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体导入辅助剂及其利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15932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10: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用于向生物体中导入活性物质的生物体导入辅助剂及包含该生物体导入辅助剂的组合物。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生物体导入辅助剂或药物递送系统辅助剂,其用于将(I)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生物体导入辅助剂及其利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用作药物递送系统辅助剂的“生物体导入辅助剂”,所述药物递送系统辅助剂能够将包含“活性物质”和赋形剂等“活性物质保护剂”的“含有活性物质的复合物(所谓的药品制剂等)”更可靠地递送到生物体中。
[0002]另外,本专利技术涉及“含有活性物质的组合物”,其能够更可靠地导入生物体中。
[0003]进而,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预防和/或治疗疾病、或者用于改善体质和/或身体状况的组合物”,其能够更可靠地在生物体内发挥功能、效能或效果。

技术介绍

[0004]作为在生物体内更有效地发挥药剂等活性物质的功能、效能或效果的尝试,已知有所谓药物递送这一概念。
[0005]尤其对于包含肠道细菌等的整肠剂及其他微生物制剂而言,由于没有如预期那样发挥其效果,因此尝试了各种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但现状是还没有得到满意的药物递送系统。
[0006]另一方面,进行了产生直径为100μm以下的微小气泡即所谓微泡或小于1μm的纳米气泡等的装置的开发(专利文献1等),包含这些气泡的溶液已经被利用于医疗、农业、水产养殖业等多种领域中。
[0007]但是,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使用包含微小气泡的溶液(所谓的纳米气泡水)将菌以存活状态导入生物体的技术思想本身,更没有证据证实在实际中提高了向生物体内的导入效率。
[0008]现有技术文献
[0009]专利文献
[0010]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

582号公报
专利技术内容
[0011]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2]本专利技术人开发了使用包含微小气泡的溶液(所谓纳米气泡水)而使菌以存活状态植活于生物体的方法(PCT/2019/7574),并进一步研究发现即使在用赋形剂加以保护的肠道细菌的情况下,纳米气泡水也能发挥所谓药物递送效果,进而,即使是如难以用纳米气泡包覆那样小的“蛋白”、“低分子有机化合物”,通过用赋形剂等的一种“保护剂”加以保护,也能充分地发挥由纳米气泡带来的保护效果,从而得到了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用作能够将活性物质与赋形剂、金属粒子等活性物质保护剂一起更可靠地递送到生物体中的药物递送系统辅助剂的“生物体导入辅助剂”、包含该“生物体导入辅助剂”的“含有活性物质的组合物”、包含该组合物的“用于预防和/或治疗疾病、或者用于改善体质和/或身体状况的组合物”、“该组合物的制造方法”等。
[0013]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0014]上述的目的可通过下述第一专利技术~第十四专利技术来达成。
[0015]<第一专利技术>
[0016]一种生物体导入辅助剂,其用于将(I)

(i)与(I)

(ii)一起导入生物体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体导入辅助剂包含下述的(II)及(III)。
[0017](I)

(i)活性物质
[0018](I)

(ii)活性物质保护剂
[0019](II)溶剂
[0020](III)纳米尺寸以下(小于1微米(1μm))的气泡
[0021]<第二专利技术>
[0022]根据第一专利技术所述的生物体导入辅助剂,其特征在于,气泡中的气体成分为下述的1种或2种以上。
[0023](i)大气
[0024](ii)氢气
[0025](iii)氮气
[0026](iv)臭氧
[0027](v)氧气
[0028](vi)二氧化碳
[0029](vii)氩气
[0030]<第三专利技术>
[0031]根据第一专利技术或第二专利技术所述的生物体导入辅助剂,其特征在于,(I)

(ii)活性物质保护剂为下述的至少1种。
[0032](I)

(ii)

(a)赋形剂
[0033]<第四专利技术>
[0034]根据第一专利技术~第三专利技术中任一项所述的生物体导入辅助剂,其特征在于,(I)

(i)活性物质包含至少1种以上的微生物。
[0035]<第五专利技术>
[0036]根据第四专利技术所述的生物体导入辅助剂,其特征在于,微生物中的至少1种为生物体微生物。
[0037]<第六专利技术>
[0038]根据第五专利技术所述的生物体导入辅助剂,其特征在于,生物体微生物中的至少1种为肠道细菌。
[0039]<第七专利技术>
[0040]根据第一专利技术~第三专利技术中任一项所述的生物体导入辅助剂,其特征在于,(I)

(i)的活性物质包含至少1种以上的有机化合物。
[0041]<第八专利技术>
[0042]根据第一专利技术~第七专利技术中任一项所述的生物体导入辅助剂,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下述的(I)

(ii)。
[0043](I)

(ii)活性物质保护剂
[0044]<第九专利技术>
[0045]一种药物递送系统辅助剂,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下述的(II)及(III)。
[0046](II)溶剂
[0047](III)纳米尺寸以下(小于1微米)的气泡
[0048]<第十专利技术>
[0049]一种含有活性物质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下述的(I)

(i)(III)。
[0050](I)

(i)活性物质
[0051](I)

(ii)活性物质保护剂
[0052](II)溶剂
[0053](III)纳米尺寸以下(小于1微米)的气泡
[0054]<第十一专利技术>
[0055]一种用于预防和/或治疗疾病、或者用于改善体质和/或身体状况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包含第十专利技术所述的组合物。
[0056]<第十二专利技术>
[0057]一种第十专利技术或第十一专利技术所述的组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含下述(1)~(3)的工序。
[0058](1)准备用(I)

(ii)加以保护的(I)

(i)的工序
[0059](2)使(II)的溶剂中产生(III)的气泡的工序
[0060](3)使(I)

(i)分散和/或溶解于(II)的工序
[0061](I)

(i)活性物质
[0062](I)

(ii)活性物质保护剂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生物体导入辅助剂,其用于将(I)

(i)与(I)

(ii)一起导入生物体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体导入辅助剂包含下述的(II)及(III),(I)

(i)活性物质,(I)

(ii)活性物质保护剂,(II)溶剂,(III)纳米尺寸以下(小于1微米)的气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体导入辅助剂,其特征在于,气泡中的气体成分为下述的1种或2种以上,(i)大气,(ii)氢气,(iii)氮气,(iv)臭氧,(v)氧气,(vi)二氧化碳,(vii)氩气。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物体导入辅助剂,其特征在于,(I)

(ii)活性物质保护剂为下述的至少1种,(I)

(ii)

(a)赋形剂。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生物体导入辅助剂,其特征在于,(I)

(i)活性物质包含至少1种以上的微生物。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体导入辅助剂,其特征在于,微生物中的至少1种为生物体微生物。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物体导入辅助剂,其特征在于,生物体微生物中的至少1种为肠道细菌。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生物体导入辅助剂,其特征在于,(I)一(i)的活性物质包含至少1种以上的有机化合物。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生物体导入辅助剂,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下述的(I)

(ii),(I)

(ii)活性物质保护剂。9.一种药物递送系统辅助剂,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下述的(II)及(III),(II)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清水真
申请(专利权)人:真共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