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线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14795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2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简化组装工序的螺线管装置。螺线管装置(1)包括绕线管(2)、绕组(3)、第一端子(4a)、第二端子(4b)及线束(5)。在第一端子(4a),设置对绕组(3)的一端部(31)进行固定的第一绕组连接部(41a)、以及对线束(5)的第一导线(51)的一端部(511)以朝向Z轴方向负侧插入的状态进行固定的第一导线连接部(42a)。在第二端子(4b),设置对绕组(3)的另一端部(32)进行固定的第二绕组连接部(41b)、以及对线束(5)的第二导线(52)的一端部(521)以朝向Z轴方向负侧插入的状态进行固定的第二导线连接部(42b)。线连接部(42b)。线连接部(42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螺线管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螺线管装置(solenoid device)。

技术介绍

[0002]已知有一种组装于车辆的悬架装置(suspension device)的衰减力调整式油压缓冲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述的缓冲器包括绕线管(bobbin)、缠绕于绕线管的磁线(magnet wire)、固定于绕线管的一对端子(terminal)、以及包括两根导线的线束(harness)。并且,经由一对端子之中的一个端子,将磁线的一侧与两根导线之中的一根导线电性连接。而且,经由另一个端子,将磁线的另一侧与另一根导线电性连接。
[0003][现有技术文献][0004][专利文献][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

