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承受拉压双向荷载的桩锚复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4034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20: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承受拉压双向荷载的桩锚复合结构,属于建筑工程施工领域,包括预制桩、桩尖、端板、钢绞线、连接板、加强筋;所述桩尖与预制桩之间通过焊接连接,相邻预制桩之间焊接有端板,不同位置的钢绞线锚固在对应深度的端板上,从预制桩内部引出的所有钢绞线的另一端均固定在连接板上,所述加强筋的一端固定在连接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多根钢绞线,并将钢绞线分组承载,实现了抗拉力的分散,将预制桩的承载力分成多组,充分发挥管桩的自身承载力。的自身承载力。的自身承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承受拉压双向荷载的桩锚复合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施工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可承受拉压双向荷载的桩锚复合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很多城市开始兴建综合地下商业街、人防、地下停车库、地下公共管廊和地铁,这些地下构筑物对结构基础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能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0003]当建筑物基础的埋深超过地下水位时,水位以下的部分将产生上浮力,该上浮力一般由建筑结构的自重平衡,但当地下室埋深和面积加大时,随着排开地下水体积的加大,建筑结构自重不足以平衡所受浮力,会导致地下室底板隆起、结构上浮、倾斜甚至倒塌等一系列工程事故,加上周边环境影响、上部建筑结构变化、地下水位变动等扰动因素,这些都加大了建筑基础抗浮的难度和复杂性。
[0004]为解决上述基础工程抗浮问题,结构工程师必须在桩基设计时妥善考虑建筑物所受的拉力和压力,由于钢筋混凝土受拉、受压构件在裂缝宽度控制标准以及节点处理上做法差异,因此目前常见的工程做法是在基础底部设置抗压桩和抗拉(浮)桩两套独立的受力体系,即:基底压力由抗压桩群承受,基底拉(浮)力由抗拉(浮)桩群承受。
[0005]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5350531B介绍了一种可承受拉压双向荷载的管桩、锚杆复合基础及施工工艺,主要技术方案为:包括管桩和锚杆,建筑结构的基础底板内预留有锚固孔,其内预埋张拉端锚具;锚杆由锚索和预制锚头构成,预制锚头埋设于基础底板下方的土体内;锚索的上端自管桩中穿出伸至锚固孔中,待张拉后用张拉端锚具锁定;管桩支撑于的基础底板和预制锚头之间,管桩下端与预制锚头的上端固定连接。上述方式解决了工程中棘手的基础抗压和抗拉的问题,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缺陷,主要表现在:抗拉桩受力性能不够理想,由于拉应力沿桩长方向非均布,且混凝土抗拉强度仅为抗压强度的1/10到1/20,混凝土桩身在早期较低拉伸力下就会产生开裂,混凝土开裂会使桩身钢筋受地下水侵蚀,会严重影响抗拉桩的耐久性,造成建筑结构可靠度下降。抗拉条件下,管桩最下端受压集中,可能出现桩端混凝土压坏的情况。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结构形式来解决上述问题,基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可承受拉压双向荷载的桩锚复合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可承受拉压双向荷载的桩锚复合结构,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采用多根钢绞线,并将钢绞线分组承载,实现了抗拉力的分散,将预制桩的承载力分成多组,充分发挥管桩的自身承载力。
[0007]一种可承受拉压双向荷载的桩锚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桩、桩尖、端板、钢绞线、连接板、加强筋;所述桩尖与预制桩之间通过焊接连接,相邻预制桩之间焊接有端板,不同位置的钢绞线锚固在对应深度的端板上,从预制桩内部引出的所有钢绞线的另一
端均固定在连接板上,所述加强筋的一端固定在连接板上。
[0008]优选地,所述预制桩可以但不仅限于管桩、方桩、异形桩、钢管桩,预制桩的内部空腔均为圆形,预制桩的直径范围为300mm~1200mm。
[0009]优选地,所述端板上预留有安装孔,安装孔沿端板中心点环状均匀分布,端板厚度为5mm~10mm,端板的直径与预制桩的内部空腔直径相同。
[0010]优选地,所述钢绞线的直径为10mm~20mm,加强筋为精轧螺纹钢,加强筋的直径为40mm~80mm。
[0011]优选地,所述连接板的直径小于预制桩的内部空腔直径,连接板上预留有安装孔,加强筋对应的安装孔位于连接板的中心,钢绞线对应的安装孔沿连接板中心呈环状分布,连接板的厚度为20mm~50mm。
[0012]优选地,所述加强筋的弹性模量大于钢绞线的弹性模量;加强筋采用分散形式布置,一部分加强筋与连接板采用机械连接方式连接,另一部分加强筋与预制桩内预应力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方式连接。
[0013]本技术所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
[0014]通过采用多根钢绞线,并将钢绞线分组承载,实现了抗拉力的分散,将预制桩的承载力分成多组,充分发挥管桩的自身承载力。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可承受拉压双向荷载的桩锚复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一种可承受拉压双向荷载的桩锚复合结构中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一种可承受拉压双向荷载的桩锚复合结构中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8]其中,1

