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架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1581 阅读:2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变压器架构,该变压器具有一绕线架,该绕线架上组设有一铁芯组以及缠绕于该铁芯组的一第一初级绕组、一第二初级绕组与至少一次级绕组,其中该第一初级绕组与该第二初级绕组电性连接,且该次级绕组位于该第一初级绕组与该第二初级绕组之间,又该第一初级绕组与该第二初级绕组之间更可设多个次级绕组,使该第一初级绕组与该第二初级绕组将该多个次级绕组包覆于其中,以改善现有的多组次级绕组的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驱动能力不良或输出不平均的缺失。(*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变压器架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多个绕组以驱 动多个负载的变压器。
技术介绍
驱动液晶显示系统的背光模组需要可长时间提供稳定电流的能力,而 该背光模组包含多个放电灯管,且该多个放电灯管是自至少 一换流器取得 一驱动电力,而该换流器中变压器的结构影响该变压器可缠绕的绕组数量、 输出功率以及可驱动负载的数量,因而现有的变压器的结构如中国台湾专利证书号第1285907号的变压器,其中该变压器是由一线轴上设一第一 绕线部以及2N个第二绕线部,并且由一对铁芯插入该线轴的一插入孔所构 成,其中该2N个第二绕线部是分别位于该第一绕线部的两侧,并且该第一 绕线部缠绕有一第一线圈,多个第二线圈缠绕于该2N个第二绕线部上,形 成该绕线架中央一初级绕组,该初级绕组两侧i殳有对称的多个次级绕组的 架构;然而该架构若布置多个第二线圈时将产生该变压器两端的第二线圈 离该第 一线圈较远的情况,并且该铁芯亦必须随着第二线圈数量的增加而 延长,从磁路的角度过长的铁芯以及距离该第一线圈过远将产生更多的漏 感与损耗,多个第二线圈因漏感与损耗而产生感应电流的误差,因此上述 现有的的变压器仍可改善结构以达到产生多个输出的功能。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变压器的结构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 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 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变压器架构,能够改进一般现有 的变压器的结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 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变压器的结构存在的缺陷,而提 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变压器架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产生多个输 出的变压器架构,达到推动多个负载的功能,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变压器架构,该变压器具有一绕线架,该 变压器的绕线架上组设有 一铁芯组,是穿设于该绕线架中; 一第一初级 绕組以及一第二初级绕组,分别旋绕于该绕线架上,该第一初级绕组与该第二初级绕组电性连接且接收一第一电压讯号;至少一次级绕组,该次级 绕组缠绕于该第 一初级绕组与该第二初级绕组之间并感应 一第二电压讯—弓—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可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 进一步实现。前述的变压器架构,其中所述的变压器架构还包括多个次级绕组位于 该第一初级绕组与该第二初级绕组之间,而该多个次级绕组可分别感应该 第二电压讯号。前述的变压器架构,其中所述的多个次级绕组具有相异的绕圈数。 前述的变压器架构,其中所述的多个次级绕组具有相同的绕圈数。 前述的变压器架构,其中所述的第 一初级绕组与该第二初级绕组共用 同一绕线。前述的变压器架构,其中所述的绕线架设有一引线槽供该第一初级绕 组的 一端经过该? 1线槽至该绕线架的另 一端缠绕该第二初级绕组。前述的变压器架构,其中所述的绕线架组设于一集成电路板上,且该 第 一初级绕组与该第二初级绕组电性连接该集成电路板。前述的变压器架构,其中所述的集成电路板埋设或铺设一导电金属箔 连接该第 一 初级绕组与该第二初级绕组。前述的变压器架构,其中所述的第一初级绕组与该第二初级绕组之间 以一导电线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经由以上可 知,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变压器架构,该变压器具有 一绕线架,且该绕线架上组设有一铁芯组以及缠绕于该铁芯组的一第 一初 级绕组、 一第二初级绕组与至少一次级绕组,其中该第一初级绕组与该第 二初级绕组电性连接,且该次级绕组位于该第一初级绕組与该第二初级绕 组之间,又该第一初级绕组与该第二初级绕组之间更可设多个次级绕组, 使该第一初级绕组与该第二初级绕组将该多个次级绕组包覆于其中,以达 到驱动多个负载的功能。