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身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1839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19: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塑身衣,包括塑身衣本体,塑身衣本体由具有弹性的弹力布制成,在上衣和裤装上分别设有对手臂部、肩部、腰腹部、背部、髋部以及腿部各部位进行塑形的柔软的塑形线;在上衣以及裤装上还设有收紧线;在上衣的胸部位置为镂空,形成第一镂空部,第一镂空部中设有胸垫部,在第一镂空部的边缘上设有第一弹力部;在裤装的臀部位置至裆部位置下端为镂空,形成第二镂空部,在第二镂空部中位于臀部位置设有臀垫部,在第二镂空部位于臀部位置的边缘上设有第二弹力部。与现有技术相比,避免塑身衣压力过大而导致呼吸困难或者造成血液不畅的问题,以在满足塑形的同时保证塑形的安全性。安全性。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塑身衣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内衣,特别涉及一种塑身衣。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女性为了腰部线条的美感,会在产后或者是日常中使用塑身衣,以达到性体塑形的效果,但是现有的塑身中,往往均采用压力非常大,导致在穿着后由于压力过大而导致呼吸困难或者造成血液不畅的问题,从而对人身造成伤害,若穿着分体式的塑身衣,则无法对上衣与裤装之间的这部分腰间位置进行塑性,从而失去了塑形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身衣,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避免塑身衣压力过大而导致呼吸困难或者造成血液不畅的问题,在满足塑形的同时保证塑形的安全性。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塑身衣,包括塑身衣本体,塑身衣本体包括连体的上衣以及裤装,塑身衣本体由具有弹性的弹力布制成,在上衣和裤装上分别设有对手臂部、肩部、腰腹部、背部、髋部以及腿部各部位进行塑形的柔软的塑形线,以增加压力;在上衣以及裤装上还设有对局部进行局部二次塑形的柔软的收紧线;在上衣的胸部位置为镂空,形成第一镂空部,第一镂空部与上衣的领口连通,第一镂空部中设有两片具有弹性且对胸部进行承托的胸垫部,在第一镂空部的边缘上设有第一弹力部;在裤装的臀部位置至裆部位置下端为镂空,形成第二镂空部,在第二镂空部中位于臀部位置设有两片具有弹性且对臀部进行承托包裹的臀垫部,在第二镂空部位于臀部位置的边缘上设有第二弹力部。
[0005]进一步地,塑形线包括对称设置在上衣的袖子与袖窿接合处的第一塑形线、对称设置在上衣的腋窝处的第二塑形线、对称设置在上衣的肩部上的第三塑形线、对称设置在前腹部的第四塑形线、对称设置在背部的第五塑形线、对称设置在裤装的腹股沟部的第六塑形线、对称设置在裤装的腿部的前侧部以及内侧部的第七塑形线、围绕上衣与裤装之间的骨盆后侧上端部位的第八塑形线、对称设置在上衣的袖子内侧的第九塑形线。
[0006]进一步地,塑形线由连续锁边缝合的缝纫线构成。
[0007]进一步地,收紧线包括设置在上衣的背部靠近领口位置的第一收紧线、对称设置在上衣的袖子位于大臂上端靠近肩膀处的第二收紧线、对称设置在上衣的腋窝处的第三收紧线、对称设置在上衣的袖子上的第四收紧线、对称设置在上衣背部的第五收紧线、对称设置在裤装的大腿部的第六收紧线。
[0008]进一步地,第二收紧线由波浪形的缝纫线构成。
[0009]进一步地,塑身衣本体由锦纶与氨纶交织而成。
[0010]进一步地,塑身衣本体由60%的绵纶与40%的氨纶交织而成。
[0011]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塑身衣本体上设有对手臂部、肩部、腰腹部、背部、髋部以及腿部各部位进行塑形的柔软的塑形线;在上衣以及裤装上还设有对局部进行塑形
的柔软的收紧线,从而实现对局部位置进行二次施加压力,能够避免塑身衣压力过大而导致呼吸困难或者造成血液不畅的问题,以在满足塑形的同时保证塑形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技术得背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5]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塑身衣,包括塑身衣本体1,塑身衣本体1包括连体的上衣2以及裤装3,塑身衣本体1由具有弹性的弹力布制成,在上衣2和裤装3上分别设有对手臂部、肩部、腰腹部、背部、髋部以及腿部各部位进行塑形的柔软的塑形线4,以增加压力;在上衣2以及裤装3上还设有对局部进行局部二次塑形的柔软的收紧线5;在上衣2的胸部位置为镂空,形成第一镂空部6,第一镂空部6与上衣2的领口连通,第一镂空部6中设有两片具有弹性且对胸部进行承托的胸垫部7,在第一镂空部6的边缘上设有第一弹力部11;在裤装3的臀部位置至裆部位置下端为镂空,形成第二镂空部8,在第二镂空部8中位于臀部位置设有两片具有弹性且对臀部进行承托包裹的臀垫部9,在第二镂空部8位于臀部位置的边缘上设有第二弹力部10。
