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曾德禄专利>正文

电感器结构的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6955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感器结构的改良,包括:一外壳单元,为一具有中空槽孔且为一体成型的外壳体;一中轴单元,为一可供绕线单元固设的固定轴体,且恰可固定于外壳单元的中空槽孔内,以构成一密闭式的电感器结构;及一绕线单元等。由于中轴单元与外壳单元间的接缝处,是位于外壳单元的中空槽孔内,且位居于电感器的中央核心位置,故磁力线外泄对周边组件的干扰程度降低;同时缩减接缝面积,减少接缝所造成的磁阻,提高整体的透磁率,以使电感器更加小形化,降低绕线单元的总电阻值,减少能耗,进而改善电感器的温升问题。(*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电感器结构的改良,尤指一种适用于大电流、体积小、及温升低等场合的电感器,主要是由一可供绕线单元固设的中轴单元,且于固设绕线单元后,恰可固定于外壳单元的中空槽孔内,以构成一密闭式的电感器结构;其中该外壳单元,是由纯铁粉、合金粉、纯铁粉及合金粉的混合粉等磁性粉末为主要的制成材质,且经由加压成型,而为一体成型的外壳体,并具有一中空槽孔;该绕线单元,是由金属绝缘导体所绕设而成,且中央部份形成一容置空间;该中轴单元,是由纯铁粉、合金粉、纯铁粉及合金粉的混合粉等磁性材料,经由加压而成型,为一具有磁性功能的磁蕊线轴;且中轴单元与外壳单元间的接缝处,是位于外壳单元的中空槽孔内,且位居于整体电感器的中央核心位置,因此结构型态上,该接缝处不仅可与其它周边设置的电子组件保持有较远的间隔距离,且受到外壳单元的遮蔽,故,外泄的磁力线,亦要穿过具有磁性功能的外壳单元,始能对周边组件形成干扰;是以,此种干扰程度在本技术中,将微乎其微;同时,由于接缝面积已较常用者缩减,则因接缝处所造成的磁阻,亦将为之减少;为此,本技术的整体透磁率将得以显著增加;而在相同的电感值下,透磁率高的磁蕊所需的绕线圈数较少于透磁率低,因此,本技术的绕线单元所需的绕线圈数及绕线空间因而减少,俾便于相同的电感值下,使电感器的总体积更为小形化的可能性在本技术中付诸实施,实为电感器技术上的一项突破;此外,由于本技术所需的绕线圈数较少,因此,绕线单元的总电阻值较低,所耗损的能源亦为之减少,故能有效改善电感器的温升问题;尤其,当实施于携带式的电子装置时,较低的总电阻值可节省蓄电池的能源,使蓄电池的续航力得以延长。有关常用电感器的结构特征及特性,兹予以胪列说明如下一般常用的电感器结构,其外壳大抵为两片式构造,组装后接缝处必定外露,如图6所示,常用电感器是由一上壳体1及下壳体2包覆绕线体3所组成,并设有两接点端4,5,由于上壳体1及下壳体2在组装后,接缝处1a不仅外露且位居于整体电感器的最外侧位置,因此结构型态上,该接缝处1a最接近其它周边设置的电子组件,故,外泄的磁力线将直接对周边组件形成干扰,且此种干扰程度较大,在实用上并不尽理想;另一常用的电感器结构,如图7所示,是由一上壳体1’及下壳体2’所组成,并设有两接点端4’,5’,虽绕线部份设有包覆体3’,惟,上壳体1’及下壳体2’间的接缝处1a’亦为外露,且仍然位居于整体电感器的最外侧位置,因此结构型态上,该接缝处1a’亦最接近其它周边设置的电子组件,故,外泄的磁力线亦将直接对周边组件形成干扰,而未尽理想;再者,如图6、图7所示的常用电感器结构,由于接缝处1a,1a’的接缝面积较大,所造成的磁阻亦较大,因此,整体的透磁率较低,则在相同的电感值下,所需的绕线圈数较多,且所需的绕线空间较大,故,绕线的总电阻值较高,耗损的能源及温升较大;且当实施于携带式的电子装置时,将减损蓄电池的续航力;此外,如图6、图7所示的常用电感器结构,因外壳为两片式构造,上壳体1,1’及下壳体2,2’皆需各别生产制造,不仅工料成本较高,且亦需额外的治具费用及装配程序,产能上恐不易提升,此为常用者另一项亟待改进的常用缺点。因此,本技术因有鉴于常用产品上揭的诸多实用缺点,积极构思及实际试验,遂发展出能增加整体的透磁率,且在相同的电感值下,使电感器更加小形化,以减少能源的耗损,进而有效改善温升问题的本技术电感器结构的改良。所以本技术的主要创作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电感器结构的改良;包括一外壳单元、一中轴单元、及一绕线单元等;其中,该外壳单元,是为一具有中空槽孔且为一体成型的外壳体;该中轴单元,是为一可供绕线单元固设的固定轴体,且恰可固定于外壳单元的中空槽孔内,以构成一密闭式的电感器结构;且中轴单元与外壳单元间的接缝处,是位于外壳单元的中空槽孔内,并位居于电感器的中央核心位置,以降低磁力线外泄对周边组件的干扰程度。