2917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0007]导线优选的是相对于端子而压接。但是,在利用嵌入成形(insert molding)将端子固定于绕线管的缓冲器的情况,难以进行压接。因此,例如,使用比压接更麻烦的(复杂的)焊接来取代压接,从而产生缓冲器的组装操作性下降的问题。
[0008]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化组装工序的螺线管装置。
[0009][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10]本技术的螺线管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包括:绕线管,包括轴方向上的至少一侧经扩径的法兰(flange)部,所述绕线管沿轴方向呈筒状;绕组,沿所述绕线管的圆周方向缠绕;第一端子,相对于所述法兰部配置于轴方向一侧,电性连接所述绕组的一端部;第二端子,相对于所述法兰部配置于轴方向一侧,电性连接所述绕组的另一端部;以及线束,包括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相对于所述第一端子配置于轴方向一侧,并经由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绕组的一端部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线相对于所述第二端子配置于轴方向一侧,并经由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绕组的另一端部电性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子,设置:第一绕组连接部,对所述绕组的一端部,以从轴方向另一侧跨越所述法兰部而朝向轴方向一侧引导的状态进行固定;以及第一导线连接部,对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部以朝向轴方向另一侧插入的状态进行固定。在所述第二端子,设置:第二绕组连接部,对所述绕组的另一端部,以从轴方向另一侧跨越所述法兰部而朝向轴方向一侧引导的状态进行固定;以及第二导线连接部,对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端部以朝向轴方向另一侧插入的状态进行固定。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螺线管装置,所述第一导线连接部及所述第二导线连接部分别是经塑性变形的部分。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螺线管装置,所述第一导线连接部及所述第二导线连接部分别包括多个呈线状或带状的爪部,所述多个爪部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而塑性
变形。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螺线管装置,所述第一绕组连接部及所述第二绕组连接部分别是经塑性变形的部分。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螺线管装置,所述第一绕组连接部及所述第二绕组连接部分别呈板状,是围绕与轴方向平行的轴弯折而塑性变形的部分。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螺线管装置,所述第一绕组连接部设置于径向外侧,所述第一导线连接部设置于径向内侧,所述第二绕组连接部设置于径向外侧,所述第二导线连接部设置于径向内侧。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螺线管装置,在所述第一端子,设置第一圆周方向限制部,所述第一圆周方向限制部在所述法兰部与所述第一绕组连接部之间限制所述绕组的一端部的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在所述第二端子,设置第二圆周方向限制部,所述第二圆周方向限制部在所述法兰部与所述第二绕组连接部之间限制所述绕组的另一端部的圆周方向上的位置。
[001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螺线管装置,所述第一圆周方向限制部包括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爪部,所述绕组的一端部被引导至圆周方向一侧,与所述第一爪部从圆周方向一侧相接,而被引导至圆周方向另一侧,所述第二圆周方向限制部包括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二爪部,所述绕组的另一端部被引导至圆周方向另一侧,与所述第二爪部从圆周方向另一侧相接,而被引导至圆周方向一侧。
[001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螺线管装置,在所述法兰部,设置第一缺口部以及第二缺口部。当所述绕组的一端部跨越所述法兰部时所述一端部进入所述第一缺口部,所述第一缺口部限制所述绕组的一端部的径向及轴方向上在所述第一缺口部与所述第一圆周方向限制部之间的位置。当所述绕组的另一端部跨越所述法兰部时所述另一端部进入所述第二缺口部,所述第二缺口部限制所述绕组的另一端部的径向及轴方向上在所述第二缺口部与所述第二圆周方向限制部之间的位置。
[001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螺线管装置,所述第一缺口部及所述第二缺口部之中的至少一者在与所述绕线管的外周部相切的切线方向上延伸。
[0020][技术的效果][0021]根据本技术的螺线管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能够简化对螺线管装置进行组装时的工序。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螺线管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23]图2是图1所示的螺线管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24]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螺线管装置所包括的绕线管与端子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0025]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螺线管装置所包括的绕线管与端子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0026]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螺线管装置所包括的端子与绕组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0027]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螺线管装置所包括的绕线管与绕组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0028]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螺线管装置所包括的绕线管与绕组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0030]1:螺线管装置
[0031]2:绕线管
[0032]21:主体部
[0033]22:法兰部
[0034]22a:法兰部
[0035]22b:法兰部
[0036]23:桥接部
[0037]231:肋
[0038]232:间隙
[0039]233:凹部
[0040]234:凹部
[0041]24:突出部
[0042]241:倾斜面
[0043]26:支撑部
[0044]27a:第一缺口部
[0045]271:终端
[0046]27b:第二缺口部
[0047]272:终端
[0048]3:绕组
[0049]31:一端部
[0050]32:另一端部
[0051]4a:第一端子
[0052]41a:第一绕组连接部
[0053]42a:第一导线连接部
[0054]421:爪部
[0055]422:爪部
[0056]43a:上侧爪部(爪部)
[0057]44a:第一圆周方向限制部...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绕线管,包括轴方向上的至少一侧经扩径的法兰部,所述绕线管沿轴方向呈筒状;绕组,沿所述绕线管的圆周方向缠绕;第一端子,相对于所述法兰部配置于轴方向一侧,电性连接所述绕组的一端部;第二端子,相对于所述法兰部配置于轴方向一侧,电性连接所述绕组的另一端部;以及线束,包括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相对于所述第一端子配置于轴方向一侧,并经由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绕组的一端部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线相对于所述第二端子配置于轴方向一侧,并经由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绕组的另一端部电性连接,并且在所述第一端子,设置:第一绕组连接部,对所述绕组的一端部,以从轴方向另一侧跨越所述法兰部而朝向轴方向一侧引导的状态进行固定;以及第一导线连接部,对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部以朝向轴方向另一侧插入的状态进行固定,在所述第二端子,设置:第二绕组连接部,对所述绕组的另一端部,以从轴方向另一侧跨越所述法兰部而朝向轴方向一侧引导的状态进行固定;以及第二导线连接部,对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端部以朝向轴方向另一侧插入的状态进行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部及所述第二导线连接部分别是经塑性变形的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螺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部及所述第二导线连接部分别包括多个呈线状或带状的爪部,所述多个爪部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折而塑性变形。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螺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组连接部及所述第二绕组连接部分别是经塑性变形的部分。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线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组连接部及所述第二绕组连接部分别呈板状,是围绕与轴方向平行的轴弯折而塑性变形的部分。6.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渡边圣人叶黎玉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东测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