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用的双斗式反射污泥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7519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6: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的双斗式反射污泥沉淀池,污泥沉淀池为圆柱形结构,底部中间凸起,剖面结构呈“W”型,所述污泥沉淀池顶部周边设置有凹型集水槽,集水槽外部边缘高于内部的污泥沉淀池边缘;所述进水管从污泥沉淀池顶部引进,进水管连接中心管顶部,中心管底部与多级反射器之间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多级反射器底部中间位置对应污泥沉淀池中间凸起位置;所述重力排泥管横向对称设置于中心管两侧,重力排泥管底部设置压力感应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备结构简单,便于实现,适用于地下水位高及地质较差地区,各种水量的污水处理;所给出的设备结构利用重力、絮凝、拥挤和压缩进行固液分离,沉淀效果好;排泥方便,管理简单;对污水量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占地面积较小。小。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处理用的双斗式反射污泥沉淀池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的双斗式反射污泥沉淀池。

技术介绍

[0002]所述双斗式反射污泥沉淀池,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非溶解性的杂质;污水在沉淀池中停留一段时间,一些悬浮物将沉淀下来;但常遇到的问题是污水中悬浮物沉淀效果差,污泥沉淀不集中,所以导致污泥处理困难。为改善污泥沉淀效果、处理困难等问题,设计了该沉淀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情况,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的双斗式反射污泥沉淀池, 设备结构简单 ,便于实现,适用于地下水位高及地质较差地区,各种水量的污水处理;排泥方便,管理简单;对污水量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占地面积较小。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的双斗式反射污泥沉淀池,其结构包括:进水管、挡板、中心管、多级反射器、重力排泥管、集水槽、出水管及压力感应器;其中,所述污泥沉淀池为圆柱形结构,底部中间凸起,剖面结构呈“W”型,所述污泥沉淀池顶部周边设置有凹型集水槽,集水槽外部边缘高于内部的污泥沉淀池边缘;所述进水管从污泥沉淀池顶部引进,进水管连接中心管顶部,中心管底部与多级反射器之间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多级反射器底部中间位置对应污泥沉淀池中间凸起位置;所述重力排泥管横向对称设置于中心管两侧,重力排泥管底部设置压力感应器。
[0005]所述污泥沉淀池的“W”型剖面底污泥斗的坡度为50
°‑
60
°

[0006]所述重力排泥管通压力感应器实现自动排泥到池体地平面。
[0007]所述压力感应器在感应到1.5

2.0m的水头压力时,污泥开始排放,水头压力低于1.0m时停止排放。
[0008]污水由进水管流入池中的中心管进入池内,经过多级反射器的作用,污水缓慢地向上流动,污水中的悬浮物向下沉降,得到澄清的污水经池内周边的集水槽汇集后,从出水管流出。沉淀池中设有污泥斗,沉淀在污泥斗中的污泥由重力排泥管排走。
[0009]本专利技术申请利用重力、絮凝、拥挤和压缩进行固液分离;污水中所含污染物成分比较复杂,有溶解性的和悬浮性的;就悬浮物而言,一般包括泥沙、黏土、腐殖质、淀粉、纤维等杂质,以及病毒、细菌、藻类等生物。其颗粒大小、形状、密度、性质各异。为了改善传统污水净化效果差,而设置该沉淀池。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设备结构简单 ,便于实现,适用于地下水位高及地质较差地区,各种水量的污水处理;所给出的设备结构利用重力、絮凝、拥挤和压缩进行固液分离,沉淀效果好;排泥方便,管理简单;对污水量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占地面积较小。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本技术的剖面图;
[0013]图中:1、进水管;2、挡板;3、中心管;4、多级反射器;5、重力排泥管;6、集水槽;7、出水管;8、压力感应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的双斗式反射污泥沉淀池,其结构包括:进水管1、挡板2、中心管3、多级反射器4、重力排泥管5、集水槽6、出水管7及压力感应器8;其中,所述污泥沉淀池为圆柱形结构,底部中间凸起,剖面结构呈“W”型,所述污泥沉淀池顶部周边设置有凹型集水槽,集水槽外部边缘高于内部的污泥沉淀池边缘;所述进水管从污泥沉淀池顶部引进,进水管连接中心管顶部,中心管底部与多级反射器之间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多级反射器底部中间位置对应污泥沉淀池中间凸起位置;所述重力排泥管横向对称设置于中心管两侧,重力排泥管底部设置压力感应器8。
[0015]所述污泥沉淀池的“W”型剖面底污泥斗的坡度为50
°‑
60
°

[0016]所述重力排泥管通压力感应器实现自动排泥到池体地平面。
[0017]所述压力感应器在感应到1.5

2.0m的水头压力时,污泥开始排放,水头压力低于1.0m时停止排放。
[0018]污水由进水管流入池中的中心管进入池内,经过多级反射器的作用,污水缓慢地向上流动,污水中的悬浮物向下沉降,得到澄清的污水经池内周边的集水槽汇集后,从出水管流出。沉淀池中设有污泥斗,沉淀在污泥斗中的污泥由重力排泥管排走。
[0019]本专利技术申请利用重力、絮凝、拥挤和压缩进行固液分离;污水中所含污染物成分比较复杂,有溶解性的和悬浮性的;就悬浮物而言,一般包括泥沙、黏土、腐殖质、淀粉、纤维等杂质,以及病毒、细菌、藻类等生物。其颗粒大小、形状、密度、性质各异。为了改善传统污水净化效果差,而设置该沉淀池。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用的双斗式反射污泥沉淀池,结构包括:进水管、挡板、中心管、多级反射器、重力排泥管、集水槽、出水管及压力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沉淀池为圆柱形结构,底部中间凸起,剖面结构呈“W”型,所述污泥沉淀池顶部周边设置有凹型集水槽,集水槽外部边缘高于内部的污泥沉淀池边缘;所述进水管从污泥沉淀池顶部引进,进水管连接中心管顶部,中心管底部与多级反射器之间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多级反射器底部中间位置对应污泥沉淀池中间凸起位置;所述重力排泥管横向对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淑丽夏登勤周强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美环环保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