本技术的次一创作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电感器结构的改良;该中轴单元与外壳单元间的接缝处,所形成的接缝面积较小,则接缝所造成的磁阻亦为之减少,故,整体的透磁率得以增加;是以,在相同的电感值下,该绕线单元所需的绕线圈数及绕线空间因而减少,使电感器的总体积更为小形化;易言之,即在相同的体积下,本技术可远较常用者,具有更高的电感值,而适用于大电流、高功率、及高μ值等场合。本技术的另一创作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电感器结构的改良;该绕线单元,在相同的电感值下所需的绕线圈数及绕线空间较少,因此,绕线单元的总电阻值较低,则能降低能源的耗损;是以,具备有二项功效的增进,即第一、所耗损的能源减少,则产生的热源亦相对减少,因而,可有效改善电感器的温升问题,并藉此,特别适用于电子组件密集、未附风扇散热等装置及场合;第二、当实施于携带式的电子装置时,由于,较低的总电阻值所耗损的能源较少,因而,可节省蓄电池能源的消耗,而使蓄电池的续航力得以延长。本技术进一步的创作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电感器结构的改良;该外壳单元及中轴单元,皆是由纯铁粉、合金粉、纯铁粉及合金粉的混合粉等磁性粉末为主要的制成材质,并经由加压成型而为一体成型,不仅工料成本低,且具有高产能的特性;另外,该中轴单元与绕线单元固设后,易置入中空槽孔而固定于外壳单元内,因此,具有组装容易、节省工时的特性。本技术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及功效,其所采行的技术手段包括一具有中空槽孔且为一体成型的外壳单元;一绕设于中轴单元的绕线单元;及一恰可固定于中空槽孔内的中轴单元;且中轴单元与外壳单元间的接缝处,是位于外壳单元的中空槽孔内,并位居于电感器的中央核心位置,以降低磁力线外泄对周边组件的干扰程度;且中轴单元与外壳单元间的接缝处所形成的接缝面积较小,可相对降低磁阻而增加整体的透磁率,使得在相同的电感值下,该绕线单元所需的绕线圈数较少,进而使电感器更加小形化。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成的具体功能、目的,兹列举本技术的一较具体实施例,并配合图式、图号详细说明如下图式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是为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为本技术与常用者的电感值与安培数的关系示意图;图5是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是为常用电感器的示意图;图7是为另一常用电感器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是为本技术的立体、立体分解、及剖面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包括一外壳单元10、一中轴单元20、及一绕线单元30等;其中该外壳单元10,是为一具有中空槽孔11且为一体成型的外壳体;该中轴单元20,是为一可供绕线单元30固设的固定轴体,且恰可固定于外壳单元10的中空槽孔11内,以构成一密闭式的电感器;该绕线单元30,可为圆径的导线或扁平状的导线所绕设而成,两末端接点段31,32可为同侧向,或为非同侧向;且当提出说明,在于该中轴单元20与绕线单元30固设后,可浸有绝缘材,且该外壳单元10的中空槽孔11内亦可浸有绝缘材;而中轴单元20、绕线单元30、与外壳单元10组合后,进一步可施予一封胶体40,而予以保护固定。此间应予以说明,本技术的一较具体实施例与常用者的电气特性比较一、在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感器结构的改良,包括一外壳单元、一中轴单元、及一绕线单元等;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单元,是为一具有中空槽孔且为一体成型的外壳体;该中轴单元,是为一可供绕线单元固设的固定轴体,且恰可固定于外壳单元的中空槽孔内,以构成一密闭式的电感器 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感器结构的改良,包括一外壳单元、一中轴单元、及一绕线单元等;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单元,是为一具有中空槽孔且为一体成型的外壳体;该中轴单元,是为一可供绕线单元固设的固定轴体,且恰可固定于外壳单元的中空槽孔内,以构成一密闭式的电感器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德禄萧金发
申请(专利权)人:曾德禄萧金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