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性柱作业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4001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20:45
本申请提供一种劲性柱作业平台,包括:劲性柱、二层主钢梁、环形抱箍平台和中间平台;中间平台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环形抱箍平台之间,并沿着轴线方向与相邻的两个环形抱箍平台相互拉通,环形抱箍平台与劲性柱一一对应设置且环绕于劲性柱的四周;环形抱箍平台包括钢管脚手架和第一钢梁抱箍,钢管脚手架的下端固定于脚手架地坪上,钢管脚手架通的上端通过第一钢梁抱箍与二层主钢梁实现拉结固定。在本申请提供的劲性柱作业平台中,通过劲性柱以及主钢梁的抱箍拉结实现环形抱箍平台整体的固定,并在环形抱箍平台之间设置中间平台与其相互拉通,如此不但能够确保作业平台的稳定性,而且能够适用于逆作法施工,满足劲性柱直接从一层施工至顶的作业要求。顶的作业要求。顶的作业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劲性柱作业平台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劲性柱作业平台。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出台,装配式施工作为一种新的施工方式,在建筑结构施工上有着比传统工艺高效、便捷、质量更有保障的优点,因而受到广泛关注。
[0003]然而,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很多技术并不成熟。对应预制柱而言,目前市场上主要是钢结构或者混凝土结构两种技术体系,而劲性柱兼有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体系应用于装配式施工,能够有效避免纯混凝土柱构件安装时的钢筋碰撞问题以及灌浆套筒安装的施工难度及质量控制难题。
[0004]通常的,采用逆作法进行主体厂房钢结构的施工过程依次是:一层劲性柱吊装;二层主次钢梁吊装;二层劲性柱混凝土结构施工;屋架钢结构吊装;二层楼承板吊装;一层地坪结构施工。所以,在屋架梁施工前就必须将劲性柱直接完成至屋面,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分段进行钢筋、模板及混凝土的施工,因此我们必须搭设符合劲性柱施工使用的作业平台,并满足劲性柱直接从一层施工至顶的作业要求,这对整体厂房结构及后道工序的施工都是十分关键的。
[0005]然而,现有的作业平台并不能适用于逆作法中劲性柱的施工作业,由于高度不够,劲性柱无法直接从一层施工至顶部。而且,随着建筑规模越大,劲性柱的施工难度也相应加大,相应的,作业平台的刚度、强度以及稳定性要求就越高,而现有的作业平台无法满足施工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劲性柱作业平台,以解决现有的劲性柱作业平台存在无法适用于逆作法施工的问题。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劲性柱作业平台,所述劲性柱作业平台包括:劲性柱、二层主钢梁、环形抱箍平台和中间平台;
[0008]所述中间平台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环形抱箍平台之间,并沿着轴线方向与所述相邻的两个环形抱箍平台相互拉通,所述环形抱箍平台与所述劲性柱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环形抱箍平台环绕于所述劲性柱的四周;
[0009]所述环形抱箍平台包括钢管脚手架和第一钢梁抱箍,所述钢管脚手架的下端固定于脚手架地坪上,所述钢管脚手架通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一钢梁抱箍与所述二层主钢梁实现拉结固定。
[0010]可选的,在所述的劲性柱作业平台中,所述二层主钢梁上固定设置有限位短钢筋,所述限位短钢筋对称布置于所述劲性柱的相对两侧;
[0011]所述环形抱箍平台还包括钢管斜抛撑,所述钢管斜抛撑的其中一端与所述限位短钢筋固定连接,所述钢管斜抛撑的另一端与所述钢管脚手架固定连接。
[0012]可选的,在所述的劲性柱作业平台中,所述钢管斜抛撑与所述二层主钢梁之间的夹角范围在30
°
到60
°
之间。
[0013]可选的,在所述的劲性柱作业平台中,所述环形抱箍平台还包括连续设置的Z字斜撑和竖向设置的剪刀撑,所述Z字斜撑和所述剪刀撑均固定在所述钢管脚手架上。
[0014]可选的,在所述的劲性柱作业平台中,所述Z字斜撑固定于所述钢管脚手架之未与所述中间平台连接的三个侧面,所述Z字斜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在45
°
到60
°
之间。
[0015]可选的,在所述的劲性柱作业平台中,所述钢管脚手架的临空面设置有钢管斜拉,所述钢管斜拉的其中一端与所述钢管脚手架固定连接,所述钢管斜拉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钢梁抱箍拉结固定。
[0016]可选的,在所述的劲性柱作业平台中,所述中间平台包括钢管脚手架,所述中间平台的钢管脚手架与所述环形抱箍平台的钢管脚手架均包括多根立杆和多根横杆;
[0017]所述多根立杆均为竖直设置,其底端通过垫块固定在所述脚手架地坪上;
[0018]所述多根横杆均为水平设置,并通过扣件与所述多根立杆固定连接。
[0019]可选的,在所述的劲性柱作业平台中,所述中间平台的其中一侧设置为平通道,所述中间平台的另一侧设置有斜爬梯。
[0020]可选的,在所述的劲性柱作业平台中,所述中间平台还包括剪刀撑,所述剪刀撑竖向设置且固定于所述平通道之背向所述斜爬梯的一侧。
[0021]可选的,在所述的劲性柱作业平台中,还包括:一层主钢梁、钢牛腿、钢管抱箍和第二钢梁抱箍;
[0022]所述钢牛腿固定于所述劲性柱的一层柱中,所述环形抱箍平台的钢管脚手架通过所述钢管抱箍与所述钢牛腿拉结固定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二钢梁抱箍与所述一层主钢梁实现拉结固定。
