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湘潭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无叶片风力发电机监测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15691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4 0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叶片风力发电机监测控制装置,包括捕能系统、监测及控制系统;捕能系统包括捕能柱壳体、捕能柱杆、安装支架;捕能柱壳体固定于安装支架上,捕能柱杆和捕能柱安装支架固联;所述捕能柱杆下端与上端第一连杆固联,第一连杆下端连接能量传递系统,能量传递系统下端连接能量转化系统,第一连杆上设有复位和辅助启动系统、制动系统;所述监测及控制系统用于检测和控制整个装置的工作状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无叶片风力发电机监测控制装置结构紧凑,且采用模块化设计,制造、安装、维修成本低。维修成本低。维修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叶片风力发电机监测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叶片风力发电机监测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不断消耗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越发重视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风能因总量大、无污染等优势,使得风力发电技术吸引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与研究。
[0003]日前,风力发电技术以叶片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为主,但其制造、维修、安装成本较高,且易受风向限制,同时土地使用率低、噪声大、影响生态等缺点,限制了该项技术的广泛推广,风力发电主要以风场为单位进行集中式布置。
[0004]利用卡门涡街现象提出的无叶片风力发电机具有结构紧凑、制造维修成本低、噪声小等优点,可以有效提升风能的利用率,且满足分布式布置的要求。这种无叶片风力发电机的基本原理是当一定条件下的来流绕过风力发电机的捕能柱时,产生的旋涡会在捕能柱两侧周期性脱落,出现卡门涡街现象,并对捕能柱产生一个交变的横向作用力,使得捕能柱振动,来流中动能被转化为机械能,进而利用机械能进行发电。但捕能柱的振动幅度与来流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叶片风力发电机监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捕能系统、复位和辅助启动系统、制动系统、能量传递系统、能量转化系统、监测及控制系统;所述捕能系统包括捕能柱壳体、捕能柱杆、安装支架;捕能柱壳体固定于安装支架上,捕能柱杆和捕能柱安装支架固联,当来风绕过捕能柱壳体时,在捕能柱壳体后面两侧形成交替脱落的旋涡,导致捕能柱壳体产生涡激振动,而后捕能柱壳体通过安装支架带动捕能柱杆振动,从而使风能转变为捕能系统的机械能;所述捕能柱杆下端与上端第一连杆固联,第一连杆下端连接能量传递系统,将第一连杆的周期性振动转化为上下往复运动,从而实现机械能量传递;能量传递系统下端连接能量转化系统,通过上下往复运动实现机械能向电能的转化,使得由捕能系统从风能中捕获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所述第一连杆上设有复位和辅助启动系统、制动系统;所述监测及控制系统用于检测和控制整个装置的工作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叶片风力发电机监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传递系统包括球面副安装支架、第二连杆,捕能柱杆将捕能系统的振动机械能传递给第一连杆,第一连杆下端具有两个球面,第一个球面和球面副安装支架配合,构成第一球面副,第一球面副起支撑点作用,在保留第一连杆左右周期性振动的同时,限制了其水平方向的移动;第一连杆的第二个球面和第二连杆上端相连构成第二球面副,第二连杆下端副面和发电机动子驱动杆相连构成第三球面副;在第一球面副、第二球面副、第三球面副的共同作用下,第二连杆传递的周期性振动转化为发电机动子驱动杆沿轴线方向的上下往复运动,从而实现机械能量传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叶片风力发电机监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化系统包括发电机筒体、安装底座、安装盘、发电机动子、发电机定子、发电机外壳,所述发电机筒体固定在安装底座上,发电机筒体下部内壁上设有安装盘,发电机外壳固定设置在安装盘上,发电机定子固定于发电机外壳,发电机动子位于发电机定子内侧,发电机动子驱动杆和发电机动子固联;当发电机动子驱动杆带动发电机动子上下往复运动时,发电机动子和发电机定子相互做用,切割磁感线,产生电流,从而实现机械能向电能的转化,使得由捕能系统从风能中捕获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叶片风力发电机监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和辅助启动系统包括复位系统安装筒、复位弹簧、复位弹簧安装筒、第一电磁线圈、第二电磁线圈、第三电磁线圈和辅助复位磁铁,所述复位弹簧安装筒套装固定在第一连杆上,辅助复位磁铁固定在复位弹簧安装筒上,复位弹簧安装筒外侧套设复位系统安装筒,复位系统安装筒下端与发电机筒体固联,多个复位弹簧沿复位弹簧安装筒周向均匀布置,复位弹簧一端和复位系统安装筒固联,另一端和复位弹簧安装筒固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第一电磁线圈、第二电磁线圈、第三电磁线圈均匀布置于复位系统安装筒内壁上,第一电磁线圈、第二电磁线圈、第三电磁线圈线路中的继电器与监测及控制系统相连;第一连杆在捕能系统带动下绕第一球面副摆动时,复位弹簧被反复拉、压,复位弹簧的合力与第一连杆的摆动方向相反使第一连杆复位,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曙光刘奇良卢海山
申请(专利权)人:湘潭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