]所述的头部承托臂、胸骨部承托臂、腹部承托臂的承托盘中部为中空结构,头部承托臂的承托盘下部左右侧均为可拆卸结构。
[0013]所述的气条材质为医用34丝PVC材质,所述的方形框架和工型框架的材质为不锈钢材质。
[0014]所述的万向关节包括有钢制窠臼、左、右锄镐型固定杆、顶部锄镐型固定杆、传动杆和扭把,所述的钢制窠臼内壁磨砂,所述的传动杆的顶端伸进钢制窠臼内,左、右锄镐型固定杆、顶部锄镐型固定杆位于钢制窠臼内部,所述的左、右锄镐型固定杆和顶部锄镐型固定杆的一个端部呈片状结构并同钢制窠臼面向平行,片状结构表面磨砂,左、右锄镐型固定杆分别位于传动杆两侧,左、右锄镐型固定杆的杆末端具有条形齿,与所述传动杆接触面的条形齿相咬合,顶端锄镐型固定杆位于传动杆的顶端,顶端锄镐型固定杆末端设有螺帽结构,传动杆的顶端为螺纹结构,传动杆的顶端旋进螺帽结构内,所述的扭把固定在传动杆上,扭把位于钢制窠臼外侧,所述的钢制窠臼固定在内凹弧形支撑架的内侧,传动杆伸出内凹弧形支撑架,传动杆下端伸进垂直伸缩支撑套管内,并通过调节螺钉三固定。万向关节调整固定工作原理为:在调整承托盘后,旋动扭把,通过传动杆的原位旋转,可使三个锄镐型固定杆向外移动,同钢制窠臼紧密接触后,其磨砂结构面可防止接触面滑动,再通过调节螺钉三固定传动杆。
[0015]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通过整合在一起的支架及承托臂构成的一体结构,采用多点支撑,有效避免重要脏器受压,同时具备防压伤功能,其可调式一体化结构便于医护人员操作使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承托臂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万向关节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顶部锄镐型固定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如图1所示,一种可调式个体化俯卧位多点承托系统,包括有方形框架1,在方形框架1的两个宽边之间连接有工型框架2,所述的工型框架2的两端为可移动套管一3,所述的两个可移动套管一3套在方形框架1的两个宽边上,并通过调节螺钉一4固定;在所述的工型框架2上依次安装有头部承托臂5、胸骨部承托臂6和腹部承托臂7,在方形框架1的两个长边内侧均安装有锁骨肩胛骨部承托臂8和下肢承托臂9。各承托臂分布于头面部、两侧肩部、胸
骨及锁骨部、腹部及双下肢部位,以支撑躯体同时避开心脏、腹腔区域,最大程度避免上述脏器受压,同时,同躯体接触的各气条规律充泄气,形成一种模仿波浪轻微起伏的波浪状态,分散皮肤受压压力,起到有效预防接触皮肤受到压损的作用。
[0021]所述的头部承托臂5、胸骨部承托臂6、腹部承托臂7、锁骨肩胛骨部承托臂8和下肢承托臂9的结构均包括有内凹弧形支撑架10,在内凹弧形支撑架10的顶部固定有承托盘,所述的承托盘包括有硅胶垫11,在硅胶垫11上面均布有若干气条12,所述的若干气条12通过气管连接有气泵,在内凹弧形支撑架10的下端安装有万向关节13,在万向关节13的下端连接有垂直伸缩支撑套管14,在垂直伸缩支撑套管14的下端螺纹连接L型支撑杆15的一端,L型支撑杆15的另一端连接有水平伸缩支撑套管16,水平伸缩支撑套管16的另一端固定有可移动套管二17,所述的可移动套管二17套在工型框架2或者方形框架1的两个长边上,并通过调节螺钉二18固定。水平伸缩支撑套管16和垂直伸缩支撑套管14分别用于水平和垂直方向调节各个承托盘。
[0022]所述的头部承托臂5、胸骨部承托臂6、腹部承托臂7、锁骨肩胛骨部承托臂8和下肢承托臂9的承托盘形状分别与其所承托臂部位的解剖结构相吻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式个体化俯卧位多点承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方形框架,在方形框架的两个宽边之间连接有工型框架,所述的工型框架的两端为可移动套管一,所述的两个可移动套管一套在方形框架的两个宽边上,并通过调节螺钉一固定;在所述的工型框架上依次安装有头部承托臂、胸骨部承托臂和腹部承托臂,在方形框架的两个长边内侧均安装有锁骨肩胛骨部承托臂和下肢承托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式个体化俯卧位多点承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头部承托臂、胸骨部承托臂、腹部承托臂、锁骨肩胛骨部承托臂和下肢承托臂的结构均包括有内凹弧形支撑架,在内凹弧形支撑架的顶部固定有承托盘,所述的承托盘包括有硅胶垫,在硅胶垫上面均布有若干气条,所述的若干气条通过气管连接有气泵,在内凹弧形支撑架的下端安装有万向关节,在万向关节的下端连接有垂直伸缩支撑套管,在垂直伸缩支撑套管的下端螺纹连接L型支撑杆的一端,L型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有水平伸缩支撑套管,水平伸缩支撑套管的另一端固定有可移动套管二,所述的可移动套管二套在工型框架或者方形框架的两个长边上,并通过调节螺钉二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调式个体化俯卧位多点承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头部承托臂、胸骨部承托臂、腹部承托臂、锁骨肩胛骨部承托臂和下肢承托臂的承托盘形状分别与其所承托臂部位的解剖结构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凯史东阳冯舒雅肖玲燕郑以山刘永福张帅陈军崔大广张莹黄姜伟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市第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