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滴速式输液控制器,包括壳体和滴液探测结构,壳体一端横向中间位置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安装口,安装口与滴斗端部匹配以用于供滴斗一端置入;在安装口敞口端且沿壳体厚度方向呈间隔的设有抵接块和压接块,抵接块两端各自连接在壳体上并能够相贴支撑在安装口内的滴斗一侧;压接块一端铰接在壳体上,且压接块另一端朝向壳体转动后并能够通过卡接结构卡接在壳体上,且使得压接块内侧相贴支撑在滴斗一侧以将滴斗夹紧;滴液探测结构包括安装在安装口敞口位置的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且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的检测端能够各自正对的朝向安装口内的滴斗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更加方便安装使用,更加准确的检测滴液滴速的优点。滴液滴速的优点。滴液滴速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滴速式输液控制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滴速式输液控制器。
技术介绍
[0002]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静脉输液时,医护人员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以及输入药液的种类调整输液滴速。
[0003]现目前,医护人员通常是根据经验判断输液滴速并对其进行调整和控制。这样的调整方式主观性较强,误差大,难以准确达到科学输液标准。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申请(CN111803760A)公开了一种智能输液控制装置;但是上述结构存在设计不够合理,红外传感器和电容式液位传感器布置不够合理,不够紧凑,使得这个结构占用空间大,不方便使用的缺点。并且上述专利申请中,红外传感器和电容式液位传感器布置的位置不够封闭,致使两者均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导致检测得到的滴速不够准确。 中国专利(CN212914094U)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输液控制装置;该结构中,将用于与滴斗配合的卡接安装部分结构设置在其整体的一侧位置,致使安装在滴斗后,整个结构受重力影响呈倾斜设置的,滴斗也会产生偏斜,对滴液的检测也会产生影响。并且红外检测部分和电容检测部分沿竖向是呈间隔布置的,检测的位置不同,滴液在滴落时,一旦与管壁发生接触的情况,致使滴液会分散开,会造成两者检测产生误差。
[0004]因此,如何研究设计一种结构设计更加紧凑合理,能够更加方便安装使用,能够更加准确的检测滴液滴速的滴速式输液控制器,成为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更加紧凑合理,能够更加方便安装使用,能够更加准确的检测滴液滴速的滴速式输液控制器。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滴速式输液控制器,包括壳体和滴液探测结构,其特点在于,壳体整体呈扁平盒体结构设计,壳体一端横向中间位置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安装口,安装口与滴斗端部匹配以用于供滴斗一端置入;在安装口敞口端且沿壳体厚度方向呈间隔的设有抵接块和压接块,抵接块两端各自连接在壳体上并能够相贴支撑在安装口内的滴斗一侧;压接块一端铰接在壳体上,且压接块另一端朝向壳体转动后并能够通过卡接结构卡接在壳体上,且使得压接块内侧相贴支撑在滴斗一侧以将滴斗夹紧;滴液探测结构包括安装在安装口敞口位置的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且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的检测端能够各自正对的朝向安装口内的滴斗设置。
[0007]这样,上述的滴速式输液控制器在使用时,将滴斗下端对应的置入安置到壳体上的安装口内,使得滴斗上端周向一侧相贴在抵接块内侧表面上,然后,操作压接块转动,压接块端部朝向壳体转动后并通过卡接结构卡接在壳体上,此时压接块能够相贴支撑在滴斗
周向表面,抵接块和压接块能够将滴斗夹紧以将整个装置安装设置在滴斗上。并且整个装置安装后,滴斗是位于壳体上端中部位置的,可以避免因安装滴速式输液控制器后导致输液管产生偏斜,能够使得滴斗和滴斗下端的输液管更好的保证呈竖向状态。其次,在对滴斗内滴液进行监测时,设置有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两种监测方式能够形成互补,避免环境变化对监测准确性产生影响。再者,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均是安装设置在壳体安装口敞口端的,两者对滴斗内的检测的位置是同一竖向位置,两者检测时,减少了检测位置的变量,两者检测的速度进行对比时,具有更好的可比性,能够更好的判断检测是否正确。因此,上述滴速式输液控制器中,壳体结构的设计能够更加方便安装设置在输液器滴斗上,方便操作夹持滴斗以及方便使用后的拆卸,还能够使得安装后,能够更好的保证输液管呈竖向状态,也能够更好的保证整个壳体呈竖向状态,其上端的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工作时呈水平状态。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在壳体上的位置的设计能够使得两个检测结构检测位置相同,具有更好的可比性,以及提高检测可靠性。
[0008]进一步的,压接块一端向外凸出形成铰接块,壳体上对应所述铰接块设置有铰接缺口以供所述铰接块置入,在铰接块上设置有铰接孔,铰接孔内设有铰接轴,且使得铰接轴两端各自对应插入到铰接缺口两侧壁具有的铰接插孔内。
[0009]这样,压接块与壳体之间的铰接结构更加简单,设计更加合理。并且采用上述的结构,使得压接块的晃动量更小,更加方便对滴斗夹紧安装。