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变压器架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的多个次级绕组可设于两初级绕组之间,以改善现有的A 2 )借由可输出均匀感应电力的功效达到可增加有效驱动负载的数量。 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 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绕线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的绕线示意图(二)。 图3为本技术的绕线示意图(三)。 图4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立体图。 图5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仰视图。 图6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仰视图。 图7为本技术的又一实施例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 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变压器架构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变压器架构,该变压器具有一绕 线架,且该变压器的绕线架上组设有一铁芯组1以及缠绕于该铁芯组1上 的一第一初级绕组21与一第二初级绕组22,而该第一初级绕组21与该第 二初级绕组22之间绕有至少一次级绕组3,且该第一初级绕组21与该第二 初级绕组22电性连t妾,如图1中所示,该第一初级绕组21与该第二初级 绕组22绕设于该铁芯组1上,并且是利用同一绕线缠绕出该第一初级绕組 21后再拉出缠绕该第二初级绕组22,通过该第一初级绕组21与该第二初 级绕组22共用同一绕线使两者电性连接,并且有一次级绕组3绕设于该第 一初级绕组21及该第二初级绕组22之间,该第一初级绕组21与该第二初 级绕组22接收一第一电压讯号后,该次级绕组3将感应一第二电压讯号, 借此驱动至少一负载。请参阅图2与图3所示,该第一初级绕组21与该第二初级绕组22之 间可设一第一次级绕组31以及一第二次级绕组32,并且该第一初级绕组 21与该第二初级绕组22接收该第一电压讯号后,该第一次级绕组31与该 第二次级绕组32感应一第二电压讯号,又该第一初级绕组21与该第二初 级绕组22之间可再绕设一第三次级绕组33 (如图3 ),并该第三次级绕组 33于该第一初级绕组21与该第二初级绕组22^妄收该第一电压讯号后感应 该第二电压讯号;因此除了该第一次级绕组31之外,更可依据该第一初级 绕组21与该第二初级绕组22的驱动能力,而在该第一初级绕组21与该第 二初级绕组22间绕-i殳多个次级绕组3,并每一次级绕组3感应该第二电压讯号,多个个次级绕组3可具有相同或相异的绕图数,因而具有多个次级 绕组3可各别感应该第二电压讯号以驱动多个负载。请参阅图4与图5所示,该等图式所示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立 体图与仰视图,该变压器更包括一绕线架4,该绕线架4可供该铁芯组1穿 设且具有多个绕线槽45,本实施例中该绕线槽45上缠绕该第一初级绕组 21、该第二初级绕组22、该第一次级绕组31以及该第二次级绕组32,该 第一初级绕组21、该第二初级绕组22、该第一次级绕组31以及该第二次 级绕组32之间分别设有一绝缘隔板46以达到绝缘保护的功效,并且该绕 线架4设有供该第一初级绕组21以及该第二初级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压器架构,该变压器具有一绕线架(4),其特征在于该变压器的绕线架(4)上组设有:    一铁芯组(1),是穿设于该绕线架(4)中;    一第一初级绕组(21)以及一第二初级绕组(22),分别旋绕于该绕线架(4)上,该第一初级绕组(21)与该第二初级绕组(22)电性连接且接收一第一电压讯号;    至少一次级绕组(3),该次级绕组(3)缠绕于该第一初级绕组(21)与该第二初级绕组(22)之间并感应一第二电压讯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压器架构,该变压器具有一绕线架(4),其特征在于该变压器的绕线架(4)上组设有一铁芯组(1),是穿设于该绕线架(4)中;一第一初级绕组(21)以及一第二初级绕组(22),分别旋绕于该绕线架(4)上,该第一初级绕组(21)与该第二初级绕组(22)电性连接且接收一第一电压讯号;至少一次级绕组(3),该次级绕组(3)缠绕于该第一初级绕组(21)与该第二初级绕组(22)之间并感应一第二电压讯号。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变压器架构 还包括多个次级绕组(3 )位于该第 一初级绕组(21 )与该第二初级绕组(22 ) 之间,而该多个次级绕组(3)可分别感应该第二电压讯号。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压器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次级绕 组(3)具有相异的绕圈数。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压器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个次级绕 组(3)具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文森
申请(专利权)人:全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