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热交换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5953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0:22
全热交换元件(30)包括多个隔板(31),多个隔板(31)分别具有基材(32)和透湿膜(33),基材(32)具有第一主面(32a)和第二主面(32b),透湿膜(33)设置在基材(32)的第一主面(32a)侧,多个隔板(31)彼此留有间隔地排列。在多个隔板(31)之间交替地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第一流路(36)、和供与该第一流路(36)中的空气相比水蒸气压力高的空气流动的第二流路(37)。在多个隔板(31)中,基材(32)的第一主面(32a)朝向第一流路(36),且基材(32)的第二主面(32b)朝向第二流路(37)。二流路(37)。二流路(3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全热交换元件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全热交换元件。

技术介绍

[0002]到目前为止,设置有隔板的全热交换元件已为众人所知,该隔板具有基材层和设置在基材层上的透湿膜层(例如专利文献1)。在这样的全热交换元件中,由于隔板具有基材层和透湿膜层,因此解决了在高湿环境下使用时凝结水往下滴的问题。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3082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多个隔板排列着布置在上述全热交换元件中。然而,迄今为止,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隔板性能的布置状况该是什么状况,对此尚未充分地做了研究。
[0008]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利用包括基材和透湿膜的隔板。
[0009]-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0]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以一种全热交换元件为对象,该全热交换元件为包括多个隔板31的全热交换元件30,多个所述隔板31分别具有基材32和透湿膜33,所述基材32具有第一主面32a和第二主面32b,所述透湿膜33设置在该基材32的所述第一主面32a侧,多个所述隔板31彼此留有间隔地排列。在多个所述隔板31之间交替地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第一流路36、和供与该第一流路36中的空气相比水蒸气压力高的空气流动的第二流路37,在多个所述隔板31中,所述基材32的所述第一主面32a朝向所述第一流路36,且所述基材32的所述第二主面32b朝向所述第二流路37。
>[0011]本申请专利技术人经过专心研究,结果发现:根据周围环境的相对湿度,基材32的透湿阻力比透湿膜33的透湿阻力小的情况、以及透湿膜33的透湿阻力比基材32的透湿阻力小的情况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存在。本申请专利技术人经过进一步反复专心研究,结果发现:在基材32的第一主面32a侧设置有透湿膜33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基材33的透湿阻力比透湿膜33的透湿阻力小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当将基材32的第一主面32a朝向规定空间,并且将基材32的第二主面32b朝向与该规定空间相比水蒸气压力高的空间而使用隔板31时,与以与此相反的方向使用相同的隔板31相比,通过隔板31的水分量(以下也称为透湿移动量)会变多。第一方面应用了上述发现而得到,将隔板31布置成使在多个隔板31之间交替地形成的第一流路36和第二流路37中的第一流路36朝向第一主面32a,并且使第一流路36和第二流路37中的第二流路37朝向第二主面32b。这样一来,在第二流路37的水蒸气压力比第一流路36的水蒸气压力高的状态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包括基材32和透湿膜33的隔板31的透湿移动量,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该隔板31。
[0012]本公开的第二方面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湿膜33设置在所述基材32的所述第一主面32a上。
[0013]在第二方面中,很容易地便能够制造出包括基材32和透湿膜33的隔板31。
[0014]本公开的第三方面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湿膜33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基材32的所述第一主面32a露出来,所述透湿膜33的露出面的颜色与所述基材32的所述第二主面32b的颜色互不相同。
[0015]在第三方面中,能够用眼睛识别隔板31中设置有透湿膜33的一面和没有设置透湿膜33的一面。这样一来,能够抑制全热交换元件30的组装错误。