[0010]进一步的,卡接结构包括压接块一端端面上设有的卡接孔,在安装口侧壁上设置有卡接凸起,且压接块朝向壳体转动后,所述卡接凸起能够卡入到所述卡接孔内以限制抵接块转动。
[0011]这样,卡接结构更加简单,方便加工制造。在使用时,更加方便完成卡接操作,并且,卡接后,可靠性更好。
[0012]进一步的,卡接凸起外表面远端具有倒斜角结构。这样更加方便完成卡接操作。
[0013]进一步的,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这样壳体结构更加简单,更加方便加工制造。
[0014]作为优化,所述红外检测结构包括红外信号处理模块、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且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各自安装在安装口敞口端两侧壁上,且使得红外发射模块的工作端与红外接收模块的工作端呈正对布置;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各自与红外信号处理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相连。
[0015]这样,采用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检测安装口内滴斗对应位置是否有滴液,并将信息发送到红外信号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再为后续操作做准备。
[0016]作为优化,所述电容检测结构包括电容信号处理模块和电容探测片,在抵接块和压接块内侧各自通过第一安装结构和第二安装结构安装固定有所述电容探测片;且电容探测片与电容信号处理模块电连接。
[0017]这样,采用两个电容探测片检测安装口内滴斗对应位置是否有滴液,电容探测液滴的原理为,根据电容计算公式C=εS/d,ε为板间介电常数,当滴斗中有液滴通过两金属探测片之间时,介电常数发生变化,因此电容发生变化,电容检测结构包括电容信号处理模块(高精度的数字电容转换芯片)和两个电容探测片,两金属片之间的电容值是否发生变化时,电容信号处理模块能够收到信号并判断是否有药液滴下。
[00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抵接块内侧面上的第一安置槽,在第一安置槽内安装有电容探测片,并且在第一安置槽一端底面向外凸出设置有第一固定凸台,且第一固定凸台对应的插接设置在对应电容探测片端部具有的固定孔内。
[0019]这样,能够更加方便将电容探测片安装设置的抵接块上,且结构简单,设计更加合理。
[002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压接块内侧面上的第二安置槽,在第二安置槽内安装有电容探测片,并且在第二安置槽两端底面各自向外凸出设置有第二固定凸台,且第二固定凸台各自对应的插接设置在对应电容探测片端部具有的固定孔内。
[0021]这样,电容探测片安装在压接块后,更加的稳定,能够更好的避免因压接块反复转动而掉落。
[0022]作为优化,安装口的沿壳体纵向方向的深度尺寸大于滴斗长度尺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滴速式输液控制器,包括壳体和滴液探测结构,其特征在于,壳体整体呈扁平盒体结构设计,壳体一端横向中间位置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安装口,安装口与滴斗端部匹配以用于供滴斗一端置入;在安装口敞口端且沿壳体厚度方向呈间隔的设有抵接块和压接块,抵接块两端各自连接在壳体上并能够相贴支撑在安装口内的滴斗一侧;压接块一端铰接在壳体上,且压接块另一端朝向壳体转动后并能够通过卡接结构卡接在壳体上,且使得压接块内侧相贴支撑在滴斗一侧以将滴斗夹紧;滴液探测结构包括安装在安装口敞口位置的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且红外检测结构和电容检测结构的检测端能够各自正对的朝向安装口内的滴斗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滴速式输液控制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检测结构包括红外信号处理模块、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且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各自安装在安装口敞口端两侧壁上,且使得红外发射模块的工作端与红外接收模块的工作端呈正对布置;红外发射模块和红外接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各自与红外信号处理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相连。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滴速式输液控制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检测结构包括电容信号处理模块和电容探测片,在抵接块和压接块内侧各自通过第一安装结构和第二安装结构安装固定有所述电容探测片;且电容探测片与电容信号处理模块电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滴速式输液控制器 ,其特征在于:安装口的沿壳体纵向方向的深度尺寸大于滴斗长度尺寸的二分之一设置。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滴速式输液控制器 ,其特征在于:在壳体一表面中部设置有沿壳体纵向布置的容纳槽,且容纳槽的一端与安装口底部衔接;且使得连接在滴斗端部的输液管能够容纳配合在所述容纳槽内。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滴速式输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发东,李益民,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新安碧捷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