预制桩、2

桩尖、3

端板、4

钢绞线、5

连接板、6

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0]实施例1:
[0021]如图1~3所示,一种可承受拉压双向荷载的桩锚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桩1、桩尖2、端板3、钢绞线4、连接板5、加强筋6;所述桩尖2与预制桩1之间通过焊接连接,相邻预制桩1之间焊接有端板3,不同位置的钢绞线4锚固在对应深度的端板3上,从预制桩1内部引出的所有钢绞线4的另一端均固定在连接板5上,所述加强筋6的一端固定在连接板5上。
[0022]优选地,所述预制桩1包括管桩、方桩、异形桩、钢管桩,预制桩的内部空腔均为圆形,预制桩1的直径范围为300mm~1200mm。本次试验采用直径为400mm的光圆管桩。
[0023]优选地,所述端板3上预留有安装孔,安装孔沿端板3中心点环状均匀分布,端板3厚度为10mm,端板3的直径与预制桩1的内部空腔直径相同。
[0024]优选地,所述钢绞线4的直径为15mm,加强筋6为精轧螺纹钢,加强筋6的直径为60mm。
[0025]优选地,所述连接板5的直径小于预制桩1的内部空腔直径,连接板5上预留有安装孔,加强筋6对应的安装孔位于连接板5的中心,钢绞线4对应的安装孔沿连接板5中心呈环状分布,连接板5的厚度为40mm。
[0026]优选地,加强筋6的弹性模量大于钢绞线4的弹性模量;加强筋6采用分散形式布置,50%的加强筋6与连接板5采用机械连接方式连接,50%的加强筋6与预制桩1内预应力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方式连接。
[0027]实施例2:
[0028]如图1~3所示,一种可承受拉压双向荷载的桩锚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桩1、桩尖2、端板3、钢绞线4、连接板5、加强筋6;所述桩尖2与预制桩1之间通过焊接连接,相邻预制桩1之间焊接有端板3,不同位置的钢绞线4锚固在对应深度的端板3上,从预制桩1内部引出的所有钢绞线4的另一端均固定在连接板5上,所述加强筋6的一端固定在连接板5上。
[0029]优选地,所述预制桩1包括管桩、方桩、异形桩、钢管桩,预制桩的内部空腔均为圆形,预制桩1的直径范围为300mm~1200mm。本次试验采用直径为500mm的光圆管桩。
[0030]优选地,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承受拉压双向荷载的桩锚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桩、桩尖、端板、钢绞线、连接板、加强筋;所述桩尖与预制桩之间通过焊接连接,相邻预制桩之间焊接有端板,不同位置的钢绞线锚固在对应深度的端板上,从预制桩内部引出的所有钢绞线的另一端均固定在连接板上,所述加强筋的一端固定在连接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承受拉压双向荷载的桩锚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桩包括管桩、方桩、异形桩、钢管桩,预制桩的内部空腔均为圆形,预制桩的直径范围为300mm~120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承受拉压双向荷载的桩锚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上预留有安装孔,安装孔沿端板中心点环状均匀分布,端板厚度为5mm~10mm,端板的直径与预制桩的内部空腔直径相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庆凯宋伟杰李建平王伟涛刘光磊武思宇吴梦龙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岩大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