[0023]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0024]1、本技术通过劲性柱以及主钢梁的抱箍拉结实现环形抱箍平台整体的固定,并在环形抱箍平台之间设置中间平台,所述环形抱箍平台与所述中间平台按轴线相互拉通,如此不但能够确保作业平台的稳定性,而且便于施工作业;
[0025]2、本技术通过在钢管脚手架和主钢梁之间分别设置钢管斜抛撑和钢管斜拉,以进一步加强环形抱箍平台的结构稳定性;
[0026]3、本技术的劲性柱作业平台适用于逆作法施工,能够满足劲性柱直接从一层施工至顶的作业要求,采用所述劲性柱作业平台进行施工,不但能够确保劲性柱的施工质量,而且能够保障作业安全。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劲性柱作业平台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环形抱箍平台的抱柱拉结做法的详图;
[002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劲性柱作业平台未升至二层时的剖面示意图;
[003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劲性柱作业平台升至二层的剖面示意图;
[003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劲性柱作业平台中斜爬梯侧的立面布置示意图;
[003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劲性柱作业平台中平通道侧立面布置示意图;
[003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环形抱箍平台其中一侧为临空面的拉平面图;
[0034]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环形抱箍平台相邻两侧为临空面的拉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提出的劲性柱作业平台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6]请结合参考图1至图6,其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劲性柱作业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劲性柱作业平台100包括:劲性柱1、二层主钢梁2、环形抱箍平台(图中标号未示出)和中间平台(图中标号未示出);所述中间平台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环形抱箍平台之间,并沿着轴线方向(图1竖向虚线所示方向)与所述相邻的两个环形抱箍平台相互拉通,所述环形抱箍平台与所述劲性柱1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环形抱箍平台环绕于所述劲性柱1的四周;所述环形抱箍平台包括钢管脚手架和第一钢梁抱箍3,所述钢管脚手架的下端固定于所述脚手架地坪11上,所述二层主钢梁2为水平设置,所述钢管脚手架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一钢梁抱箍3与所述二层主钢梁2实现拉结固定。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劲性柱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劲性柱、二层主钢梁、环形抱箍平台和中间平台;所述中间平台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环形抱箍平台之间,并沿着轴线方向与所述相邻的两个环形抱箍平台相互拉通,所述环形抱箍平台与所述劲性柱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环形抱箍平台环绕于所述劲性柱的四周;所述环形抱箍平台包括钢管脚手架和第一钢梁抱箍,所述钢管脚手架的下端固定于脚手架地坪上,所述钢管脚手架通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一钢梁抱箍与所述二层主钢梁实现拉结固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劲性柱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层主钢梁上固定设置有限位短钢筋,所述限位短钢筋对称布置于所述劲性柱的相对两侧;所述环形抱箍平台还包括钢管斜抛撑,所述钢管斜抛撑的其中一端与所述限位短钢筋固定连接,所述钢管斜抛撑的另一端与所述钢管脚手架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劲性柱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斜抛撑与所述二层主钢梁之间的夹角范围在30
°
到60
°
之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劲性柱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抱箍平台还包括连续设置的Z字斜撑和竖向设置的剪刀撑,所述Z字斜撑和所述剪刀撑均固定在所述钢管脚手架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劲性柱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Z字斜撑固定于所述钢管脚手架之未与所述中间平台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志伟毛子成熊玎玮施智亮张丽骏马文浩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工五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