[0016]在本技术中,如图1所示,每片胸垫部7均由一块具有弹性的弹力布折叠而成;两块胸垫部7相对的一端相互交错叠合;如图2所示,臀垫部9的上端且相对的一端相互交错叠合;臀垫部9的臀部部分与塑形衣本体1一体成型,臀垫部9靠近腰部处的这部分通过缝合的方式与第二镂空部8连接。
[0017]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技术中,塑形线4包括:对称设置在上衣2的袖子与袖窿接合处的第一塑形线41,对称设置在上衣2的腋窝处的第二塑形线42,第二塑形线42为一O形,第一塑形线41围绕在上衣2的袖窿一周后,第一塑形线41的两端分别于第二塑形线42相连;对称设置在上衣2的肩部上的第三塑形线43;第三塑形线4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塑形线41以及上衣2的领口相连;对称设置在前腹部的第四塑形线44,对称设置在背部的第五塑形线45,对称设置在裤装3的腹股沟部的第六塑形线46,对称设置在裤装3的腿部的前侧部以及内侧部的第七塑形线47,围绕上衣2与裤装3之间的骨盆后侧上端部位的第八塑形线48;第八塑形线48的两端分别与第六塑形线46相连形成一体;前腹部的第四塑形线44对称设置有四根,每侧设有两根,四根第四塑形线44中位于内侧的两根第四塑形线44的一端延伸至与第一镂空部6位于胸部的下端边缘相连,位于外侧的两根第四塑形线44的一端延伸至与第二塑形线42相连,四根第四塑形线44的另一端延伸至与第六塑形线46相连;第五塑形线45对称设置由两根,第五塑形线45为弧形,两个第五塑形线45朝相对的一端凸出,第五塑形线45的一端延伸至与第一塑形线41相连,另一端延伸至上衣2的前侧与第六塑形线46相连,位于裤装3的腿部的前侧部的第七塑形线47的一端延伸至与第六塑形线46相连,另一端延伸至裤装3的裤脚口处;位于裤装的腿部的内侧部的第七塑形线47的一端延伸至第二镂空部8的挡部处,另一端延伸至裤装3的裤脚口处;对称设置在上衣2的袖子内侧的第九塑形线49,第九塑形线49的一端延伸至与第二塑形线42相连,另一端延伸至上衣2的袖子的袖口处。
[0018]在本技术中,塑形线4由连续锁边缝合的缝纫线构成,以形成柔软的塑形线。
[0019]如图1和图2所示,收紧线5包括:设置在上衣2的背部靠近领口位置的第一收紧线51,第一收紧线5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塑形线41位于上衣后侧的这部分线体相连;对称设置在上衣2的袖子位于大臂上端靠近肩膀处的第二收紧线52,第二收紧线52从上衣2的前侧延伸至后侧,并且与第一塑形线41相连,以形成一个弧形;对称设置在上衣2的腋窝处的第三收紧线53,第三收紧线53从上衣2的袖子前侧经下端延伸至后侧,具体地,第三收紧线53的一端与第一塑形线41位于上衣前侧的这部分线体相连,然后朝下经过第九塑形线49,最后与第一塑形线41位于上衣后侧的这部分线体相连;对称设置在上衣的袖子上的第四收紧线54,第四收紧线54围绕袖子的轴线一周,其经过第九塑形线49;对称设置在上衣背部的第五收紧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塑身衣,包括塑身衣本体(1),其特征在于:塑身衣本体(1)包括连体的上衣(2)以及裤装(3),塑身衣本体(1)由具有弹性的弹力布制成,在上衣(2)和裤装(3)上分别设有对手臂部、肩部、腰腹部、背部、髋部以及腿部各部位进行塑形的柔软的塑形线(4),以增加压力;在上衣(2)以及裤装(3)上还设有对局部进行局部二次塑形的柔软的收紧线(5);在上衣(2)的胸部位置为镂空,形成第一镂空部(6),第一镂空部(6)与上衣(2)的领口连通,第一镂空部(6)中设有两片具有弹性且对胸部进行承托的胸垫部(7),在第一镂空部(6)的边缘上设有第一弹力部(11);在裤装(3)的臀部位置至裆部位置下端为镂空,形成第二镂空部(8),在第二镂空部(8)中位于臀部位置设有两片具有弹性且对臀部进行承托包裹的臀垫部(9),在第二镂空部(8)位于臀部位置的边缘上设有第二弹力部(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身衣,其特征在于:塑形线(4)包括对称设置在上衣(2)的袖子与袖窿接合处的第一塑形线(41)、对称设置在上衣(2)的腋窝处的第二塑形线(42)、对称设置在上衣(2)的肩部上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冬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鸿科贝缇服饰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