[0016]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涉及一种全热交换元件的使用方法,该全热交换元件为包括多个隔板31的全热交换元件30,多个所述隔板31分别具有基材32和透湿膜33,所述基材32具有第一主面32a和第二主面32b,所述透湿膜33设置在该基材32的所述第一主面32a侧,多个所述隔板31彼此留有间隔地排列,在多个所述隔板31之间交替地形成有分别供空气流动的第一流路36和第二流路37,在多个所述隔板31中,所述基材32的所述第一主面32a朝向所述第一流路36,且所述基材32的所述第二主面32b朝向所述第二流路37。该使用方法为,在空气在所述第一流路36中流动且与所述第一流路36中的空气相比水蒸气压力高的空气在第二流路37中流动的状态下,使用所述全热交换元件30。
[0017]第四方面是应用了上述发现而得到的,在第一主面32a朝向供空气流动的第一流路36,且使第二主面32b朝向供与第一流路36中的空气相比水蒸气压力高的空气流动的第二流路37的状态下,使用全热交换元件30。这样一来,在第二流路37中的水蒸气压力比第一流路36中的水蒸气压力高的状态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包括基材32和透湿膜33的隔板31的透湿移动量,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该隔板31。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包括实施方式中的全热交换元件的换气装置的结构简图;
[0019]图2是实施方式中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立体简图;
[0020]图3是实施方式中的全热交换元件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0021]图4是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全热交换元件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对实施方式中的全热交换元件30进行说明。
[0023]-换气装置-
[0024]本实施方式中的全热交换元件30设置在换气装置10中。此处,对包括全热交换元件30的换气装置10进行说明。
[0025]如图1所示,换气装置10包括收纳全热交换元件30的壳体15。在壳体15上设置有外部空气吸入口16、供气口17、内部空气吸入口18以及排气口19。在壳体15的内部空间里形成有供气侧通路21和排气侧通路22。在供气侧通路21的一端连接有外部空气吸入口16。在供气侧通路21的另一端连接有供气口17。在排气侧通路22的一端连接有内部空气吸入口18。在排气侧通路22的另一端连接有排气口19。
[0026]全热交换元件30布置成横向穿过供气侧通路21和排气侧通路22。全热交换元件30
以后述的第一空气流路36与供气侧通路21连通且后述的第二空气流路37与排气侧通路22连通的状态设置在壳体15内。全热交换元件30的详情后述。
[0027]换气装置10还包括供气扇26和排气扇27。供气扇26布置在供气侧通路21中全热交换元件30的下游侧(换言之,供气口17侧)。排气扇27布置在排气侧通路22中全热交换元件30的下游侧(换言之,排气口19侧)。
[0028]在换气装置10中,室外空气在供气侧通路21中朝向室内流动,室内空气在排气侧通路22中朝向室外流动。在供气侧通路21中流动的室外空气和在排气侧通路22中流动的室内空气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交换显热和水分(潜热)。
[0029]-全热交换元件-
[0030]如图2和图3所示,全热交换元件30是形成有多条第一空气流路36和多条第二空气流路37的交叉流式热交换器。全热交换元件30通过将多个隔板31和多个间距保持部件34交替地层叠在一起,整体形成为四棱柱状。在全热交换元件30中,相邻的隔板31之间的间距实质上由间距保持部件34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全热交换元件,为包括多个隔板(31)的全热交换元件(30),多个所述隔板(31)分别具有基材(32)和透湿膜(33),所述基材(32)具有第一主面(32a)和第二主面(32b),所述透湿膜(33)设置在该基材(32)的所述第一主面(32a)侧,多个所述隔板(31)彼此留有间隔地排列,其特征在于:在多个所述隔板(31)之间交替地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第一流路(36)、和供与该第一流路(36)中的空气相比水蒸气压力高的空气流动的第二流路(37),在多个所述隔板(31)中,所述基材(32)的所述第一主面(32a)朝向所述第一流路(36),且所述基材(32)的所述第二主面(32b)朝向所述第二流路(3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湿膜(33)设置在所述基材(32)的所述第一主面(32a)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热交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湿膜(33)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基材(32)的所述第一主面(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泽武马葛西胜哉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